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爲什麼要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爲皇帝?

鄭禕晗


1908年冬天光緒皇帝病重,慈禧也時日無多,由於光緒沒有子嗣,在慈禧的安排下不滿三歲的溥儀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溥儀的父親載灃攝政,次日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儀鸞殿病逝。

翻看大清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清朝最後三位皇帝同治5歲登基、光緒4歲登基、宣統3歲登基,再加上順治6歲登基,康熙8歲登基,也就是說清朝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中半數皆為幼主。

以上五位幼主即位僅有同治皇帝順理成章,因為他是咸豐皇帝的獨子,康熙即位也相對順利,因為在他前面僅有一個“願為賢王”的順治次子愛新覺羅·福全。但是順治、光緒、宣統的即位則多是人為因素的干擾。

光緒作為同治皇帝的弟弟,之所以能繼承大統主要是因為同治無子,而且一旦立溥字輩的皇族為帝慈禧將升格成太皇太后,失去了名正言順把持朝政的身份,所以只有從同治皇帝同輩中選擇,光緒皇帝載湉因其父是道光皇帝第七子愛新覺羅·奕譞,其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所以於公於私都說的過去。

慈禧確定溥儀為繼承人時,光緒帝尚處於彌留之際,得知新皇是年僅三歲的溥儀時,沉默的半晌無奈的說道“找一個年歲大些的豈不更好嗎?不過這太后的旨意誰敢違背呢?”。

其實溥儀即位除了年齡太小並無其他不妥之處。

於公,按照出身來說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祖父愛新覺羅·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同治是咸豐皇帝獨子,死後沒有子嗣咸豐這一支絕嗣,所以兄終弟及光緒得以繼承大統,溥儀繼位名義上是過繼給同治皇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

於私,給自己的內侄女隆裕皇后留下一個小皇帝,可以更好的控制,彷彿就是五十多年前的自己一樣,而且溥儀的母親是榮祿的女兒蘇完瓜爾佳·幼蘭,自幼被慈禧收養在宮中,為了指婚給載灃更是強迫載灃廢掉了原來的婚約,所以說慈禧的安排還是有私心。

就這樣三歲的溥儀即位,其父載灃為攝政王,開啟了大清最後的三年時光。


一點點歷史


慈禧在死前,替清王朝選擇了新一代接班人,那就是載灃僅有三歲的幼子溥儀。那慈禧為什麼選擇一個只有三歲的小孩當一個王朝的皇帝?

溥儀的父親載灃與光緒是異母兄弟,兩人血緣關係親近,慈禧選擇溥儀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替光緒選擇一個後代,而且載灃的福晉瓜爾佳氏,不僅是軍機大臣榮祿之女,還是慈禧太后的養女,溥儀算是慈禧的孫子。而且按照血統來說,溥儀也是最好的選擇,溥儀的父親載灃是醇親王,但他不是第一代,他的父親醇賢親王才是第一代醇王。而老醇王是道光帝的皇七子,咸豐帝的七弟,是根正苗紅的皇子,按照這血統來說,慈禧選溥儀為皇帝是合理的。而且溥儀有一個能力較強的父親,載灃在當時算是比較傑出的皇族,可是按照輩分,載灃不能當皇帝,慈禧選溥儀當皇帝,讓載灃當攝政王,也利於載灃掌控朝政,因為誰都知道小孩子只是名義上的皇帝。


當然,慈禧選擇讓一個小孩子當皇帝,也是為了控制他,三歲的孩子在政治方面的成熟起碼要成年之後。而慈禧也長了記性,因為她選擇的光緒就一直與她對著幹,接連挑戰慈禧的權威,慈禧從這也懂得了皇帝大了不容易管的道理,所以選一個小皇帝,可以方便自己的控制。慈禧這樣做,也可以讓她的侄女隆裕太后控制住溥儀,但隆裕太后的手段遠比不上慈禧,她只能退居幕後,干預不了朝政,清朝的實際掌握者是載灃。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儘管慈禧黑點極多,但是就立溥儀這一點來說,沒什麼太大毛病,於公於私都是很符合宗法的

溥儀的父親是載灃,也就是醇親王。但他不是醇親王一代目,他的父親醇賢親王才是初代醇王。老醇王是道光帝的皇七子,咸豐帝的七弟,是地地道道的皇子。

而在咸豐的獨子同治去世以後,承繼大統的就變成了醇王的兒子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這個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排行老四實際上卻是長子(道光的前三個兒子全部夭折)的咸豐帝這一支絕後以後,就必須從近支親貴裡面找人承繼大統。而他的五弟惇親王已經出繼為別人的兒子,這一支不能算;六弟恭王只有一個獨子,也不能出繼;自然而然的,就只有老七家的孩子可以來繼承皇位了。

同樣的道理,沒有子嗣的光緒駕崩以後,他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給他做兒子、給大清做皇帝是非常合適的。這既保證了血統的純粹,也滿足了慈禧的私心。

無論是載湉還是溥儀,都是小孩子,這對於葉赫那拉太后(慈禧和隆裕)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這樣她們就可以輕鬆地控制住皇帝,以掌握大權。

另外,載湉不僅僅是咸豐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其母是慈禧的妹妹)。至於溥儀,其外祖父榮祿據說和慈禧有不明不白的關係,其母甚至都有人懷疑是慈禧的私生女。這樣一層關係,使得選擇溥儀變得更加合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