唐山地震42周年,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唐山地震42週年,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下圖:大地震後,唐山化為一片廢墟(1976.7.28)

上圖:2016年7月9日拍攝的唐山市城區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

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地震。

24萬同胞長眠黃土,

逝者已然安息,

生者還在訴說,

當年的悲痛。

李玉林,

唐山礦工會副主席,

1976年唐山大地震倖存者。

地震發生時,

他第一時間就意識到地震了,

因為唐山鬧過幾次地震的虛驚,

這次是真的。

李玉林被埋在了廢墟下,

他慢慢地睜開雙眼,

從磚縫裡看到了一縷光亮,

他把頭頂上面的磚一塊一塊小心地拿開,

爬了出來。

爬出來的李玉林立即被求救呼喊包圍了,

他邊扒著人邊向礦裡走,

他的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

趕快去找礦黨委!

可是他找不到了,

礦辦公樓倒了,

礦務局辦公樓全平了,

市革委的辦公樓也倒了。

他已認不出自己的故鄉了,

這個唐山漢子已在這裡度過了42個春秋,

他熟悉每一條大街小巷,

可今天,

他認不出故鄉了。

在霏霏的細雨中,

滿眼裡到處是廢墟,

招待所、地委、軍分區……

他終於失聲痛哭,

他心裡只有一個信念,

告訴中央。

就這樣,

在發生大地震後4小時18分,

李玉林克服重重困難,

把唐山大地震的災情帶到了北京。

那次地震,

奪去了他家14名親人的生命,

包括他的父母和兒子,

即便是活下來的親人,

他也分不開身看上一眼。

震後第七天,

妻子帶著兒子們斷炊、斷水了。

是工友們接濟了他們。

那次吃的是壓縮餅乾,

孩子們幾天沒吃飽飯了,

那一餐差點把肚子撐壞。

地震18年後,

李玉林的弟妹們還不願和他說話,

他們提起大地震還要流許多眼淚,

他們見到李玉林的妻子,

還會哭著問她:“

家人被壓在下面,

我哥咋不救家裡人?”

來不及救,

成為李玉林心中永遠的痛。

要是地震時的房子再堅硬一點,

沒有壓住親人,

該多好啊。

42年前,

我們經濟不好,

我們做不到抗震,

房屋損毀,

同胞遇難,

無力救援。

42年後,

我們能否做到,

讓房屋更加牢固,

不讓大家再眼睜睜的看著親人逝去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國抗震設防標準的提高

減隔震技術的推廣應用

如果,我們的房屋都按新的標準進行設計和施工

當地震來臨時,就可以有效防止房屋倒塌!

隔震技術的發現

周福霖院士結緣抗震減震研究

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場調查

唐山大地震後第3天

廢墟中發現有兩棟4層磚樓屹立未倒

僅沿地面滑動約0.4米

因為牆體下面一層柔軟的防水油毛氈讓大樓逃過一劫。

“如果只給建築做硬抗地震不行

可以讓房屋變‘柔軟’

地震的時候讓房屋柔性的滑動。”

周福霖院士從滑動的房屋中找到靈感。

在1982年與導師做震動臺模擬試驗

裝隔震層的四層樓房屋模型放在震動臺上

發現不隔震的房屋遇強震就被破壞

隔震的房屋卻能承受9級或更強的地震。

1993年

在廣東汕頭市建成我國第一棟

橡膠支座的8層隔震住宅

這也是當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樓

在次年臺灣海峽6.4級地震影響中

隔震樓在橡膠隔震層上緩慢搖擺

房屋結構在地震中保持彈性

沒有任何損壞,只是輕微擺動

聯合國工發組織為此在汕頭召開國際會議

向世界各國推廣了這種技術

稱之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唐山地震42週年,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隔震支座示意圖

隔震技術創造性的將工程結構體系與地面分隔開來,

並通過一套專門的支座裝置和地面連接。

地震發生後,首先是支座裝置和地震慣性力進行博弈,

從而降低位於支座裝置上面的房屋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隔震建築佔世界的四分之一。

2013 年蘆山地震中,

不但沒有人員傷亡,

比如核磁共振、彩超、X 光機等精密醫療設備沒有任何損傷。

用事實證明了我國建築抗震技術的發展。

唐山地震42週年,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地震難以避免,

在傷痛中成長,

這是我們對唐山地震最深沉的祭奠。

唐山地震42週年,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採用減隔震技術的北京新機場

唐山大地震42週年

向逝者致哀 向生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