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漫河乡村史(2)

(二)天子的纠结

漫河乡作为阜城县的南端,并不是说历史上是个叛逆卖国者多出的区域,而是这个地方连同周边的县城,或者说整个华北南端历史历来是兵家必争的重要之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是首都南大门,有人说不是保定嘛,这里历史上向来属于中央直隶,南大门可不是一个点,而是环绕中央层层递进的一个地方。

明朝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扫北和扫碑,历史也叫靖难,朱棣和建文帝拉开了拉锯战争。据《阜城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就在漫河乡今天的杨庙公社临阵摆兵布阵,于是就诞生了一个村庄临阵,后来临阵又分化成东临阵,西临阵,中临阵。建文帝打了败仗就又产生了一个村庄叫大败仗,后来演化成西柏档,燕王扫北时在临阵设牛头阵,也打过败仗就产生了小败仗村,后来群众改成东柏档。这就一下子产生了五个村。

东汉光武帝刘秀还未建立东汉王朝之时,曾和王郎在邯郸为争夺河北打过一次仗。刘秀战败,向北溃退,王郎在后面紧紧追赶。刘秀败至杨庙留驾井一带,正值阜城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井水枯竭,坑塘干枯,人们吃水非常困难。刘秀的兵马喝不到水,渴得要命,又值烈日当头,天气干燥,后面又有追兵,正在无法可想之时,井水突然冒出涌泉,人马喝到了甘泉,精神大为振奋。第二天清晨,队伍正准备向阜城进发,一个采桑叶的妇女走到这里,刘秀唤过来对她说:“王郎的追兵到此,你就说我们向东南方向去了。”王郎兵到,采桑女照此说了,刘秀脱险。以后采桑妇女却被王郎杀害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纪念此事,下诏封此井为圣水,并在井旁为采桑妇女修庙名曰圣水蚕姑庙。当地人民为皇帝刘秀来此处,把该井叫留驾井,井旁的村庄也改叫留驾井,沿用至今。

从信乡往西偏南的南学村则和乾隆下江南有关。 明朝永乐年间,山东莱州昌邑县迁来李氏一家在此定居,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立墓书碑上书:“李公小泉之墓,南潮村”。乾隆下江南时由阜城去景州问及村民答“南潮村”,由于当时正在平定南方南潮逆军,乾隆不悦,后来改为“南学”村。

清朝太平天国与清军发生过阜城之战,抗争战争时的马本斋回民抗日,以及抗日晚期扩大敌后战区的阜城漫河战役都发生这周边不远,尤其是漫河战役就发生在今天漫河乡政府驻地附近,阻挡了景县前往阜城的日伪军,同时为了避开衡水武邑等地方调来的日伪军,主动撤出,贯彻了游击战的原则最终解放了阜城。

阜城县漫河乡村史(2)

衡水景阜圈hd-jfq

阜城县漫河乡村史(2)

衡水景阜圈hd-jfq

阜城县漫河乡村史(2)

衡水景阜圈hd-jf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