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智胡同,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2017年11月30日《吉林日報》05版整版篇幅刊載《吉林日報社總編輯陳耀輝走近著名藝術家王剛的藝術與人生:本真刻痕 頑痴人生》。

訪談中王剛深情回憶他在長春的少年經歷。王剛,1948年出生於遼寧,成長於長春。1973年,他離開長春去到瀋陽軍區。可以說,王剛人生最初的20多年青蔥歲月與長春緊密相連。王剛小時候一直生活在長春繁華中心區的崇智衚衕,在這裡上幼兒園、讀小學、念中學、下鄉、當兵,當時他家就在崇智衚衕12號,小學就讀的學校是北安路小學,中學在長春市第二中學,高二時下鄉一年,然後進入部隊當了兵。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如今繁華的重慶路崇智衚衕口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王剛記憶中的崇智衚衕裡的家的位置附近

王剛回憶說,我記得離家不遠街邊一拐角,就有個朝陽影劇院,那是我經常逃學“蹭戲”的地方;在我家的右邊,是吉林省博物館,我常常溜達著就去參觀了,在那裡瞭解了吉林省歷史文化發展簡史,看到了許多古字畫和珍貴的文物。而朝陽區文化館也在家附近,裡面的圖書室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一晃離開幾十年,如今長春已幾乎沒有親戚朋友了,但我曾生活的地方,一直深深地烙印在記憶深處。大約十多年前,我受聘為東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曾回長春一次,坐車從家附近走過,那時就瞭解到,崇智衚衕周邊已經完全翻建,許多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內心對家鄉的牽掛、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仍然不能釋懷。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崇智衚衕中部

挺拔矗立的香格里拉如今佔據著城市最核心的繁華位置,而這裡五六十年前就是王剛家的位置。崇智衚衕熱鬧擁擠,下了車,王剛左右環顧,仔細搜索辨認著周圍的一切。這裡變化實在太大了,高樓大廈摩肩接踵,兒時記憶中的景象幾乎不復存在了。然而,他還是鎖定了一個大概的位置——香格里拉車庫入口處,這裡就是他曾經的家。他欣喜地站在那裡,留下了一張很有紀念意義的照片。接著,在“崇智衚衕”路牌下,他也照了一張像。曾經的文化之地變成了如今的商業中心,熟悉的朝陽影劇院不在了,省博物館遷走了,童年的時光也回不去了……然而這些生命中曾經真實的存在,如今都以另一種方式在記憶中銘刻著,他們一直不曾走遠,而是變成了生命中永遠相伴、不可分割的一種力量和支撐。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崇智南胡同一角

崇智衚衕是位於崇智路以南的衚衕,因崇智路而得名。崇智路起止地點為光明路至遼寧路,長1796米,寬13米。崇智路沒有變更過名稱。按照《長春市朝陽區地名志》的記載,在1984年時崇智路附近,以“崇智”命名的衚衕有三條,分別是:

一,崇智衚衕,起止地點為光明路—遼寧路,長1796米,寬5米。

二,崇智南胡同,起止地點為光明路—遼寧路,1366米,寬5米。

三,崇智北衚衕,起止地點為白菊路—遼寧路,長296米,寬5米。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崇智南胡同西頭附近

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街區地圖閱讀和對衚衕的實地走訪,可以初步的瞭解一條衚衕的變化。

先看看崇智衚衕。在1939年的“新京”地圖,可以瞭解到,崇智衚衕與今西安大路相平行,位於今西安大路北側的西安大路和崇智路之間。衚衕東起今人民廣場西北側的光明路,西至今建設街止。

查看1984年《長春市朝陽區城區地名圖》,崇智衚衕在建設街以西有了一段新增,就是建設街至百合街一段出現了崇智衚衕。在圖上看和實地查看是一樣的,就是崇智衚衕以建設街為界,建設街以東的“老”崇智衚衕和建設街以西的“新”崇智衚衕並不在同一直線上。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1939年“新京”市街地圖中的崇智路與崇智衚衕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1984年朝陽區城區地名圖中的崇智路和崇智衚衕

到了2018年,地圖上的崇智衚衕起點和止點都發生了改變,起點從光明路改在了重慶路,就是說光明路—重慶路一段的崇智衚衕不存在了。止點既不是建設街也不是百合街,而是花園街。圖測崇智衚衕長1383米。

實地查看,崇智衚衕起點在重慶路,止點在花園街。從重慶路到建和街,衚衕內顯得喧囂與繁華,衚衕兩側高樓林立,大小店鋪滿滿,這是沾了重慶路西安大路商務區的光。建和街至康平街一段,就顯得寧靜些,宜商宜居,存有一些老房子,老院落,並且這一段的崇智衚衕綠化特別好,林蔭衚衕環境宜人。從康平街到花園街,綠化消失,住宅從小變大,進入鐵路住宅區,農貿市場氣息濃厚。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2018年的崇智路與崇智衚衕

再看看崇智南胡同。

在1939年地圖上,崇智南胡同位於崇智路以南,崇智衚衕以北,衚衕起止地點為建和街—康平街。

2018年圖上崇智南胡同標註為建和街—永安街,這表明崇智南胡同失去了永安街—康平街一段。

實地查看崇智南胡同,起於建和街止於康平街,在建和街—永安街一段衚衕北(偏東)側均為紅磚平房,應為建國後的建築。而永安街—康平街一段,多為二層小別墅樣建築,綠化良好,幽靜宜居。崇智南胡同與康平街交匯處為吉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辦公樓所在地。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吉林日報報影

最後看看崇智北衚衕。

依據崇智南胡同在崇智路以南的規律,崇智北衚衕一定是在崇智路以北。查看1984年《長春市朝陽區城區地名圖》,崇智路以北白菊路至遼寧路之間,存在有一段衚衕,但圖上沒有標註衚衕名稱。

到了2018年,地圖上顯示崇智北衚衕位置變成了居民樓的樓間通道,這條衚衕已經不存在了。

綜上可見,崇智衚衕主體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屬於城市建設發展進程中的相對穩定因素。

的確,伴隨著建築的更新,城市的變化是巨大的,但街巷的變化相對處於穩定狀態中。所以面對變化巨大,闊別四十多年的故鄉,王剛還是找到了他家所在的衚衕並通過家與衚衕街口的距離判斷出他家的位置。可以說,崇智衚衕在,就是他的家還在呀。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吉林省革命博物館參觀券票樣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參觀券票樣中的博物館影像

按照王剛的回憶,在《長春市朝陽區地名志》中找到,當時的吉林省博物館地址是西安大路7號,省博物館後身便是崇智衚衕;朝陽影劇院後改名為長春音樂曲藝廳,當時的地址是重慶路75號,在崇智衚衕重慶路口以北;長春市朝陽區文化館當時的地址是西安大路17號,在省博物館以西。這幾處文化活動場所對年少的王剛影像較大,可惜今天都已經不在原地了。

吉林省博物館,現在是吉林省博物院,位於長春市淨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順路1666號,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歷史與藝術博物館,直屬於吉林省文化廳,屬國家一級博物館。截至2016年7月,吉林省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2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95件、二級文物3379件、三級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萬件。其中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以及中國曆代書法繪畫、東北抗日聯軍文物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透過吉林省博物館的歷史沿革,可以瞭解到王剛居住在崇智衚衕時候的吉林省博物館:

1951年5月,吉林省政府批准籌建吉林省博物館,12月竣工。

1952年1月27日,吉林省博物館在吉林市江灣路12號正式開館。

1954年9月,吉林省博物館隨省政府遷至長春市偽滿皇宮。

1955年,吉林省博物館主要業務部門遷至長春市西安大路7號辦公。

1964年7月,和偽皇宮合署辦公。

1978年12月,革命史部單獨分離,成立吉林省革命博物館,館址在長春市西安大路7號,吉林省博物館全部回到偽滿皇宮。

1982年,偽皇宮陳列館籌備處從博物館中分離,成立偽滿皇宮陳列館。吉林省博物館在偽皇宮東側同德殿等處辦公。

1983年,文物工作隊從博物館分離,成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7年5月,自然歷史部從博物館中分離,成立吉林省自然博物館。自此,吉林省博物館基本定型。

2003年9月,吉林省博物院在原吉林省博物館和吉林省近現代史博物館基礎上組建。

2007年5月8日,吉林省博物院新院奠基,座落在長春市淨月經濟開發區。

2015年12月,吉林省博物院遷入長春市淨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順路1666號。

2016年4月28日,吉林省博物院新館面向社會開放試運行。

崇智衚衕,著名藝術家王剛的本真刻痕

音樂曲藝廳舊影,王剛記憶中的朝陽影劇院

離王剛家不遠的重慶路75號朝陽影劇院建築,是建於1935年的偽滿豐樂舞廳。朝陽影劇院為二層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有座席1000個,當時是“新京”最大最著名最豪華的舞廳,是為日偽上層高官提供社交服務的高級場所。最初叫“齒輪座”,後稱蒙特卡羅舞廳,於1942年關閉。1950年起為長春工商俱樂部,不對外經營。1958年更名為朝陽劇場,1962年更名為朝陽電影院。1978年變為長春音樂曲藝廳,1985年長春音樂曲藝廳擴建重修後,更名為長春音樂廳。20世紀90年代重慶路改造該建築被拆除。遺址處為卓展購物中心。

長春市朝陽區文化館成立於1948年,王剛記憶中的朝陽區文化館位於重慶路17號,現在的朝陽區文化館位於西朝陽路382號,是長春市朝陽區政府設立的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集群眾文化指導與輔導,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的公益性事業性文化單位。201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為國家二級文化館,現館舍面積1880平方米,新擴建一樓小劇場160平方米。館內設有文藝輔導部、群文調研部、美術部、培訓部,朝陽區文化館每天早六時開館,晚八時閉館,全年開放,提供舞蹈、文學、書畫、器樂、聲樂、戲曲等免費培訓。朝陽區文化館“百姓藝術團”下設“丹鳳之聲”合唱團、“廣角”合唱團、“國粹飄香”京劇票友藝術團,“吉韻”吉劇團、“丹鳳朝陽”話劇團、“雅韻朝陽”舞蹈隊、模特隊、民樂隊、健身秧歌隊、腰鼓隊及攝影協會、美術協會、剪紙協會、詩歌創誦協會等十餘支群眾文藝團隊。

以上三家省市區文化單位在王剛的少年時代都坐落在王剛家所在的崇智衚衕附近,形成了那時候西安大路—重慶路—崇智衚衕這樣一塊街區的文化藝術濃厚氛圍。經常地光顧這些文化場所的青少年時期的王剛自然獲得了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加上王剛的天資聰穎和自身努力,鑄就了著名藝術家的本真刻痕,也是崇智衚衕的時代印痕。

圖文∣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