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田小印象,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2014年9月份,从西安出发,我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无尽的戈壁滩时,我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大西北。58个小时之后,我到了和田,出站口站着威风的特警,挺拔的身躯,深邃的眼神,拥有着少数民族同胞特有的气质。这是我对和田的第一印象——地处偏远。坐在舅舅的车上,望向车窗外,街道两旁的烤肉摊,异域风情的建筑,民族特色的音乐,伴随着袅袅炊烟和夹杂着的浓浓羊肉味。这是我的第二印象——异域风情。从火车站出来短短的15分钟就到房子了,看着外婆坐在地毯上打盹儿,还是和10多年前一样精神,只是额头上皱纹又多了些,人老了,变的开始颤抖颤抖的,头脑却清醒。看到我后老人高兴的指着茶几上的水果让我吃,有香梨、苹果、甜瓜、葡萄等还有好多没见过的叫不上名字的,不在田间地头,都感受到了瓜果飘香的味道。这是我对和田的第三印象——瓜果飘香……在后来的日子里,用心感受和田,印象很多,感触颇深。

坐一次毛驴车去体验和田乡村的淳朴

有时候跟朋友在一块,有种“和漂”的感觉。这个“漂”不是“北漂”、“横漂”中漂泊的“漂”,更像是代表一种自由自在的意思。在和田的周末约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去“下乡”是件有趣的事情。有人总说在这边语言交流是一门障碍,我更将它看作是一种乐趣,可能自己比较喜欢人文地理方面,就乐在其中吧。从和田打车去巴格其镇,大家都不会维语,民族同志生意得照做。当砍价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自然而然的给他说“便宜一点儿”,他不太懂,我想起了在这边已经呆了几十年的同事带着民族语言味道说的“砍价你要说这个真真的多少钱!”当时我们就乐了,这招奏效了。到了目的地,看着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葡萄长廊,蔚为壮观,它村村相通,徜徉其中,望着挂在高处的一串串葡萄,渴望而不可及,一派田园风光,仿佛置身仙境之中。千米长廊走了很久很久,路过“核桃树王”,看着它有些沧桑,沧桑的背后是见证,见证的是和田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
大和田小印象,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走出长廊,在笔直的公路两旁,我们等车去下一站。从很远处传来了铃铛响的声音,一位70多岁的维吾尔大爷赶着毛驴车过来了,看着有些懒散,我们用肢体语言告诉他我们想搭车,他很乐意的让我们上了车。刚好四人坐在小车两边,脚搁在半空中,老大爷坐在中间赶着毛驴,时不时的拿根红柳枝在毛驴身上敲一下,喊一声,时不时的拿着一份维文报纸看一会。微风拂过脸面,他白中带黄的胡子也随风飘起来,老大爷不停的微笑着给我们想表达点什么,我们就开玩笑的埋怨起 “导游”不会双语。不知谁突然拿出来一个口香糖给了老大爷,他欣然接受,谨慎的咬了一小口,然后咽了下去,这怎么表达能不能吃呢?还好机智的赵大棋手机上有维汉翻译软件,语音翻译后他懂了,不禁让人遐想,在这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和从未见过口香糖 的淳朴村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路上和老大爷认识的村民也不少,但没有一个赶着毛驴的,更没有四个汉族人和一个维吾尔老大爷挤在一个小毛驴车上的场景,也许我们俨然成为小镇上的一道风景,只是我们置身其中,当时没有感觉到罢了,所以我们就成了“稀客”,过路的人都笑了,走过去了回头还要再望望,学校的学生也隔着校门给我们热情的招手。


大和田小印象,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就这样一路上有说有笑……放眼望去,远处两旁高大笔直的白杨树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树叶在风中发出哗哗的响声 和在阳光的映衬下像发光的鱼鳞在抖动,阳光透过随风摆动的白杨树叶的空隙,洒下来的斑斑点点消失在毛驴车身后,小小的毛驴车依然缓慢的前往下一站。

到了岔路口,我们下了车,老大爷回过头微笑着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也许是刚才的口香糖味道很好吃,也许是他表达再见的一种方式。我们挥挥手给他道了别,但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体验完维吾尔的乡村风情和美食,回去的路上我们坐了一辆“板板车”,算是兜了一次最炫民族“风”,闭上眼睛,站在车子前头,风呼呼的从耳边刮过,两边的白杨相反的疾驰而过,回头看车后的小朱已经被风吹的头发狂舞了,坐在一旁的乔胜喊了一句:“这才有内蒙的气息!”。这时不知谁的手机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原,盛开着永不凋零……”

挖一次玉石去体会玉龙喀什河的豪迈

在和田什么元素最多,我觉得是“关于玉石”。 一块石头经历河水千年的洗礼和冲刷,经受着岁月的沉淀和磨难,在这块土地上悄无声息的才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和田玉。没兴趣的觉得只是石头,感兴趣的人觉得是玉石,在我看来那是装饰品、是财富、是品位、更是一种文化。走进玉石巴扎,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里甚至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玉石爱好者,有拿着小手电边照边看的,有讨价还价的,不过最有趣的还是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都会碰到有“阿达西”给你推荐“玉石”的。走进挨家挨户的玉石店,各式各样的手镯、手链、挂饰等。无论是白玉、青白玉、青花玉还有碧玉、墨玉等,更像是一个个气质不同的姑娘,如白玉的高贵清纯、碧玉的大方成熟、青花玉的低调深沉和墨玉的富有内涵,无不让人爱上她们。


大和田小印象,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三四月份的季节走在玉龙喀什河边上,放眼望去,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整条河流只有细微的河水流淌着,剩下的全是石头了,桥下挖玉的人从远到近分散着,有些是职业“挖玉人”,拿着工具,专心致志的不放过一点儿蛛丝马迹。挖一晌午,肚子饿了就随地而坐,吃点儿馕,喝口水,不带工具的就和我们一样了,运气好点的话捡个漏儿,不过更多的可能还是去体会、去感受。我们三人坐在有河水流过的地方,满满的儿时回忆。老郭捡起一块石头用水撩一撩,看看纹路,津津有味的说着石头的种类,什么花岗岩、石英石之类的,不过我总觉得一个学农的而且有大厨天赋的人不是略知一二就是胡说八道,也没人去理会他,揭穿他。小朱是个女汉子,不知道从哪里顺的一支筷子,低着头一直在认真的刨,嘴里却念叨着这里都被别人挖过,根本挖不到的。不一会儿从远处渐渐向我们走来一个挖玉人,手里拿着工具,靠近河边,蹲下来,可能因为不太好交流,没法表达的他倒像个孩子,故意从兜里掏出几块不起眼的石头,在水里冲了冲,这一冲还真是提升了石头的“气质”,再次慢慢的靠近我们,证明是自己刚刚挖到的,最后在一句“我们没钱”后他离开了。上了岸,趴在桥边上,回头再望玉龙喀什河,真的就像是一条满身玉气的千年巨龙卧在那里,没有轮廓,更多的是一种气概。

吃一次特色美食去感受和田生活的慢节奏

说起柳树,我更喜欢在湖边或在河边长着的垂柳,起风的时候,就有了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的情节,恋家的时候就寄柳生情了。人又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在和田,要用心去插柳,那是一颗生命,在塔克拉玛干的围墙之中很重要,所以娇小却不娇气的红柳选择了和田。
大和田小印象,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我很喜欢两种味道,一种是冬天冷的时候,烤红薯的味道,另一种是肚子饿得时候,烤肉的味道。说到烤肉,当属红柳烤肉最棒。一根红柳枝,削尖枝头,将切好的羊肉穿进去,第一块是羊肝,后面肥瘦相间,有些为了不烤糊,沾点玉米面,这种吃起来不腻,保持了肉的鲜嫩,还伴着红柳的淡淡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回想四年前在武汉的日子,突如其来的雨总让人猝不及防,出行总得备把雨伞。如今的沙漠气候,能够看一场雨太奢望了,那倒不如就体会下舌尖上的和田吧。

烤包子从外型上看,有“馒头”型的,有“枕头”型的,还有“饺子”型的,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外形不华丽但极其富有内涵,何为内涵?将剁碎的羊肉加羊汤灌在包子内,再加点洋葱,这样保证口感不腻,最后贴在自制的“土炉子”边上,用树枝慢慢的烤,等香味扑鼻之时就是拥有内涵的时候。包子皮光泽鲜亮,包子馅儿是浓郁的羊肉和滚烫的羊汤,撕开一个小口,沉浸其中,毫不夸张的形容—七里香。羊肺子大多数的叫法还是“面肺子”偏多。谈到这个“子”应该是新疆口语中特有的后缀,其实就是羊肺和面做出来的一种美食。味道如何去描述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不能用华丽的成语去形容、去感叹。但是很多人应该知道臭豆腐,就是那种感觉。第一次闻到羊肺子就让我想起了武汉户部巷的臭豆腐,整条巷子全是它的美味。不过羊肺子并没有那么夸张,因人而异。用刀切的很粗犷,用牙签吃的却很精细,似乎和田美食都存在这样的“矛盾”,但吃在嘴中的味道那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让人流连忘返。


大和田小印象,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也许因为两个小时时差的原因,和田的节奏很适合工作和生活。冬日的和田,卖干果的老大爷懒洋洋的晒着太阳,逛街的情侣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进进出出,坐在高处透过窗户用心感受和田的市井生活,其实这里也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