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旺季到,重點景區門票終於降價了!

旅遊旺季到,重點景區門票終於降價了!

旅遊旺季迎來新一輪高峰,國家發改委為遊客們送上大禮包。《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發佈,要求今年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取得明顯成效。

體現國有景區公益性,門票價格形成機制分兩步走:

當前,我國旅遊需求快速增長,呈現消費大眾化、需求品質化、競爭國際化趨勢。然而,與發達經濟體旅遊業相比,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去年世界發達國家人均出遊7次,而我國人均出遊3.7次,僅約一半。

門票價格過高,被視為制約旅遊經濟的重要因素。有調查顯示,超六成旅客認為門票是影響旅遊出行的首要因素。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認為當前國內景區門票價格“太高”“偏高”的遊客高達72.3%。也有數據顯示,我國249家5A級景區中,門票價格超過100元的景區數量佔比近一半。

“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公園等是全民所有公共資源,依託這些資源建設的國有景區,應充分體現社會效益,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程行雲說,完善門票價格管理,就是要扭轉一些景區過度追求經濟效益,重開發、輕保護,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局面,逐步向更加註重社會屬性、生態屬性轉變,迴歸公共資源景區的本質。

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分兩步走:2018年,在推進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同時,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要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要基本健全以景區正常運營成本為基礎,科學、規範、透明的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區要以5A級國有景區為重點,通過開展定價成本監審或成本調查,清理規範門票價格“額外負擔”等,在今年“十一”黃金週之前,切實降低一批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對此,你怎麼看?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旅遊的需求也大大提升,由此帶來我國旅遊快速增長。然而,與發達經濟體旅遊業相比,我國人均旅遊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仍有很大增長空間,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其中一個因素便是景區票價相對昂貴,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有利於解決這一問題,值得點贊。

一方面,規定景區降低票價給旅客帶來了最直接的優惠,讓遊客可以花更少的錢玩更多的旅遊景點,是一項便民利民之舉。另一方面,這項政策看似降低了景區的收入,實則是一種“放水養魚”的過程,眾所周知,杭州西湖以前也曾經是收費的景點,收費也相當可觀,後來實行了免費開放了,西湖景點旅遊收入雖然減少了,但是由於免費開放,使得大量的遊客慕名前來,這些遊客的到來,帶動了周邊其他景點的旅遊收入,反而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同時,這一政策的出臺,也有利於倒逼我們旅遊景點轉型升級,從以前單單依靠門票收入轉向產業經濟收入,引導更多的景區通過免門票和降低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等方式,逐步擺脫對門票經濟的依賴,使旅遊業以消費帶動旅遊經濟發展,朝著做精產品、做優服務、做長產業鏈的方向發展,而這也是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需要注意的問題:該項政策要求景區要適當降價,但是是所有國有景區都要降價嗎?降多少?這還有待商定。我覺得要想讓這個政策更好的落實,還必須注意要因地制宜,各地仍需根據具體的情況對票價進行制定,不能將政策搞成“一刀切”,而是創新價格管理方式。

因此要想讓這個政策更好的開展和落實,各地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考量以及徵集各方意見之後進行門票價格的定製,切記盲目落實。與此同時,各地要建立門票定期評估調整機制,門票的價格應該根據景區遊客數量變化、運營成本變動、收支節餘等情況,以及社會各方面意見,及時調整門票價格。除此之外,對於門票價格的監管也要加強。各地應建立健全景區價格失信懲戒機制,將景區擾亂價格秩序行為,作為景區及其主要負責人不良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