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一、榮格對人格類型兩種傾向、四種功能的劃分

人格類型並非對人格做簡單的分類,而是進行自我探索的重要模型,是從顯意識跨入潛意識,再步入自我思想殿堂的實用工具,因而無法用簡單測驗來判斷,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榮格結合精神學、神學、哲學成果以及心理學實務經驗,歸納出人性心理的兩種人格傾向(內傾型、外傾型)、四種功能(思考型、感官型、直覺型和情感型),並進一步形成榮格類型學體系。榮格類型學模型,並非性格分析的體系,而是心理定向的工具,其重點關注心理適應的方式和心理能量的流動。

在兩種傾向當中,以內在世界的主體為導向而形成內傾人格,以外在世界的客體為導向而形成外傾人格。在四種功能當中,劃分出依靠判斷的理性功能和依靠知覺的感性功能,理性功能再分為思考和情感,感性功能再分為感官和直覺。達瑞爾·夏普在《榮格人格類型》一書中以簡明扼要方式,描述了兩種傾向和四種功能的真實涵義,並對優勢功能、劣勢功能、陰影、人格面具等做了清晰陳述。

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二、內傾、外傾人格的特徵所在

榮格注意到,弗洛伊德對精神官能症的看法與阿德勒迥然相異。弗洛伊德認為病人極度依賴重要客體,特別是父母,根據自己與重要客體的關係來界定自我。阿德勒認為,病人應該在自己身上尋求安全感和優勢感,根據自己與主體的關係來界定自我。榮格則認為,弗洛伊德的體系是外傾性的,而阿德勒的體系是內傾性的,兩者的差異就是類型的差異,兩者應當統一起來。

相反傾向的類型普遍見於社會各個階層,它們不是來自於後天的選擇和教育,而是取決於先天的本能和氣質,這種人格傾向的先天性,可以確保群體生命進化的持續存在以及個體生命發展的簡單清晰。

內傾人格以內在世界的主體為導向,能量流動朝向內在世界,通常具有自我防衛、沉思內省、靦腆猶豫、保守離群的特徵。內傾人格遠離外在、捍衛自我、保存能量、穩固守成的傾向,體現了群體生命低繁殖以及個體生命多固我的進化方式。對外傾人格而言,內傾人格多半墨守成規、落伍掃興、乏味無趣。

外傾人格以外在世界的客體為導向,能量流動朝向外在世界,通常具有果斷自信、坦率誠懇、易於相處、樂於助人的特徵。外傾人格親近外在、傳播自我、消耗能量、放膽進取的傾向,體現了群體生命高繁殖以及個體生命多耗我的進化方式。對內傾人格而言,外傾人格多半輕浮膚淺、草率衝動、耽於享受。

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必然會發展出某種順應天生氣質的優勢傾向,如果受到環境壓迫,採取了違背天生氣質的傾向就會產生類型扭曲,嚴重時會帶來神經官能症,這種症狀只能通過發展符合天性的傾向來治癒。即使個體一如既往地採取優勢傾向,而與之相反的傾向仍是存在的,只是對反傾向未能得到發展,只能作為劣勢傾向潛伏在潛意識當中,而成為陰影的一部分。當這種劣勢傾向以不受控的方式被激發浮現,容易呈現出不良的情緒化碎片,使個體陷入到反向情結當中,並表現為社交上的劣勢。

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三、四種功能的真實涵義

理性功能分為思考和情感,嚴重依賴於規則推理和脈絡論證,依靠邏輯判斷和共蘊評估去看待事物。思考型功能通過邏輯思維來判斷和認知事物,其解決了事物是什麼的問題,向我們傳達了概念世界中所反映的分類性。情感型功能通過共蘊類情來評議和估測事物,其解決了事物價值的問題,向我們傳達了交互世界中所體現的重要性。在榮格的體系中,情感(feeling)不同於感情(affect)和情緒(emotion),感情和情緒幾乎是同義詞,兩者區分並不明顯,而情感與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情感是通過穩定的共蘊類情來評估事物,而感情和情緒是通過容易激發波動的感官知覺來感知事物,感情和情緒屬於感官的非理性範疇。

感性功能分為感官和直覺,嚴重依賴於教條經驗和體悟通感,依靠感官知覺和意象觀照去看待事物。感官型功能通過感官知覺來認識和確認事物,其解決了事物存在的問題,向我們傳達了具體世界中所呈現的現實性。直覺型功能通過意象比附來觀照和推測事物,其解決了事物用途的問題,向我們傳達了背景世界中所隱藏的可能性。

現實情況中四種功能並非均等配置,社會競爭會迫使個體致力於優先發展天生具有的最佳功能,個體的性格喜好也會使個體傾向於發展自己所認可的功能。在任何個體身上,四種功能並沒有得到一致的發展和分化,總有某個功能因個體擅長、受到重視,而得到較多發展,成為優勢功能,也總有某個功能因個體不喜、受到忽視,而沒有得到發展,成為劣勢功能。優勢和劣勢的劃分並沒有價值判斷的意含,優勢功能只是個體常用的功能,而劣勢功能並不意味著病態,只是未被使用或使用得較少,沒有哪一種功能可以獨自勝過另外一種功能。

意志對功能的運用具有絕對的控制,但理性或感性功能均等而獨立的介入,會對意志的導向產生決定性影響。由於意識的適應過程具有清楚明確的目標,兩種功能不能同時在意識中佔據同等重要的位置,兩者之間必然會出現分化。若兩種功能同為理性或同為感性,主流的留在意識成為優勢功能,非主流的壓入潛意識成為劣勢功能。若一種為理性、另一種為感性的兩種功能,兩者之間並非同性,也沒有根本的對立,若一種功能留在意識成為優勢功能,另一種功能則會盤旋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成為補充功能。

例如思考型人格,其優勢功能是思維,其劣勢功能是情感,其補充功能是感官或直覺,思考和情感的互相對立表明邏輯和藝術不能同時在意識中佔據重要位置,佔據主動性位置的思考功能只要還具有內省能力就可能會知道情感的價值,但卻並不會重視它,思考經常會使用想法和反應來代替藝術感受。思考和感官的互相補充表明可以形成務實性思維,感官可以為思考服務,而思考的目的要通過物質獲取來體現。思考和直覺的相互補充表明可以形成哲思性思維,直覺可以為思考服務,而思考的目的要通過意象觀照來體現。

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四、潛意識的角色作用

潛意識屬於休眠、幽暗、混沌、未分化的意識地帶,它對顯意識具有平衡補償或負面干擾的作用。如果沒有潛意識對顯意識進行對反立場的正面補償,個體就會喪失心靈的平衡。

榮格的異性原型概念表明,阿尼瑪(anima)是男人內心當中的完美女性形象,阿尼姆斯(animus)是女人內心當中的完美男性形象。內心的完美形象為了尋找完好的對稱互補,通常會選擇與正向優勢功能相反的傾向功能,而對反傾向功能通常隱藏在潛意識當中,受到適當激發,這種潛意識渴求會投射到相反傾向的個體身上,某種傾向功能的男人渴望遇上相反傾向功能的阿尼瑪,某種傾向功能的女人渴望遇上相反傾向功能的阿尼姆斯。

兩種類型的個體共生互補,可以展現出完美的結合,但是這種完美的結合,大多受限於雙方需要背靠背共同面對適應外在需求時才會被順暢地使用。當外在需求不再緊迫時,雙方勢必要轉向面對面互動了解,而基由激發從潛意識進入顯意識的這種渴求,由於外境的變化而不再熱切如初時,很可能會跌落回潛意識,重新陷入混沌模糊的狀態,再加上雙方顯意識的的價值觀原本就是不一致、對立的,如今又缺乏潛意識渴求的對稱互補,衝突就會由此產生。

內傾或外傾特質,能夠成為典型的傾向,這本身就表明任何一種傾向都是片面的,都本質上存在其固有的制約心理歷程的偏見。任何一種傾向的慣常運作,均會伴隨著潛意識對反傾向的自動補償,只是這種補償作用到底是積極還是消極,需要具體而論。與傾向相類似,四種功能在個體蘊含分化的過程當中,通常只有一種會顯化出來而被顯意識自由運用,其他三種功能由於未分化完全則會部分或全部殘留在潛意識,處於對立、缺失、補充、轉向、殘化等狀態,等待著對顯意識進行平衡補償或負面干擾,而劣勢功能最是如此。

對反劣勢功能未被有意識地帶入日常生活而進行應用,由於沒有得到充分激發與發展,它們或多或少地會停留在原始而幼稚的潛意識狀態,這是原始心智的標誌。正常情況下,對反劣勢功能大部分位於潛意識之中,小部分處於顯意識之中,處於顯意識的對反劣勢功能可以被個體所意識到,但是患有嚴重精神官能症的個體,對反劣勢功能全部滯留在潛意識,個體可能對此毫無覺察能力。

即使對反劣勢功能大部分復甦,進入顯意識當中,其狀態也可能是不穩定的,正向優勢功能所需要的心理能量,可能會把顯意識內對反劣勢功能中的能量抽離,使之跌落回潛意識,而對反劣勢功能重新迴歸於潛意識狀態,將恢復其性質緩慢、獨立自主的特性,渴望得到各方承認,若是違背其意願,被顯意識以不尋常的方式激發,就會擠壓個體產生幼稚的幻想和人格的困擾。個體通常會把這種幻想和困擾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但如果能夠進行一段時間的自省和心理分析,就可能會發覺潛意識抗拒的原因,並使之恢復平衡,因此對反劣勢功能所隱含的潛在危機的爆發,也可能是其面臨著被轉化的契機。

由於對反劣勢功能特別抗拒沒有經過其允許而強行被整合到顯意識當中,因此發展對反劣勢功能時,切勿簡單粗暴地將其強行拉出潛意識,又魯莽大意地壓入顯意識,這種強制性會被潛意識認為是一種巨大的侵犯。不合規範的侵犯大多以不利的結局而歸於失敗,即便僥倖成功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病人會對心理分析師產生強迫性的移情依賴,將心理分析師當成自我的唯一立足點,從而成為喪失自我的漂游物。此外,拉高對反劣勢功能進入顯意識,也會伴隨著正向優勢功能的降低。外傾思考型人格的個體專注於內傾情感功能的藝術世界時,就難以對客觀事物進行邏輯思考,撰寫文章也會發生困難。外傾情感型人格的個體專注於內傾思考功能的觀念世界時,社交生活就會受到破壞。將對反劣勢功能由潛意識吸收轉入顯意識的過程當中,為了緩和潛意識的衝擊,以及優勢功能的下降,一方面要緩慢地進行轉化,另一方面要通過發展其他補充功能以作為過渡。

個體潛意識的獨立性會排斥自己的對反劣勢人格被他人以共生的方式照顧,因為個體會覺得讓他人長期盤踞在自己的潛意識當中,哪怕是對稱互補,也始終會是一個威脅。此外,如果長期忽視冷落潛意識對反劣勢人格,不允許其做出適當的表現,個體就會對人生缺乏應有的感覺和熱情,良好平衡的人格就無法實現。基於個體安全和發展的需要,如果存在相應的機會,個體通常會努力把兩種傾向都同時發展到某種程度,這純粹屬於個性範疇。但由於社會是一個規模浩大的整體,共性要求始終要先於個性而存在,如果不基於共性信任,而以團隊所信賴的親人朋友來揹負個體的對反劣勢功能,個體就難以在廣泛的社會分工中契合共同性要求而立足,這種超越個性所在的共同性要求,反映出個體人格應當如何在集體人格的約束當中,更好地進行定位發展。

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五、人格類型的判斷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個體大多遵循顯意識的自發本性與外環境的他定規則之間相互協調融合的行為方式,這種情況下通過觀察個體的行為,就大致可以判斷出個體的人格類型。但是更多的情況是,顯意識和外環境之間平衡協調並非呈現一個簡單的靜態,而是充滿複雜波動的動態過程,同時顯意識和外環境自身也會發生著變化,這些狀態的存在就會使兩者之間的匹配融合,在實際過程中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問題可能過於尖銳突出,會造成意識的困擾,並激發出潛意識的陰影,使潛意識中的對反傾向和劣勢功能,以某種可控或不可控的方式進入到顯意識,最終使個體的行為表現異於尋常。如果此時外在觀察者僅僅依據個體的行為活動,來判斷個體的人格類型,就有可能會受到個體潛意識的誘導而造成誤判。這種情況不僅在心理分析師確認他人的人格類型時存在,就是分析師在確認自己的人格類型時也同樣存在。

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不同自我,以及這些不同自我所呈現的不同傾向和不同功能,在不同狀態下進行著永不休止的爭奪,每一種不同自我都會向個體施加壓力,讓個體覺得該種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並通過某些內在暗示和外在活動,使個體和外在觀察者判斷個體屬於與某種自我相匹配的某種人格類型。而這種依靠重要性和行為活動來判斷人格類型的方式,在某種異常情況下,可能會造成極大的誤判。

人格傾向的判斷不能完全以重要程度和社會活動來決定。耽迷於外在物慾和感官享受的人,不一定非是外傾感官型,也有可能是因為內在情感的失序,而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來的物質宣洩和緩釋;宴會中的靈魂人物可能確實是外傾情感型,卻也不必然如此,社交常客可能就是嘗試走出陰影而去擁抱新式人生的內傾思維型;同樣,長期獨居存在夢想的人也不見得就是內傾直覺型,獨居隱士也可能是被環境逼迫得精疲力竭的外傾感官型。

榮格人格類型學模型簡單明潔、優雅對稱,但要把它當成診斷工具,甚至作為自我認識的指南,卻一點也不簡單。判斷個體人格類型的關鍵,不在於個體認為什麼是重要的,不在於個體在做什麼,而在於個體行為的動機及習慣,也就是個體意識所確立的穩定而持久的自我目標,以及內部能量所發動的自然而慣常的流動方向。

榮格自己指出,“根據內傾、外傾和四種基本功能所作的類型分類,並不是唯一可能的分類。四種功能有點像羅盤的四個方位,它們是武斷的,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心理探索的航程裡,我絕不會捨棄這個羅盤。”至於榮格本人是內傾或外傾的人,榮格在《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的開場白中寫道:“當人生的問題和複雜性沒有得到來自內在的答案,那麼它們終究不會有什麼意義。外在事件根本無法取代內在經驗。所以我的人生在外在事件一直格外貧乏,我對它們沒有多少話可說,因為對我而言,說這種事是空洞的、不具體的。我只能從內在事件的亮光來了解自己,正是這些事件組成了我獨特的人生。”

人格類型的整體概念分析

【參考資料】《榮格人格類型-達瑞爾·夏普》,本文立意基礎在於參考資料,深入闡述乃原創,圖片源於書籍、網絡、影視,著作權歸原創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