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

快樂公主79984791


為什麼說父母雙親不在,兄弟姐妹就不親近了?

這個問題很沉重,但也很現實。俗話說"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姊妹是一門親,雙親在,家在,雙親去家的味道就散了”。不過在具體現實中也不能一概而論,這主要決定以下幾個因素

一,家教友好型

這一種家庭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特別講尊卑,特別講傳承,特別有教養,特別有家教。尊老愛幼,禮儀廉恥深入人心。大的勇挑擔,善吃苦,樂擔責有大的模樣;小的善學習,尊長輩,遵規矩,守規則都有少的謙卑。一家人一顆心,風不散,雷不動,在長期的日月相依為命中,自然養成了一種天然依存和睦共生良好生活習慣。這樣家庭即使父母雙亡,兄弟姐妹仍團集共生,不離不棄。

二,家庭奇異型

父母平時就感情不好,性格不合,家庭矛盾叢生,不能和睦相溶。在這樣奇特環境影響下,孩子們也會根據自已個性分成或隨父或隨母兩大陣營。他們從小受父母不良影響,會以異樣或懷疑眼光看待世事萬物及人生。在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的心靈或多或少是不健康的。他們常常懷疑別人,甚至有時還懷疑自已。這樣的家庭一旦父母雙亡,大概兄弟姊妹就很難相互來往了。

三,家庭不公型

現在許許多多的人都在抱怨社會現象的種種不公。其實大家小家一個樣,就一個小小的家庭而言,也常常因處事欠缺而最終導致孩子們心氣不和,矛盾加深。一種是父母有意的,一開始就愛戴哪個孩子,不愛哪個孩子。而且在平時日常生活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自然而然地給孩子們造成心靈隔閡;另一種是父母無意的,認為某個孩子小或較弱,生活沒能力,經濟有困難,於是在感情上,經濟上,生活上照顧比較多一點,或在財產繼承上多分了一點,競而引起其他孩子們的不滿,加劇了家庭矛盾滋生,最終影響了孩子們和睦關係。

四,家庭差異型

過去一個家庭兄弟姐妹眾多,但在後續各自成家立業發展中,差距會各有千秋。有富的、有窮的、有住別墅的、有買不起房賃房住的等等,千差萬別。如果平時家風好,兄弟姐妹感情又好,哪還會常來常往,相互幫襯著。否則的話,平時父母在感情就不和睦,如今生活差距這麼大,誰還再理誰呢?

如今,社會變了,自然而然人性己變了,究競世態炎涼如何?我想你心知。


老牛看事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母親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親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從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雖然那根與母親之間聯繫著的臍帶剪斷了,但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冥冥中看不見的還千絲萬縷的繫著。


從瓜瓜墜地的嬰兒長成能獨立處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母親在,家就永遠是家。


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雖然從這個原生家庭獨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過節,或一召喚都會回到這個原生家庭,聚在母親周圍,這彷彿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親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憶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盤棋、做做飯,熱熱鬧鬧,情感也在家人間湧流。


隨著母親離世,家的核心沒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親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還健在,但大多數都會另找個老伴,照顧生活,家的氛圍也就變了。

至於兄弟姊妹之間要分以下兩種情況:


1、家風好的。



好的家風從小就將“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等理念傳遞給了孩子們,老大牽頭,弟妹們也願意跟從。母親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義還在。


不過因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親這條紐帶,必須相聚的時候少了,相距遠的也就剩下逢年過節的問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親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還是願意幫忙的,畢竟血濃於水的教育從小根植在心裡。


2、家風不好的。


十個指頭還有長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難免因父母的“重男親女”或“一碗水沒端平”而兄弟姊妹間有了比較,生了嫌隙。


以前因母親還在,家還能維持平衡,雖有不滿但能隱忍,討老人家一個歡心。母親這個紐帶一斷掉,就失去了維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遠不再往來,有的為了爭奪家產,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親是一個家的靈魂人物,更是子女們成長的第一個引路人。良好的家風靠長輩傳遞,靠母親用她的愛去推行,兄弟姊妹間的融洽感情離不開母親的維繫與呵護。



每個母親最大的期望是孩子們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從小將血濃於水、互助友愛的種子播種進孩子們的心裡,一路澆灌,長大了它才能發芽、開花。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是子女們心中時間到就回家的召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對於這個,我感觸頗深,雖然我沒有兄弟姐妹,但是從我的大家庭來看,真的就是這樣的。

自從奶奶去世後,家裡過年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聚齊幾兄弟,叔叔大伯,各自為戰,給人的感覺,這壓根就不是親戚,奶奶在的時候,還能團結一下他們,奶奶走了,他們想在一起吃個飯?難。

就說大伯和小叔吧,大伯的兒子結婚,也就是我的堂兄,小叔沒有來,大伯的女兒結婚,小叔沒有來,大伯重病,小叔沒有表示,並說了他該si,si了也是活該,我還能怎麼說呢,他們的恩怨我一個小輩也摻就不了,只是沒有奶奶過後,這兩兄弟,真的就是一點親情都沒有了。

姑姑和三叔的矛盾也很大。有一段時間,三叔說不再和姑姑來往,因為姑姑管得太多了,好吧,期間的糾紛矛盾,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說,這些事情,都是奶奶去世後發生的,兄弟姐妹,各自為戰,哪還有一條心啊。真的是讓我無限感慨。

或許,這只是我們的家庭矛盾比較突出吧,其餘的家庭應該好些。但我真的想講,母親,是維繫整個家庭的橋樑,有和沒有,真的是很不一樣。父母在,是兄弟,父母不在,是親戚,有的時候呢,連親戚都做不成。

很少有這樣的聚會了


小幸福的萌萌雷


我們常說,有媽的地方才是家。媽就是家的中心,就是兄弟姐妹間親情的紐帶。雖然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這句話有點言過其實,但也不無道理。至少說明了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

兒女們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對母親有著天熱的親切和依賴。兄弟姐妹在母親的羽翼下,共同享受著母親的愛護,他們因為有同一個母親而自豪,為擁有母親的愛而更親密。可總有一天兒女們會長大成人,為了事業和生活各奔東西。即使是在同一個城市或農村,但因為有了各自的家庭,沒有了圍著媽媽的那種親密感。只有在回到有媽媽的家裡,才能體會到兒時的親密。媽媽就是天然的親情粘合劑。

有一天媽媽走了,離開了她永遠都捨不得的兒女。兒女們因突然失去母親而不知所措,沒有了母親 沒有了家,兄弟姐妹間再也找不回回家的感覺。因此而開始疏遠,儘管親情沒有斷,但來往少了,相互間的問候和關心也開始間斷。久而久之兄弟姐妹間的親情日漸淡薄,再難找回一個屋簷下的親切。

當然,有很多兄弟姐妹並沒有因為母親的離開而疏遠,始終保持著親密無間的親情。那一定是有一位大哥或大姐繼承了媽媽的地位,承擔起了母親的職責,繼續維繫了整個家庭的親密關係。但這需要一個不計得失,有母親般心懷的大哥大姐,來替代媽媽的位置。這樣的家庭是幸運的,會更加幸福美滿。


無奈且向上


先講一個身邊的真事:我同事原來一家人相處挺好的。他母親走後,父親把保姆發展成老伴,受到兄弟姊妹的抵制,主要是擔心父親的房產被保姆騙走。父親心裡明白,就準備分割一下房產,幾個兄弟姐妹總感覺分配不公,反目成仇,不相往來了。如果母親在,這個家就在,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如果父親走了,母親在,也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母親在世時,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母親在哪,家就在哪。母親是家的象徵,家因為有母愛而存在,兄弟姊妹因為需要母愛的滋養而回家。而對成年的孩子來說,孝順母親、回饋母愛是責任,更是愛的召喚,儘管天各一方,兄弟姊妹總會回到老家相聚。

母親若不在世,對未成年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而對成年的孩子,母愛的紐帶斷了,兄弟姊妹的親情也就淡了。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傾向於後者。那麼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一:

兄弟姊妹相距遙遠,各有各的小家,從天南海北聚攏回家探親,本來就不容易。對深處異鄉的人來說,母親若不在了,大費周折回老家,就失去了本來意義。兄弟姊妹相聚少了,自然親情就被時間沖淡了。

情況二:

母親若不在了,父親多有續絃。雖然孩子們可以接受父親續絃的事實,也希望父親晚年有人陪伴,但母愛終究是斷了。即使住的房子還是那棟老房子,但也不再是心目中的那個美好的家了,兄弟姊妹之間的親情,也因此大打折扣。

情況三:

母親去世後,父親也接著去世,房子也賣了,老家徹底回不去了。還有的兄弟姊妹不顧及親情,甚至因為家庭事務如家產房產分割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情何以堪?

如今,社會發展了,經濟條件好了,交通、通訊發達了,兄弟姊妹相聚更便捷、更經濟了。雖然母親不在了,但母愛在傳承,親情依舊在。血濃於水,讓兄弟姊妹常相聚,母愛親情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職場火鍋


農村家庭裡,通常都有許多孩子。年少時在一起生長,長大後各自發展成家,逢年過節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母親不在後,孩子之間的感情就會疏遠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父母在家裡,孩子們都有回家的理由,都會定時回家團聚,贍養探望父母。但母親去世後,家裡的關係就會發生改變了。家庭氛圍好的,也許孩子們依然保持親密無間,相互往來。要是手足間有很大嫌隙的家庭,那母親去世家也就散了。

父母有時很難顧及所有孩子,難免有偏心偏愛的情況,這就導致有些孩子會心存妒忌。再加上以後生活境遇不同,也許哥哥已經事業有成,弟弟還是生活窘困;也許姐姐嫁了好人家,妹妹卻只是窮人家的妻子。不同的生活條件,讓手足間沒有共同話題,自卑或者自負的心理,更是成為手足情誼的隔閡。一旦母親去世,隨之而來的是冷漠的分家產,然後分道揚鑣。

老人們最害怕的,就是百年後孩子們關係不好,所以經常會語重心長的交待子女們,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在手足關係日漸淡漠的社會,的確能夠發人深思。


找靚機二手機


很多時候,母親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如果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由於各種原因,親情也就顯得淡了很對,但也不至於沒有親情,不過也有個別的兄弟姐妹在父母不在後就由於遺產等問題,有時候會反目成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很多時候,對於母親,再大的孩子也有會有依戀,回到家見到母親後,就會脫下社會中的那層面紗,迴歸自然,有時三四十的人了還會向老母親撒嬌,可以這麼說,在父母面前,我們可以迴歸本性,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年即使再忙、在沒有時間,也會抽出固定的日期回家看望父母過年,這也是中國人固有的家的情節,其中母親的角色,在家庭聯絡和感情聚集方面不可或缺。

當母親不在後,心中最大的倚仗消失了,家已經從大家庭到了小家庭,心裡定位便了,有時候時間安排就會變,如果兄弟姐妹在一所城市,那麼還好說,如果兄弟姐妹天各一方,那樣的話,幾年幾一次面也很平常,而且沒有重要的事情不會見面、通電話,這也就是親情淡然的表現,但不管怎麼說,血濃於水,即使間隔時間再短,兄弟姐妹之間的心裡防備是最少的。

當然有時也會發生兄弟姐妹之間反而不如鄰居近,或者說是反目成仇、彼此不說話等,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農村,因為家庭遺產爭奪等原因造成的,如果發生這種事,那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就真的沒有了。


天涯0咫尺


兄弟姊妹之間的親情與母親在於不在毫無關係,該有的親情還有,不該有的,早就煙消雲散。


按理說兄弟姊妹都是母親親手撫養大的,都是吃母親的奶水長大的,他們本應該互相關愛,情同手足。當然這樣的兄弟姊妹數不勝數。

但是我們也不可否定有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不管是母親在於不在,他們都是水火不容,反目成仇。

究其原因,多數是為了家產分配不均,或是對父母偏愛兄弟姊妹中的某人,心裡不滿造成的,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

別說普通人了,就連新加坡總理去年都因為財產分配不均,而跟兄弟姊妹們對簿公堂。我們身邊不也是經常有兄弟反目成仇的事例。我就知道一個弟弟因為家務事把他的哥哥,嫂子,侄子都殺死的例子。

說起來你們可能都不相信,今天我還聽說一個母親,有五個子女,母親老了,年紀大了,子女中沒有一個照顧她的,她到兒子家,兒子不管,到女兒家,女兒讓她去找兒子,這位母親絕望中喝農藥死了。

你們別以為這是偶然的例子,農村裡這樣的事多的很,越是子女多的,母親老了以後,越是沒有人照顧。至於上吊自殺的事例,我還知道三個,都是過年回老家聽說的。


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他們是上吊自殺的,因為我都認識他們,還認識他們的子女。

最後我當然希望天下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和和睦睦,相親相愛,共同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


大智度


提問有點絕對了,大多數家庭,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還是存在的,並沒有因為母親的不在,而減弱,不過,確實有一部分大家庭,因為母親,或者父母的去世,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變淡了,甚至個別以前母親還在的時候家庭,感情就比較淡,母親不在後,感情就沒了,至於為何會出現因為母親不在,部分兄弟姐妹之間感情變淡或者不存在了,原因如下:


1、常年不在一個地方生活,感情變淡。實際上,兄弟姐妹之間,最好的感情是在小時候,相互打打鬧鬧、天真無邪,隨著長大了,我們不僅外出求學,彼此最終不在一個地方上班,有的兄弟姐妹可能留在父母身邊,有的則去省城、外省等地工作,有一句話叫做“遠香近臭”,但我認為,兄弟之間、姐妹之間,如果常年不在一塊,時間長了,不會香,感情也會變淡的,時間、距離就是感情、親情最好的殺手。

我們家五兄弟,小時候感情非常好,但畢業後,三個留在縣城,兩個在外面,在縣城的,經常有啥事情可以在一塊商量、出人出力,大家相互照應,還經常能夠見面,所以感情比較好一些,像我們這些在外面,一年不打幾次電話,幾年見不上一次,兄弟之間感情明顯變淡了。


2、生活中壓下,忙於掙錢,忽略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聯絡。上學、工作、結婚、生子等各種忙忙碌碌的生活,我們面臨的生活壓力太大,尤其是在外面打拼的人,生活壓力比在老家山村或者縣城大很多,在生活重壓下,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去與兄弟姐妹之間常年保持聯繫,平常每一個星期會給父母打一次電話,但兄弟姐妹之間,很少打,有時候,就是在網上問候、交流下。

3、工作了,大家變得更加實際。工作後,大家變得更加的現實,不再像小時候那種沒有參雜任何物質的感情,工作結婚,要考慮太多的事情,為了現實生活,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心情也變得冷淡、冷漠,甚至把親情看的不是那麼重要了。

4、工作生活中的婆婆媽媽事情,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的各類矛盾,也讓感情變淡。舉例,兄弟之間,可能因為借錢,不能及時還,導致心理有想法。或者共同投資做生意,賺錢或者失敗,導致出現金錢分配、賠償的糾紛,傷了兄弟之間的感情。這種情況,太普遍。我二姑媽六個兒子,其中三個兒子因為共同投資做生意,失敗後,產生矛盾,導致相互打架,最終一個表哥腿被打斷,現在兄弟之間,跟仇人一樣,從不來往。



又或者,父母生病,一方不管,另一方投入太大,出力給錢,這種不自覺、投入不成正比;孝敬父母不公平,甚至關於父母帶孩子方面,“搶”父母帶,導致給有的帶多了,有的帶少了,有的從沒帶,有的帶到上小學等等,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矛盾重重。

5、父母偏心導致子女不和睦。很多父母,會對子女偏心,且比較嚴重,尤其是重男輕女思想比較重的地方,父母偏向兒子,無論是教育的投入(如果同時兒女考上大學,只能送得起一個,毫無疑問,兒子上大學)、財產、子女帶孩子等等方面,出現嚴重的偏心,導致子女關係不是太好,感情不太好,兄弟姐妹之間不是太和睦。



6、母親是家裡的主心骨。母親在,家在,感情在,母親在,大家回去,才有起兩(方言:有意思),以母親為核心,那份兄弟感情在,如果母親不在了,核心骨沒了,大家的感情就分散了,甚至變淡或者消失了。

在這樣一些大背景下,父母在的時候,回去,可以看看父母,以父母為軸心,有意義,父母不在了,實話說,回去,兄弟姐妹都在上班,連個陪伴的人都沒有。

我每年可能兩三年回去一次,每次回去,推掉所有應酬,只陪父母聊天、散步、走親戚,兄弟姐妹,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伴,也因為感情不再像小時候那麼好,所以,能坐在一塊聊聊天的時間都很少,如此情況下,我都可以預見,如果父母哪一天百年回事,兄弟之間的感情,會是什麼樣子,我會多少年回去一次?回去一次又能待多久呢?這是個問題。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看到這個話題真的很沉重,我的母親去世已經快三年了,真切的感受到了母親在,家還在,母親不在,兄弟姐妹雖然也還是聯繫,但是感覺親情淡薄了許多。


首先,母親是一個家庭的主心骨,平常多是母親照顧孩子,交流溝通也多,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很容易就感受到母親的愛,父親雖然也是愛孩子的,但是中國的父親往往不會進行愛的表達,慈母嚴父是社會的分工,母親負責照顧孩子們,父親負責在外打拼,養家餬口。孩子們對父親是敬重的成分多。親近的少。

加之女人有著天然的母性,孩子們本能就和媽媽親。母親不在了,感覺回到家裡,再也沒有那個噓寒問暖的人,再也看不到那倚在門口盼兒歸的身影。心裡頓時空落落的,酸楚萬分。父親獨居還好,子女們還會經常回家來看看,如果父親續絃或者已經過世,就感覺裡這個從小長大的家越來越遠了。

從兄弟姐妹的角度來看,母親在時,孩子們不管住的有多遠,都會回到這個最原始的窩,在媽媽面前,我們彷彿回到了童年,不管現在多大,都感覺和孩子一般,還可以圍著媽媽撒一撒嬌,吃著媽媽親手做的飯,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


這些從每年的春運就可以窺見一斑,儘管人那麼多,車那麼擠,但是為了能吃上母親親手做的年夜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如果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又各自成家立業,每個人都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工作壓力都很大,雖然彼此之間常常電話聯繫,但是再也找不到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探親也純粹就是走親戚,在兄弟姐妹家裡不會無拘無束的,只能作為一個客人存在著。


而兄嫂也得費心招待我們,彼此間多了客氣,感情疏離了不少。母親如果在,母親的家就是我們的家,自己家裡想怎麼地都行,撒嬌耍鬧可著自己的心意來,媽媽不會責怪你,在她眼裡,你永遠是個孩子,長不大的孩子。


所以,母親就是連接兒女親情的紐帶,母親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母親不在,兄弟姐妹都變成了親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