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到底有多強大?

大眼睛5941


大英帝國到底多強大?英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沒有之一。鼎盛時期的英帝國領土遍及世界七大洲的每一個時區,所以才被人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帝國鼎盛時期的強盛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3550與22

可能有朋友一看這個小標題會一下子反應不過來,3550和22?這是什麼鬼?但其實這兩個數字是最能代表英帝國實力的兩個數字。

首先3550是英帝國鼎盛時期的領土面積,即3550萬平方公里。3550萬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呢?地球的陸地總面積差不多有1.48億平方公里,而英帝國鼎盛時達到了0.355億平方公里。差不多到佔到了地球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曾經被英帝國長期佔領或者殖民統治的地區

根據統計,現在世界上大約有62個國家曾經是英帝國的殖民地,也就是說曾經是英帝國的一部分,而現在得到聯合國承認的全球國家總數為193個,也就是說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國家曾經被英國穩定地建立過殖民地。

從英帝國獨立出來的國家

通過上面這些數字,大家已經知道了3550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了。那麼22呢?其實嚴格地說,22這個數字是更讓人能夠感受到英帝國鼎盛時期那種駭人實力的。因為在現在得到聯合國承認的193個國家裡,只有22個國家沒有被英國侵略過。也就是說其它的171個國家在過去的300年裡都被英國入侵過本土。而這22個國家裡,有21個可以說都是因為過於偏遠,入不得英軍的法眼,所以才逃過了被英軍入侵的命運,只有瑞典一個國家是離英國比較近,而且還有一定實力,也就是說因為實力夠強,所以沒被英國入侵過。世界很大,但在英帝國鼎盛時期想逃過它的入侵,可真是一門技術含量超高的技術活了。

曾被英國侵略(粉色)和不曾被英國侵略(白色)的國家對比

英帝國的物力、人力與軍力

而除了領土之外,英帝國的實力在軍事、人力與經濟方面也體現的很充分。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在2017年是24.32%,而英帝國鼎盛時期也曾長期保持這個比例,比如在公元1870年,英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總量也曾達到24.28%,即使到帝國已經走下坡路的1913年,英帝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比仍然達到了19.7%。

而在人口方面,英帝國在1913年在世界上的佔比達到高峰,當時英帝國總人口數達到4.47億人,這個數字現在聽起來可能不多,但當時全球人口總數也只有20多億,所以在這一年,英帝國的人口數佔到了世界總人口的23%,超過了當時中國4.3億的人口數。

英國鼎盛時期的徵兵廣告,從圖中的人種構成也可以看出當時英帝國的強大

而在軍事方面,雖然英帝國因為主要是個海洋帝國,所以最容易爆兵的陸軍規模始終不是特別大,因此也導致英國軍隊的總數始終聽起來不是特別嚇人。但英國稱霸世界其實始終依靠的是其長期處於霸主地位的海軍。而在其鼎盛時期的1859年,英帝國的艦隊達到了史上空前的1000艘艦船。

鼎盛時期的英國海軍——圖中文字:“英國海軍所有艦船——世界上強大的艦隊”

另外還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美國近年來在世界上的軍事優勢可以說是極具統治力的。而美軍前些年曾經制定出過一個很有名的戰略目標,即要擁有同時打贏兩場地區戰爭的能力。而鼎盛時期的英帝國,卻在公元1856年到1857年之間差不多曾經同時打過三場地區戰爭,而且都比較輕鬆的獲勝。這三場戰爭分別是1853年到1856年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1857年到1858年發生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和1856年到1860年進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可以說這三場幾乎同時進行的戰爭不但沒有使英國感到吃力,反而都進一步強化了英國的全球統治力。

所以整體上說,從領土角度上看,英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絕對無敵的存在,即使是13世紀接近統一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也難以望其項背。而在經濟、軍事和人口方面,英帝國的統治力也都和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其它幾個帝國接近。所以整體上來說,把英帝國說成是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具有統治力的帝國也不算特別過分。

現在的英國(圖中深藍色區域)


但最後要說明一點,英帝國在二戰之後已經分崩離析,現在的英聯邦只是一個與獨聯體和東盟類似的國際組織,和英帝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因此如果把英聯邦當成英帝國的繼承者,進而認為英國在現在還具有英帝國時代的實力就完全是理解錯誤了。現在的英國就是英倫二島和少量海外殖民地小島,其它英聯邦成員和它已經沒有任何從屬的關係了。


桃花石雜談


現在的美國號稱要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當年的大英帝國也是如此,要比第二名的海軍強國,擁有兩倍及以上的兵力優勢。

縱觀世界歷史,能稱作超級大國的國家,在航海大發現以後的世界,也就三個半。他們分別是,

第一個,半個超級大國,航海大開闊時期,先驅者西班牙帝國,不過他的影響力和勢力範圍,軍事實力只能算半個超級大國。

第二個,藉助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春風,變成世界性帝國的大英帝國。

第三個第四個,這是我們近代所說的冷戰兩雄美蘇兩國,蘇聯已經解體,現在,全世界最強的超級大國,只剩碩果僅存的美國。

至於未來的超級大國,我們有生之年,應該可以拭目以待,由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看到,英國當年是有多麼的強大。

其實就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現在的美國並不比當年的英國強,為什麼理由如下。

所謂的超級大國必須要有,以下要素。

第一,絕對的軍事實力。第二,絕對的世界範圍影響力,第三,絕對的人口承載度以及發展空間。第四,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


下面我們分頭比較英美在同時需世界的地位。

第一,絕對的軍事實力。

現代美國勿庸置疑是全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但是他真的有多強嗎?

我看也不見得首先,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核威懾力量原子彈,它的數目只跟俄羅斯不相伯仲,同樣作為常規軍力的海軍艦隊及陸海空軍,我們偉大祖國也在迎頭趕上,他並沒絕對優勢。

那我們反過來看看當年的英國,可謂是天下布武,和現在的美國,全球軍事基地到處都有是一樣的,它的武裝力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見。而且最誇張的是,鼎盛時期,他的海軍力量號稱是,餘下十大強國九個之和。

這樣的絕對優勢,跟美國在二戰後全球,一枝獨秀類似,但是美國的一枝獨秀只存在了十年不到,就被蘇聯迎頭趕上,而英國則不一樣,她把這個優勢保持了接近100年。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論斷,同時期英國軍事實力比現在美國要強大。



第二,世界範圍影響力

現在美國軍事基地遍佈全世界,但是他還不如英國,為什麼?因為美國只是海外基地,只擁有駐軍權,也就是說,這些海外基地所在的國家只是他的勢力範圍。

而英國卻不一樣,當年的海外基地都是他的殖民地,他擁有實際統治權。如印度,澳大利亞,數之不盡,遍佈全世界的殖民地,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由上所述,一個是影響範圍,一個是實際統治,影響力就顯而易見了。

第三,人口承載度及發展空間。

現在的美國領土面積9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億。看數據覺得還不錯吧,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現在是人口大爆發的時期,而如果把它放到同時期的英國對比,讓它的數據其實不值一提。

鼎盛時期英國土地面積3000多萬平方公里,在當時,它的本土和殖民地地人口總和就已經超過4億,那是什麼概念?佔全球人口的20%多。

由上所述:英國最強時期土地面積是美國三倍有餘,人口按照同期對比,也是美國三倍有餘,說英國同期比美國更強,我想沒有人會有異議吧。


第四,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

陳然,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都有很多可取之,世界上非常領先,但是,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英國是首創國,而美國只是跟隨國,英國首創資產階級憲政制度,是世界第一例,英國首創世界金融現代制度,是世界第一例。

他在那個時代是引領整個世界的,倫敦金融城就是全世界的中心。作為同類對比英國還是完勝美國現在的地位。

那麼如此強大的國家,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

原因也很簡單,時代在變化,遊戲規則在改變,英國雖然在一開始是引領了工業革命和科技時代的發展,但是,再後來卻越來越被時代所拋棄。


落後的原因,我個人認為,不過餘下幾點。

第一,和西班牙帝國相類似,那就是,日子過得太好了,統治者變得自得意,不思進取。比如英國大陸均勢政策,他們不去想著強大國家而是,而是通過平衡手段,維持自己的霸權。

第二,經濟金融化,因為日子太好過,就覺得生產不是最必要的,將所有的產業基地全部流入當年殖民地,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本土產業空心化,全力發展金融業,因為金融業賺錢快呀。等到真正要打起仗來的時候,突然發現我們好像什麼都生產不了了,然後就悲劇了。

第三,政治制度僵化,英國確實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潮流和走向他們的先進政治制度,在當時可謂,世界的一股清流,但是時代在發展,而英國人的頑固傲慢越來越嚴重,他們最後變得不去適應這個時代發展,而堅持自己僵化的思維,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政治制度被別人越甩越後,反而被後起之秀美國給超越。

由英美對比及英美的教訓,我們就可以看出,現在國家所做的一切,是多麼的正確。

最後類比之後,英國的強大還需要說嘛?


阿斗不傻


這麼說吧:現在的美國仍然是工業革命之英國的延伸,因此,當今的西方仍然是英國的西方。但是有一點要澄清,英國已不再是帝國,帝國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專制形態,而英國自從工業革命後就走向民主了,沒有政權,只有管理團隊。


鄧海燕20


曾經的大英帝國,那是神話一樣的存在。現在的全球霸主美國,都不能跟當時的大英帝國比!它的強大,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們來看一張地圖,領略下全盛時期大英帝國的實力!

大英帝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大概等於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每一個時區都有大英帝國的身影!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全盛時期的蘇聯面積是2,24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是大英帝國的三分之二。現在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也只有1707.54萬平方公里,是大英帝國的二分之一

大英帝國的境內大約有4億多人口,當時世界上也就16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的4分之一。1850年中國人口約4.3億,比大英帝國多一點。現在全國人口是14億,大概佔世界人口的5分之1.

大英帝國的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在1880年是四分之一!直到1913年,一戰前,依然能佔到的六分之一的比例。

1850年時,大英帝國生產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此時的大英帝國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 。而且,倫敦是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

英格蘭銀行號稱世界的央行,英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的40%。

百年前的大英帝國,擁有龐大的皇家海軍!世界上實力最強最大的海軍!皇家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會議前,不論數量和質量都吊打全世界所有國家。

1905年對馬海戰,日本艦隊打敗了俄羅斯的太平洋第2、第3艦隊,但是也只能在太平洋派第二名。因為,同年大英帝國在那裡組建了一支艦隊,叫“英國海軍遠東艦隊”。

不過,二戰以後,就開始沒落了。艦隊數量明顯減少,質量也不行。唯一的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海試不到一月,因主軸問題被迫中止!艦載機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孵蛋。

最後,送一張福利圖。“鐵娘子的故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英國,作為歐洲西部面積不大的島國,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躍成為世界頭等強國,稱霸世界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各地,橫亙七大洲和四大洋,領土所及,太陽永遠照耀得到,因此又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在一戰爆發之前的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達到3359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

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三分之一以上都飄揚著英國的米字旗,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稱作“英國世紀”。

1688年,英國在“光榮革命”後,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政體,新興的政體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迅速發展。

在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歐洲國家迅速發展起來,加上大航海時代的到來,1500年左右,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率先開闢了新航路,“美洲和東印度的發現擴大了交往,從而使工廠手工業和整個生產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高潮——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規模愈來愈大地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人類由分散開始走向政體,世界開始由海上航線聯繫起來。 最早開闢新航線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世界性帝國,繼此之後,荷蘭興起,而英國與這三個早起帝國的和法國競爭中,依靠其資本主義生產的優勢逐漸發展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帝國。

英國最先和西班牙之間爆發了著名的格瑞福蘭海戰,戰勝後的英國吞併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使得其統治區域更加廣泛。之後,英法兩國之間爆發了海戰,英國從法國手裡奪取了加拿大等殖民地,確立其海上的霸主地位,隨後英國又侵略了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亞洲,陸續建立了其龐大的帝國版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擊敗了以德國為首的國家,根據巴黎和會,英國接收了德國所有在海外的殖民地,這一時期的英國達到了全盛時期。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就此走向了衰落,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雅爾塔會議時說到:“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隨著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以及二戰後民主獨立潮流的影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最後導致英聯邦的成立,殖民體系的崩潰,大英帝國由此走向了日落。


煮酒君


可以講與當今美國一樣強大,而且強盛了二百年,而當今美國才70多年,美國就開始感到力不從心。

英國是開創性的帝國,從西班牙手裡接過了海上霸權,英國人的模式是靠殖民地與半殖民地,供應鏈使英國人擁有龐大規模的原料供應與銷售市場份額,使英國人擁有超額利潤,英國人富裕程度無人能比,但是世界在變革,不以英國人的意志而轉移。英國人錯過了變革期,當年英國人在產業升級時,忘記了自己是靠殖民地獲利的,但歐洲大陸奉行平衡政策,結果扶持壯大了德國,亞洲壯大了日本,結果兩國均使英國遭受重創。

英國人在二戰後,沒有繼續努力產業升級,保護好製造業,而是一味玩金融業,失去了製造業升級轉型,與製造業創新。面對美國的製造業競爭,而失去了經濟活力。產業嚴重凋零,經濟大蕭條中,面對民族獨立運動,無力維持秩序。當殖民地紛紛獨立後,原來的市場被美國替代,被新式經濟模式取代。這給後面崛起的大國深思,一個國家當製造業競爭力失去,後果很嚴重,國家不以提升製造業作為國家經濟基礎,一但失去將不會有繁榮的基礎。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國家競爭力。



隨雨飄渺


在超級大國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大英帝國其實就是事實上的超級大國,擁有廣袤的殖民地,擁有世界第一的海軍,以不列顛為中心建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殖民帝國,勢力遍及全球,因此也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不同於以往的很多帝國,例如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和大英帝國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大英帝國的建立,首先根植於其自身的經濟系統,也就是殖民地經濟體系,再就是利用所謂的英語文化和英國價值觀來維繫殖民地的感情,同時建立一整套英國特色的政治制度,最後就是利用強大的軍事實力來保障其殖民地體系。然而歷史上的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他們前期的發展和大英帝國是差不多的,都是通過大規模的武力擴張來擴充勢力範圍,但是卻沒有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經濟體系,也沒有建立獨特的文化體系,更沒有建立獨特的政治制度,只是單純的依託於武力的擴張。因此當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始終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反而形成了多個文明中心,在奧斯曼帝國崩潰之後,只剩下了土耳其,以至於土耳其人始終認為自己是歐洲人,而不是亞洲人。從這個角度看,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屬於沒有傳承性的帝國。

反觀大英帝國就是另一番景象,雖然自己也衰落了,但是還有個英聯邦,甚至有16國依然尊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包括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這類的發達國家,當然也包括英國人自己。再者就是大英帝國的政治制度得以傳承,在英語文化圈內得到普遍的認同。最關鍵的在於大英帝國有個親戚,叫作美利堅合眾國,原本就是脫胎於大英帝國,最後不僅傳承了大英帝國的制度和文化,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創新,以至於發展出了新的帝國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主義體系。有一點需要注意,大英帝國的確開創了一個文明體系,那就是英語文明體系,在英國人和美國人眼中應該叫做安格魯撒克遜文明體系,因此在國際上英國人和美國人是非常特殊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利益認同,更多的反而是文化認同。

假如英國人只是依靠武力擴張和價值觀輸出來維繫帝國,這肯定也不會玩的太久,其實英國人還抓住了時代的機遇,那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技大爆發,著名的工業革命就發生在英國,英國率先建立了工業文明,同時開創了先進的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現代經濟學也發源於英國,比如說著名的亞當斯密,也是英國人。但總的來看,大英帝國能夠維繫百年,軍事實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動動嘴皮子就能稱霸世界,那恐怕只是存在於幻想中。大英帝國的軍事實力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後,才開始被動搖,此前的拿破崙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不能威脅到英國的軍事霸權,尤其是海洋霸權,而美國在19世紀末和英國的軍事實力在理論上拉平,因此英國在軍事方面的優勢至少也是保持到了19世紀末。

但是進入20世紀之後,德國對英國的霸權構成了嚴重挑戰,在第一次世界之後,大英帝國的軍事實力遭受重創,已經無法繼續維持世界老大的位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的老本基本被折騰光了,大英帝國最值錢的地盤也相繼離開了英國,比如說加拿大和澳洲投入了美國的懷抱,認了美國人當乾爹,再比如說印度也獨立建國了,最後大英帝國名存實亡,只剩下一副空架子。進入21世紀之後,英國人手裡的牌,也只剩下了文化優勢,在經濟和政治層面,都被美國壓制,也被對面的歐盟壓制,雖然英國自己也曾經加入過歐盟,但現在正在鬧著退歐。在軍事方面,英國海軍的實力基本上是一落千丈,因為沒有那麼強大的經濟實力進行支撐,自然也就無法維持那麼大的軍備,再者說有美國人保護著,也算是嬌生慣養了。

綜上所述,對於大英帝國,需要辯證的看待,雖然大英帝國曾經稱霸世界,代表著先進的世界文明,有其積極地一面,但是其武力擴張的過程非常血腥和野蠻,給殖民地人民以及被侵略國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也是客觀的事實,不容否認。大英帝國雖然開創了一系列先進的制度和體系,但自身卻無法有效的維持,始終無法對自己的系統進行升級,最後不可避免的進入衰落狀態,這對於後世來講也是值得反思的地方,雖然某些英國人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不需要反思。


圖維坦


英國只能管理海上運輸,殖民地商品還是宗主國的才能要,而且多數地區地廣人稀,必須揮汗如雨辛勤勞動才能取得,西班牙那種國家根本藐視勞動。勞動等於自殺,隨便挖都有金子,美國商品其實橫行世界暢通無阻的,比英國好不少


烏陵與土明


大英帝國有多強大,先看看英國有多少殖民地吧?

還有許多沒上圖,我再補充幾個。


新加坡當時還屬於馬來亞。

馬爾代夫

羅德西亞

圭亞那

百慕大

聖赫勒拿

背風群島

蒙特塞拉特

巴哈馬

斯威士蘭

多巴哥

聖文森特




納米比亞

等等,再加上許多地方郵票,反正本館亞洲第一的近二萬枚英女王國王及其殖民地早期郵票中,光收藏英屬殖民地的不同地方名郵票近二百種,因為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

(英屬新西蘭1860年左右的郵票背面的“日不落”圖案)

日不落帝國的名稱怎樣來的,就是太陽每天的陽光就沒有停止照射過英國及其殖民地土壤,說明地球五大洲都遍佈英國勢力。相對於現在的美國,大英帝國那是神一樣地存在。美國現在靠航母群巡視世界,大英帝國靠太陽幫它巡視全球殖民地。

喜歡古珍郵票下最直觀最形象的近代歷史,請關注本館。


湘平古珍郵館


看了看幾個回答,我覺得大家對帝國(empire)這個重要的歷史概念沒有直觀的認識,所以回答主要是簡單介紹英國在16-20世紀擁有的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這些答案固然沒有錯誤,但是並沒有通過帝國的本質來揭示出“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強大的實力。

大英帝國曾被譽為“日不落帝國”(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意味著它在全世界各大洲都擁有殖民地。這些不同的殖民地,與母國英倫三島構成一個完整的帝國系統,共同維持著大英帝國的繁榮。

例如,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官員、學者就到英國軍隊擁有數量極其龐大的“敘坡兵”(sepoy)。敘坡這個詞來自於波斯語的سپاهی(sepāhi),指的是印度兵。事實上,印度對於英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軍事行動的補給具有重要作用。

正如北美漢學家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所言:“英國侵略中國的動機和力量都來自英屬印度。” 儘管戰爭爆發在中國海岸線,但卻與印度和阿富汗地區有著千絲百縷的聯繫。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的清朝官員並不理解印度這一殖民地與母國的緊密聯繫,還萌生出試圖分化敘坡兵與英國兵的戰略設想

除此以外,大英帝國擁有的科學技術,與帝國的系統互相配合後,總是能夠無往而不利。例如,在19世紀中期,著名的植物獵人、博物學家福瓊(Robert Fortune)在中國福建等地蒐集完備的茶葉種植知識後,通過沃德箱(Wardian case)的培育栽種技術,將武夷山茶籽(Bohea),移植到喜馬拉雅山麓的印度殖民地茶園進行大量的生產,然後將茶葉運輸回英國本土進行販賣,這使得英國打破了長達兩個世紀的中國對茶葉市場的壟斷。

這一整套流水線化的知識盜取、再生產的流程,就是科技資訊與帝國結合的體現。對於在全世界擁有殖民地的英國而言,他們通過探險在當地發現有商機的作物,將種子移植到本土的的皇家園藝協會(RHS)、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或者各殖民地的種植園進行試栽,成功後就在各殖民地擴大生產,最終賺取極高的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