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家長深更半夜發一條「老師睡了嗎」的微信,爲何讓家校羣沸騰

文|風鈴


學生家長深更半夜發一條“老師睡了嗎”的微信,為何讓家校群沸騰


(▲孩子加班做作業。)

學生家長深更半夜發一條“老師睡了嗎”的微信,為何讓家校群沸騰


(▲孩子好累。)

一名小學生家長在深更半夜裡,在小學班級群裡給老師發了一條“曖昧”微信,居然直問老師“睡了嗎?”……一時間,這個群炸開了鍋!不明真相的微友,或者是已明真相的微友卻故意要不分三七二一的只轉標題不轉截頻內容,為的是贏得眾多點贊和流量,滿足一下虛榮心,充當一回“消息人士”。

其實,據近日的《 青年時報》報道稱,還有下文吶,別想多了。微信是這樣發的:“老師都睡了,作業那麼多,我閨女卻還沒睡覺”。群內的有些家長看到以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七嘴八舌地都開始抱怨起來,孩子經常也是熬夜寫作業,作業寫不完還會被罰。不過,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挑事兒”的家長直接被老師踢出群了。

家長深夜給老師發微信,問老師“睡了嗎?”,這個似乎有點不妥,因為這樣會打擾了老師休息時間。何況,如果是一名男家長與女老師這樣發微信,還明顯有不妥行為。但是為何群裡瞬間炸鍋了,引起這般共鳴?群內的有些家長看到以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七嘴八舌地都開始抱怨起來,孩子經常也是熬夜寫作業,作業寫不完還會被罰。【轉發、留言、底部打賞、點贊、點下面廣告都是對明話頻道堅持寫作的支持!】

一句“老師睡了嗎”讓人幾多辛酸。近年來,小學生學習負擔太重,壓力山大,因此不堪重負,而走上自殺絕路的悲劇時有發生,而且自殺的學生年齡越來越偏小。這些自殺的小學生據稱,臨死前留下遺書,遺書上大多是說每天作業太多,學業負擔太重,不能承受。南京鼓樓區某小學五(4)班的月月小學生寫《媽媽,我壓力好大》“維權詩”要假期,在網上一經出現後立刻引發很多家長的心酸和共鳴。有小學生以死抗爭補習班的教育沉痾。

學生家長深更半夜發一條“老師睡了嗎”的微信,為何讓家校群沸騰


一句“老師睡了嗎”是家長對孩子的心痛。一項調查顯示,當前城市中小學生普遍壓力很大,常常被緊張、焦慮與惶恐的情緒困擾。學生們除了受到來自學校的學習壓力外,家長們還幫助學生安排奧數、鋼琴、書法、繪畫等興趣班。學習,幾乎佔了孩子所有時間。

據統計,中國近八成中小學生睡眠不足,60%以上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很大。快樂意願被無情剝奪,很難有真正的快樂。

一句“老師睡了嗎”是對作業負擔重的拷問。最近上海一家教育類公眾號一次的調查顯示,1280名家長中的98%都在“搶跑”。那麼究竟是誰製造瞭如今孩子們的壓力山大?誠然學校是無辜的,因為他們也是“為了孩子好”。我們看到現實窘境下,應試教育的現狀,教育考核機制,競爭激烈,讓學校很無奈,老師也怕拖後腿,總是與時間賽跑,佈置作業多多益善,讓學生滿負荷,時間被擠壓;家長也是無奈的,因為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學校和家長的無辜、無奈下,沉重的作業負擔也就成了現實。

學生家長深更半夜發一條“老師睡了嗎”的微信,為何讓家校群沸騰


一句“老師睡了嗎”倒逼為學生減負。應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減少應試教育下的繁重作業負擔。偉人曾經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同樣道理,學生休息不好,學習成績不可能會好的。

要保證中小學生睡眠時間,需要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高度重視,首先要轉變“廢寢忘食學習”能有好成績的觀念,樹立“會休息勞逸結合才能學習好”理念。因此家長首先給孩子減壓,自覺做到不要讓孩子過度超負荷培訓、看書學習,應該成為一種常態。作為學校應從控制學生在校時間、減少作業量等方面推行減負,同時需要規章制度的約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