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門禁」成羣衆辦事「門難進」的標配

舊時官吏辦事的地方,百姓稱之為衙門。如今衙門裡裝門禁,還是縣長辦公室,頗具諷刺意味,頗具黑色幽默。這不是笑話。陝西省有個吳起縣,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包括縣長、副縣長在內,吳起縣政府領導辦公室大門都撞上了門禁系統。(9月28日 人民網)

門禁,是實行圍牆式封閉管理的升級產物,現在卻幾乎成了基層機關大院甚至是有些領導辦公室的“標配”,門禁對於保障機關安全,維護機關秩序和良好的辦公環境起了明顯的作用,卻也禁出了幹部群眾之間的距離感,讓人望而生畏。這些被大家習以為常的“隔離”,維繫了一些局部的利益,卻阻礙了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應用,甚至造成了很多浪費;也隔出了與百姓的距離,反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既是一縣之長,辦公室裝門禁,又是在怕誰?用如此的“鐵將軍”為自己把門,群眾辦事必須要自行聯繫被來訪部門或個人,並且門禁系統上裝有攝像頭,誰敲門,看得一清二楚。無疑誰能進門,縣長說了算,這樣的升級版“門難進”搞得那麼森嚴壁壘,又何談“轉變機關作風”?又何談“密切聯繫群眾”?又何談“為民服務”呢?

為什麼要在人民和政府之間架起這道“大門”,是在工作上的不自信?是單位內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是不敢直面群眾?歸根究底,是單位一把手在面對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時,缺乏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甚至是不作為、懶政的官本位思想作祟!門禁雖小,但它阻塞的是辦事通道,阻礙的是辦事自由,阻隔的是幹群關係,抹黑的是機關“門風”。

門禁雖小,折射的卻是一個地方的作風。在強調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密切聯繫群眾的當下,機關門禁的逆勢飛揚,正演變成“衙門作風”的升級版。雖然也有不少單位拆掉了習以為常的“圍牆”,抑或是政府大院免費停車,贏得了群眾的一片掌聲,但這還只是治標。改進機關作風要從改進“門風”開始,拆掉有形的門禁,還要打開無形的為人民服務的大門。開放不是為了秀姿態,更不能有名無實。

機關單位門禁雖小卻阻擋了官民之間溝通,成為一堵無形的“隔心牆”,隔出了政府機關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隔出了高高在上的權力。各級官員應該多一些“拆門禁”意識,打破給民眾生活、消費造成的“牆”的壁壘,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堅守“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踏實擔當的情懷,用真心為百姓辦實事謀福利,就會換來相應的百姓的“滿意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