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和不管之间,还有一个选择

常有家长说 ,现在的孩子真的太难教了,家庭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唯独缺的就是学习积极性。

家长们最纠结的是,到底管还是不管。不管吧,真的做不到,作业还是需要按时交,成绩还是要盯着的;管吧,却总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啊。

“管”得太多,适得其反

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这也就是家长越管,孩子成绩反而平平的原因。

而且,不管是要求孩子做事还是要求成人做事,都要恰到好处。如果一直用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

“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

而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加强,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对父母的权威渐渐发起挑战,这时候父母如果管得太多,且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很容易引发一场父母与孩子间的大战。

在管和不管之间,还有一个选择


如果过多的管教会让孩子逆反,是不是家长就要放任孩子“自由生长”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管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分寸。

曾经有一篇纪实报道,说很多上了名校的高材生都是“空心人”,因为长久以来“考上好大学”都是父母的期望。他们因为“害怕”才努力,当他们最终完成后,就突然感到困惑了,不知道自己奋斗的意义何在。

所以,“有条件的爱”尽管短期内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动力,但终究不利于孩子长远规划自己的人生。

育,不是什么都管,更加不是完全不管。

在管和不管之间,我们还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唤醒,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让他们愿意变得更好,愿意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