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如何製作正宗的山東煎餅?

棒奔霸


在農村如何製作正宗的山東煎餅?



宗元三農堂作為一位地地道道的山東農民,吃了半輩子的煎餅,煎餅比較撐飢耐餓,大蔥蘸醬卷煎餅是山東人的著名小吃,儘管吃像不雅,可是實惠。

煎餅的品種:在過去,宗元三農堂家鄉只有紅薯幹煎餅,山東中西部是玉米酸煎餅。現在煎餅品種繁多,有小麥煎餅、雜糧煎餅、玉米煎餅、紅薯與小麥煎餅,小麥面煎餅等。



正宗山東煎餅怎麼製作?以小麥煎餅為例,簡單介紹一下製作步驟:

一、把麥子放在一個盆的清水裡淘乾淨,然後泡上一夜。現在溫度高,泡六個小時足夠,否則會泡漿了。

二、用石磨磨出來,磨小麥時,要一小勺麥子,一小勺水,從石磨淌出來的叫“糊子”,磨完後,收到盆裡。

三、然後要再地上支起三條腿的“大鐵熬子”,在地下用草燒熱,一般總莊稼秸稈燒熱。

四、用勺子把盆裡的“糊子”舀一勺放在“熬子”靠近身體的一邊,要立即用半圓形木尺子或者特製的長方形有把柄的木尺子把“糊子”均攤再熬子上。很快煎餅就形成了,會攤煎餅的均勻薄而且香,不會攤的厚軟嚼不動。



總之,現在原始的攤煎餅方式已經被淘汰,只能作為農耕文化保留下來,成為後人欣賞的歷史文化。現在攤煎餅基本都是機器煎餅,省時省力,而且均勻,只是味道不如以前香了!


宗元三農堂


筆者在農村長大,小時候煎餅就是主食,對做煎餅的一套流程比較熟悉。


要吃煎餅,先要看你吃什麼口味的,小麥的白煎餅?還是玉米麵、黃豆麵、小米麵的黃煎餅?或者是地瓜面的黑煎餅?用料不同,做法亦有比較大的差別。

筆者小時候吃得最多的是玉米麵煎餅和地瓜煎餅。把玉米或者地瓜幹通過機器磨成麵粉之後,放上水,揉成一大塊面。

攤煎餅時的工具,除了直徑約一米的鐵鏊子、柴火,還有一塊“神奇”的面板,我們那裡用的像半個月亮。

攤這兩種煎餅往往需要兩人配合,一個燒火,一個攤面。鏊子架在灶臺上,燒火的把鏊子燒熱後,另一個就舀上一瓢麵糊,放在鏊子的中心,然後用半月形的面板向四周攤。攤煎餅就是這麼來的。

燒火的若是火候掌握得好,玉米麵的煎餅揭起來,顏色焦黃,且比較薄,自然好吃。鏊子太熱,煎餅一下子就糊了,吃起來發苦。鏊子太涼,麵糰攤不勻,厚薄不平,不好吃不說,還不容易熟。所以,攤煎餅是個技術活,攤得好的,常常被叫去幫忙,在那是的農村很是一份榮光。


白煎餅是稀罕物,常常是麥子下來或者過年時,家裡才捨得做一兩次。小麥的粘性好,做出來的煎餅筋道,吃煎餅成了力氣活,常常咬住之後要狠狠地撕扯,才能把一塊煎餅咬下來,牙口不好的還真不能吃。小麥煎餅常常一個人就能做。鏊子不用壘得太高,常常是鏊子的腿各墊上一兩塊磚就可,一個人坐在鏊子前,既燒火,又攤煎餅,全包了。攤麵糊不能用面板了,用的半米長的薄竹片,手握的一頭稍寬,談面的一頭稍窄,既省力,攤得又薄。現在的街賣煎餅果子的,用的竹刮子(網上還有的叫竹蜻蜓),比較小巧,畢竟鏊子的面積要那是小不少。

魯南地區在做煎餅的時候,常常攤菜煎餅,主要是切碎的豆腐,有時還放上白菜、粉條,趁熱非常好吃。


濟南時報


歡迎關注【新農村二代】專注三農,服務三農,解答三農,分享三農生活技巧。

在農村如何製作正宗的山東煎餅?

二代老家是山東沂蒙山區的,從小就是吃煎餅長大的,只不過不像現在市面上的小米,麵粉,雜糧,機器等煎餅,而是用地瓜幹,泡溼後用石磨磨成瓠子,用鏊子製成的煎餅。但現在已經非常稀少了。下面以地瓜煎餅為例,為大家講解如何製作正宗山東煎餅。

首先,選擇比較乾淨大的地瓜幹(就是秋天把地瓜切成片曬乾的地瓜稱為“地瓜幹”)。選擇好後放入大盆,倒入清水,浸泡一晚,第二天撈出。

其次,把老出的地瓜幹,用石磨磨成瓠子,記得小的時候,天還不亮父親就會叫我們姐弟幾個起來推磨磨瓠子。現在都用機器了,沒人再去費力用石磨磨了。

再次,把磨好的瓠子,放入盆裡,支好鏊子,把鏊子燒熱後,把瓠子用雙手在鏊子上滾一圈,在用刮板刮平就可以。一張香濃的煎餅就做好了。這是最原始的做煎餅的方法。

總的來說,以上做煎餅的方法現在已經過時,現在農村人很少有自己烙煎餅,而且比較費勁麻煩,現在吃的煎餅大多都是機器的,對於以前的地瓜煎餅,二代也將近二十年沒吃過了。

歡迎關注【新農村二代】專注三農,服務三農,解答三農,分享三農生活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