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和不管之間,還有一個選擇

常有家長說 ,現在的孩子真的太難教了,家庭條件好了,什麼都不缺,唯獨缺的就是學習積極性。

家長們最糾結的是,到底管還是不管。不管吧,真的做不到,作業還是需要按時交,成績還是要盯著的;管吧,卻總是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啊。

“管”得太多,適得其反

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這也就是家長越管,孩子成績反而平平的原因。

而且,不管是要求孩子做事還是要求成人做事,都要恰到好處。如果一直用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無異於

“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就像馬克·吐溫一樣。

而十幾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這一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步加強,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對父母的依賴開始減少,對父母的權威漸漸發起挑戰,這時候父母如果管得太多,且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很容易引發一場父母與孩子間的大戰。

在管和不管之間,還有一個選擇


如果過多的管教會讓孩子逆反,是不是家長就要放任孩子“自由生長”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管理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分寸。

曾經有一篇紀實報道,說很多上了名校的高材生都是“空心人”,因為長久以來“考上好大學”都是父母的期望。他們因為“害怕”才努力,當他們最終完成後,就突然感到困惑了,不知道自己奮鬥的意義何在。

所以,“有條件的愛”儘管短期內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動力,但終究不利於孩子長遠規劃自己的人生。

育,不是什麼都管,更加不是完全不管。

在管和不管之間,我們還有一個選擇,

那就是喚醒,喚醒孩子內在的驅動力,

讓他們願意變得更好,願意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