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情結:爲什麼「四口通商」改爲「一口通商」

清朝閉關鎖國一直被認為是近代中國落後的重要原因,但事實上,真正閉關鎖國的時間只有21年,在清朝近300年的統治中,21年可謂彈指一揮間,那麼真正導致中國固步自封的原因是什麼呢?

1662年,為了避免臺灣鄭氏對沿海的騷擾,康熙下令禁絕所有口岸的對外貿易,直到1683年,解決了臺灣問題後,才取消了海禁。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漳州、寧波和雲臺山四地開設海關,實施“四口通商”。但在七十多年後,清政府關閉了寧波、廈門和上海的貿易,進入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時期。

清政府為什麼要把“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呢?

天朝情結:為什麼“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

明清之際,在傳教士、冒險家和商人們的推動下,西方對中國有了最早的瞭解,那就是光輝、仁厚,整個國家都沐浴著聖人的教化,不僅盛產瓷器、茶葉和絲綢,還有一個“開明君主”統治著,這個神奇的帝國引起的西方人的嚮往。這個西方人認為的“開明君主”就是乾隆。但當東西方真正接觸時,西方人所有的美好想象都破滅了。

1793年馬戛爾尼來華,八十三歲高齡的乾隆接見了這位英國紳士,天真的馬戛爾尼以為他的外交使命才剛剛開始,但天朝卻表示,“你的朝貢任務完成了,你可以走了”。這場失敗的外交被史學家們稱為“聾子之間的對話”。

由於正式的外交手段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而西方的勢力和慾望卻與日俱增,已經預示了戰爭的發生。

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是清朝君臣的天朝上國情結,認為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做生意,允許通商是因為皇帝的仁慈,賜予了夷人“恩惠”,而夷人的表現則不夠恭順,這讓天朝很惱怒。

天朝情結:為什麼“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

在“四口通商”時期,廣州就是西方與清政府的主要貿易地,廣州地方官員對洋商大肆敲詐勒索,使西方商人很是困擾。洪任輝是英國第一個漢語翻譯,為東印度公司服務,儘管是一個英國人,但為了方便在廣州開展貿易,取了一箇中國名字。為了擴大與清朝的貿易,減少廣州官員的騷擾,洪任輝被公司指派北上定海,並將貿易逐漸轉移到寧波等地。這樣一來,廣州的貿易量急劇減少,為了使洋商留在廣州,兩廣總督向乾隆請求提高寧波的關稅。

其實對於天朝來說,在廣州貿易還是在寧波貿易,帝國稅收都是一樣的,但乾隆卻同意了這一提請。在乾隆看來,這些洋人好像蝗蟲一樣,居然想跑到北方來,這是不能忍受的,他們應該老老實實的待在廣州這個窗口,接受天朝的關照和恩賜。

天朝情結:為什麼“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

由於寧波的關稅翻了一倍,東印度公司決定派能夠說一口流利漢語的洪任輝北上。洪任輝到達天津後,賄賂了當地官員,向乾隆呈了訴狀,指控廣州官員的敲詐、勒索行為。乾隆看完訴狀,勃然大怒,這個夷人竟然會說漢語,還能找到中國人幫他寫狀紙,這簡直是中外勾結,面對天朝的恩賜,這個夷人還得寸進尺,簡直有辱天朝體面。於是可憐的洪任輝被押往澳門,並在大牢裡一蹲就是3年,其中一條罪狀竟然是“擅自學習漢語”。那個幫助洪任輝寫狀紙的中國人,被斬首示眾。隨後,清政府正式實施“一口通商”,企圖將洋商們限制在廣州這個小窗口。

在今天,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誰能想到,曾幾何時,連“學習漢語”也能成為一種罪名。無獨有偶,在文革時期,不是也有很多會說外語的人被認為是特務麼?禁錮一個國家發展的,是思想上的封閉,這才是導致近點中國落後的關鍵原因。

參考資料:《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鋒下的烏合之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