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42周年,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唐山地震42周年,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下图:大地震后,唐山化为一片废墟(1976.7.28)

上图:2016年7月9日拍摄的唐山市城区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

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

24万同胞长眠黄土,

逝者已然安息,

生者还在诉说,

当年的悲痛。

李玉林,

唐山矿工会副主席,

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

地震发生时,

他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地震了,

因为唐山闹过几次地震的虚惊,

这次是真的。

李玉林被埋在了废墟下,

他慢慢地睁开双眼,

从砖缝里看到了一缕光亮,

他把头顶上面的砖一块一块小心地拿开,

爬了出来。

爬出来的李玉林立即被求救呼喊包围了,

他边扒着人边向矿里走,

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

赶快去找矿党委!

可是他找不到了,

矿办公楼倒了,

矿务局办公楼全平了,

市革委的办公楼也倒了。

他已认不出自己的故乡了,

这个唐山汉子已在这里度过了42个春秋,

他熟悉每一条大街小巷,

可今天,

他认不出故乡了。

在霏霏的细雨中,

满眼里到处是废墟,

招待所、地委、军分区……

他终于失声痛哭,

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

告诉中央。

就这样,

在发生大地震后4小时18分,

李玉林克服重重困难,

把唐山大地震的灾情带到了北京。

那次地震,

夺去了他家14名亲人的生命,

包括他的父母和儿子,

即便是活下来的亲人,

他也分不开身看上一眼。

震后第七天,

妻子带着儿子们断炊、断水了。

是工友们接济了他们。

那次吃的是压缩饼干,

孩子们几天没吃饱饭了,

那一餐差点把肚子撑坏。

地震18年后,

李玉林的弟妹们还不愿和他说话,

他们提起大地震还要流许多眼泪,

他们见到李玉林的妻子,

还会哭着问她:“

家人被压在下面,

我哥咋不救家里人?”

来不及救,

成为李玉林心中永远的痛。

要是地震时的房子再坚硬一点,

没有压住亲人,

该多好啊。

42年前,

我们经济不好,

我们做不到抗震,

房屋损毁,

同胞遇难,

无力救援。

42年后,

我们能否做到,

让房屋更加牢固,

不让大家再眼睁睁的看着亲人逝去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提高

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

如果,我们的房屋都按新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当地震来临时,就可以有效防止房屋倒塌!

隔震技术的发现

周福霖院士结缘抗震减震研究

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

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

废墟中发现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

仅沿地面滑动约0.4米

因为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

“如果只给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

可以让房屋变‘柔软’

地震的时候让房屋柔性的滑动。”

周福霖院士从滑动的房屋中找到灵感。

在1982年与导师做震动台模拟试验

装隔震层的四层楼房屋模型放在震动台上

发现不隔震的房屋遇强震就被破坏

隔震的房屋却能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

1993年

在广东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栋

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

这也是当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楼

在次年台湾海峡6.4级地震影响中

隔震楼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摇摆

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

没有任何损坏,只是轻微摆动

联合国工发组织为此在汕头召开国际会议

向世界各国推广了这种技术

称之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唐山地震42周年,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隔震支座示意图

隔震技术创造性的将工程结构体系与地面分隔开来,

并通过一套专门的支座装置和地面连接。

地震发生后,首先是支座装置和地震惯性力进行博弈,

从而降低位于支座装置上面的房屋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隔震建筑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2013 年芦山地震中,

不但没有人员伤亡,

比如核磁共振、彩超、X 光机等精密医疗设备没有任何损伤。

用事实证明了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

唐山地震42周年,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地震难以避免,

在伤痛中成长,

这是我们对唐山地震最深沉的祭奠。

唐山地震42周年,这才是最深沉的祭奠

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北京新机场

唐山大地震42周年

向逝者致哀 向生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