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经过与传染性物质(通常是唾液)密切接触,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至人。

重要事实

狂犬病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

感染导致每年数万例死亡,多数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被疑患狂犬病动物咬伤的受害者中,15岁以下儿童占40%。

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绝大多数由狗引起。

在与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之后几个小时内立即采取清创和免疫措施,可以预防狂犬病和避免死亡。

每年全世界共有1500多万人在接触后接受预防接种,以防狂犬病。估计这一做法每年可挽救数十万条生命。

Q

狂犬病有什么症状?

A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至3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以上。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感觉异常)。

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发展为可致命的进行性脑脊髓炎症。

然后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是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早瘫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科学认识狂犬病

科学认识狂犬病

科学认识狂犬病

科学认识狂犬病

科学认识狂犬病

科学认识狂犬病

科学认识狂犬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