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水效果不理想?多半是沒有注意這幾點!

調水劑以及所謂的改水、改底等可以統稱為微生物製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時有效但有時無效或效果不大,花了錢不一定有效果,讓人納悶和不解。其實,主要原因是因水質的千差萬別而造成的。分析如下:

1、環境因素

大部分微生物製劑使用於非可控的養殖水體,環境因素(如:溶解氧,鹼度,溫度,DH值等和天氣狀況)會對微生物製劑的使用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1.1 溶解氧

水體溶解氧的高低,會影響到好氧菌生長速率和氧化分解汙染物的效率。目前微生物製劑中芽孢桿菌為好氧菌(或兼性),硝化細菌為嚴格好氧菌,使用含有這類活菌的產品,一定要保持水體足夠的溶氧,才能維持細菌快速繁殖和對汙染物的有效分解。

以硝化細菌為例,每毫克氮經過整個硝化作用途徑後,氨轉變為硝酸鹽需要4.57 mg溶解氧來“清除”含氮物質釋放的電子,所以保持較高的溶解氧對於硝化細菌是必要的,研究表明水中溶氧至少大於2 mg/L是硝化細菌進行正常的硝化反應所必需的。

池塘底部低溶氧會影響生物底改的使用效果。大多數養殖者更喜歡顆粒型生物底改,他們認為既然是底改,當然要沉到塘底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但是池塘底部是汙染最嚴重的區域,尤其是養殖的中、後期,底部積累的耗氧因子往往會使底部溶解氧消耗殆盡,如果生物底改中沒有耐低氧菌株(≤0.5~1.5 mg/L),那麼這些細菌在缺氧的環境中生長繁殖並不理想,雖然直接到了底部,但大部分細菌休眠或沒有繁殖,甚至死亡,即使投入很多菌也無濟於事。有些生物底改劑推薦配合增氧粉(顆粒)使用,也是通過增加溶氧來促進生物底改的效果。

1.2 鹼度-pH值和鹽度

鹼度的大小表徵水體緩衝能力的大小。在藻類光合作用下,低鹼度水體(CaC0 含量<50 mg/L)相對於高的水體(CaCO 含量80~150 mg/L)有更大的pH值波動。每種細菌都有一個最佳pH值範圍,過大的pH值波動會影響微生物製劑效果,如硝化細菌雖然各種亞硝酸細菌和硝酸細菌生長的最適pH值不同,但它們都在微鹼性反應的環境中良好地生長,對DH值的變化反應明顯。硝酸細菌如硝化桿菌(Nitrobaeter)為DH值為8.3~9-3,一般在中性或微鹼性條件下生長最好。

硝化細菌類產品需要養殖水體保持較高的鹼度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理論上計算硝化細菌氧化1 mg N—NH ,需要消耗7.14mg鹼度。池塘底部汙染嚴重時,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積累,鹼度太低,會使底部pH值很低,會嚴重影響芽孢類微生物製劑對池塘底部的改良效果。有的細菌不耐高鹽度,產品中活菌投水後死亡率高也是影響效果的原因之一。

1.3 天氣狀況

大多數微生物製劑在20~3O℃內有比較好的活性,水溫10℃以下時活性明顯降低,在使用微生物製劑時要注意水溫對產品效果的影響。天氣好壞會影響到藻類的繁殖和水色變化,對於以水色變化與否來檢驗產品的養殖者,最好在晴天上午使用微生物製劑。

亞硝酸細菌對近紫外波段很敏感,強烈的光照對於亞硝酸細菌影響較大,因此在使用硝化細菌類產品時養殖水體的透明度不能太大,或者選擇合適的時間使用會有更好的效果。

1.4 營養缺乏或過多

細菌進入水體後繁殖速度與水體的營養水平有很大的關係。一般認為細菌生長對水體C、N、P的利用率100:5:1。如果水體太瘦,或營養成分單一或失衡,有些異養菌為主的活菌製劑不會大量繁殖,使用活菌幾乎無效,此時應向水體中適當補充缺乏的營養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如對於反硝化細菌,水體中BODJTN<3,需要補充碳源才能有較好的脫氮作用,否則即使滿足了反硝化的條件,在養殖後期微生物製劑越用水色越濃。

適量的有害物質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或有機物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細菌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獲得能量生存繁殖,但過量了也會對微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如非離子態氨對於硝化細菌是具有微量的毒性作用,當非離子態氨的濃度達8 mg/L時,就能對硝化細菌產生抑制。另外亞硝酸鹽積累太多也會對硝酸細菌產生抑制,所以我們在使用微生物製劑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對產品使用效果的影響。

1.5 其他環境因素

若水體中吞噬細菌的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大量存在時使用會影響使用效果。另外水中重金屬或農藥等化學物質含量過高都會對微生物製劑使用效果產生影響。

2、使用問題

2.1 使用量

使用國內生物製劑時,養殖者有增加劑量(或加倍)和根據水深增加用量的習慣,好的產品用量並非越多越好,水體中投放太多的細菌會導致池塘生態結構失衡,藻相破壞(多發生在生態系統脆弱的覆膜池,過多細菌和藻類競爭營養),溶氧降低和養殖動物出現應激反應,而太少的細菌又不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每畝養殖水面投人多少個細菌就會經濟有效呢?

這與產品的細菌活性,配比技術,生產工藝,細菌進入水體後的成活率和繁殖力以及水環境等因素等有關,目前還未見這方面的研究報道。但實際的經驗表明國內的大多數微生物製劑產品每次用量菌數在1 000億~5 000億cfu/667 m ,有的甚至更多,少數國外同類產品200億~500億cfu/667mz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避免過量使用給養殖生產造成危害,應嚴格按照廠家說明書使用,注意在晴天上午使用,並開動增氧機。並在以下情形按50%的推薦用量使用,少量多次(3~4 天使用1次):

①陰雨天氣。

②增氧設備不足。

③水色很淡或水色不穩定。

④鹼度未知或很低。

⑤覆膜池等。

2.2 是否長期使用

堅持從養殖前期定期使用,減少汙染物積累,越早應用效果就越明顯。若在後期水體和底泥汙染嚴重時才考慮到使用微生物製劑,此時水體和底部環境較差,有害物質濃度很高,不再是微生物生長的最佳環境,在很短的時問內單靠微生物很難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實踐經驗表明,要維持穩定的水色和菌藻平衡應該定期使用,最好7~10 天使用1次,中、後期為了增加水體的透明度或改善水體藻密度很濃的狀況,3~4 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2-3次。

2.3 是否對微生物製劑有正確的理解

微生物製劑主要是改善水質和底質環境,平衡藻相穩定水色,抑制有害細菌,減少應激反應等。但是養殖者在使用微生物製劑存在很大一些誤區:

有人持消極否定態度認為微生物製劑沒有多大作用,用不用無所謂,即使用了也是花錢買個心理安慰。

有人持積極否定態度,把微生物製劑當作藥物,定位為救急產品,認為多使用微生物製劑就不會發病或能夠治療病害,寄予過高的期望往往以高標準檢驗,當沒達到預想效果時,大多數養殖戶會放棄使用微生物製劑。,而不探究具體原因。

有人持急躁盲目態度,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達不到效果就立即更換產品,各種微生物製劑都買一點,一種不行換另一種,最後不知是哪一種在發生作用,這些片面的觀念在實際中會影響微生物製劑效果體現。

2.4 養殖者是否具備一定的經驗

養殖者具備一定測水或產品使用經驗,可以更好地體現微生物製劑的使用效果。如使用簡易的測試工具測定水質時,有些指標超出了測定範圍,有很多養殖者並沒有稀釋後進行測定,這樣就會掩蓋微生物製劑的效果。通過水色變化來看微生物製劑的效果的,尤其是養殖前期補充缺乏的營養就容易體現出效果來。

2.5 其他使用問題

微生物製劑與強氧化性物質或消毒劑同時使用或者兩者間隔時間不夠,使用後大量換水等都會影響微生物製劑的效果。

3、產品問題

3.1 菌株沒有產生針對性的酶或產品沒有針對性菌株

汙染物的分解主要靠細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酶來完成的,不同來源或不同篩選方法產生的菌株會有不同的酶系。另外養殖地域跨度大,水質千差萬別,養殖模式多樣,管理水平不一,要做到一個產品在上述不同情況下有良好穩定的效果,菌株產酶種類合理配比和均衡互補尤為重要。

如果產品中缺少針對性酶或菌株,就會影響使用效果,如大家所熟知的光合細菌對高分子有機物分解效果沒有對低分子脂肪酸,醇類,芳香族化合物等好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不排除有些生產企業為追求利潤,生產劣質產品的可能。

3.2 雜菌多

載體沒滅菌或者固體發酵感染雜菌,都會使產品質量和使用效果受到影響。目前市面上還有一部分的微生物製劑需要活化後才能使用,活化的目的是增加菌數,若產品需要活化表明菌量不是很夠,廠家完全可以增加出廠產品的菌數來省略養殖者活化程序。

活化不僅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而且還存在著潛在的風險。因為養殖者通常使用紅糖,麩皮等很簡單的培養基和塘水,以及沒有過濾雜菌的空氣進行充氣擴培,會改變產品菌株之間的配比和不能估計投入水體的菌量,也會使產品汙染雜菌影響使用效果,甚至產生副作用。

3.3 產品儲存

微生物製劑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其活性會受到溫度、溼度、氧化、酸鹼度、貯存時間、機械摩擦和擠壓等因素的影響。在選購產品時一方面要注意生產日期與保質期,這涉及到產品的活菌數和使用效果。

液體產品的保質期相對較短,商品保質期一般標註為12個月,最好在6個月內使用為佳。

粉劑的商品保質期常見的有l2個月,18個月,24個月,以芽孢桿菌孢子狀態可以保持24個月左右,對於非芽孢類菌粉除非特別處理,保質期一般l2個月左右,粉劑開封后最好用完,或者防止潮溼細菌萌發。

另一方面購買的產品儲存於陰涼,通風,乾燥處保存,保持細菌的活性。若菌種已經衰老,活性衰減,酶系不全,細胞內貯存的物質已消耗的差不多了,那麼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有相對較長的恢復過程,甚至入水成活率很低,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微生物製劑的使用效果。

調水效果不理想?多半是沒有注意這幾點!


總之,養殖者要儘可能的瞭解影響微生物製劑效果的因素,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微生物製劑的使用價值,從而為養殖生產創造更大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