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在日本:少年棒球队

育儿在日本:少年棒球队

比赛中场休息、赛后,球手们整理比赛场地

东京有很多少年棒球队。儿子小学时代的棒球队所属“少年棒球联盟”,一共有39个少年棒球队。这样的少年棒球队,本来运营上与小学不发生关系,但因为选手来源以及练习场地的问题,与孩子们的小学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子所属棒球队设立于1972年,最早的总教练是一位女士,姓宇尾。当地警察署请宇尾出面创立一个少年软式棒球队,为了保证练习场地,她把选手招收范围定在附近一所小学。那个小学当时的校规有一条,“不得在校运动场上玩棒球”。宇尾氏同小学的交涉,就从破这条校规开始。招收到5,6年级学生36名之后发现更大的问题,这个队伍只有总教练,没有教练。在孩子家长中动员,没成功。于是由警察署派出有棒球资历的警察在业余时间充当教练,教练不得空的时候宇尾女士自己领着孩子们训练。8月第一届少年球赛开赛,13支球队参赛,这支4月才成立的球队捧回了优胜的旗帜,还是著名的王贞治选手寄赠的!

育儿在日本:少年棒球队

育儿在日本:少年棒球队

象模像样的小学生球手

宇尾女士于2006年离世,但她一手设立的少年棒球队活跃至今。自设立第三年始,教练基本由选手的父亲担任,总教练则从教练中选出。我儿子在小学打了4年球,历任总教练3名,两名是现任选手的父亲,另一名总教练儿子已成人,在美国念大学,做父亲的沉淀了下来,一份坚持十几年,只是因为喜欢棒球–- 他本人是朝鲜人二世。

要说总教练的好处还有一个,有赛事时可以为自家孩子多争取上场机会。而教练则除了早出晚归陪孩子流汗,纯粹的志愿者。都是忙人,但只要没出差,多半节假日就上任教练职务了。教练中有一位队龄很长的教练,已经六十几岁了,正业是一家整形医院的院长,但每逢球队有球赛,他就在医院门口挂上“休诊”的牌子。儿子说所有的教练中,这个老爷子最专业。不说旁的,对人体结构肌肉构造的了解,谁拼得过他!

育儿在日本:少年棒球队

冬日最后一场赛事前,大人孩子一起祭球场,敬神明,敬球场和汗水

一个棒球队的维持,非常繁杂,从预约球场,订制球衣到每一场比赛,每一次练习的选手身体状态保养。这些杂务都由妈妈们一手承担。我担任过球衣订购,有一段时间周末不上班全用在算帐上了,结果任期到时还剩下一笔糊涂账,由球队消化掉了。出车接送孩子,轮流跟练,这是每一个妈妈的职责。最辛苦的是“跟练”,选手们的训练日程很残酷,常常清晨5,6点出发,天黑才解散,当班的妈妈们全程跟着,四季茶水,夏冷冬暖,这是基本。因为所有的节假日都是训练比赛日,对平日上班的妈妈们的身体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有一届总教练的夫人,大约患有轻度癫厥,某一日轮到她执勤,孩子们出发前最手忙脚乱的时候发病,倒在地上,浑身虚汗,嘴里还在嚷嚷自己可以跟队。我们谁的安抚都没用,最后还是总教练,她的丈夫抽空过来,拉着她的手,轻轻的不停地对她重复,“没事,不要紧,”,这才稍稍情绪安定。丈夫拉着老妻的手,一直到救护车呼啸进校园……

现在的日本妈妈不全是家庭主妇。与我同期的妈妈中间,一般公司职员有,开医院的医学博士,自由撰稿人都有。最厉害的有一位“老”妈妈,她的儿子曾经是这支球队的队员,如今儿子都四十出头了,她仍旧在为每一次的练习或比赛买饮料点心,鼓励孩子们。几十个孩子份的食物可不是一笔小钱,她的收入哪儿来?她在幼儿园做老师,工资差不多全用在这支球队了。-- 听说她的丈夫其实一直是有怨言的。

育儿在日本:少年棒球队

妈妈们是随队摄影师,赛事播音员,有时还是陪练员

我不喜欢棒球,因为看不懂,但是非常感谢棒球把我的儿子教成了一个小绅士。棒球是日本国球,比其他运动更强调选手的谦逊姿态。即使训练,选手们进训练场一定脱帽,向球场致敬。场外过路人帮助拾球,一定脱帽致谢。训练完毕,一定列阵向诸位父亲母亲致谢。每年冬天封球场,一定有正式的仪式……这些东西,作为母亲很惭愧,我做不了更好,有些甚至无能为力。曾经在全日本高中棒球选拔赛紧锣密鼓中,儿子因为春季腰伤停训很长时间,一整个赛季被罚“坐板凳”。儿子不服,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很好。我建议去与教练申诉,被儿子说“不懂运动队”,运动员可以不服,但最终必须服从教练决定。球场中热火朝天,观众席呼声震天,一直担心儿子情绪,但见他陪练打杂全无异样,暗中感叹在我不能插手的地方,儿子长大了。

现在的孩子们没有机会砍柴下地放牧,磨练他们的性情又不枯燥的,当属运动了。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参加冬季奥运会的一位德国妈妈选手拿赞助的艰难。国家队选手不是国家一手包办,而是来自各种民间俱乐部,我觉得,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平等和竞争。

后 记

儿子离开这支球队6、7年了,早晚路过他的小学,经常看见新队员和他们的父母整队出发、归来。文中朝鲜籍总教练还在,只是头发又白了许多。

很多人,包括我最亲近的同学、朋友,不爱听我说这话,但我还是想说,生活在今日日本,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是传递文化的方式,各个小村庄、小镇,甚至小小的居民新村,组织大家办活动“お祭り”,没有人一字一句逼问“爱国”,但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自豪,就在汗水和欢乐中潜移默化。有什么比祖国文化更加深入骨髓呢?

另外一个就是各种民间体育运动队,从社会到家长的无偿奉献。大人们非常辛苦,需要放弃很多自己的娱乐和时间。为后代折骨,大凡做父母的都不会犹豫,但合理和有效,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较合理的,是幼少时期父母长辈的充分参与,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放手,而不是相反。

--------------------

撰稿:江洁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