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療法的第一個階段:提升意識,心身合一!

很多人對於意識療法中的意識二字不甚其解,所以很有必要弄清楚意識為何物,任何生命都存在意識,所謂念念有意,行行有識,意識”是宇宙萬物共有的一種本能,意識與生俱來,就是對客觀存在的感知能力,任何物質都有感知能力,層次有高低之分別,上至宇宙萬物之間的作用力,下至單細胞的變形蟲的向糖性,都是在意識作用下生命存在的形式。

植物人是無意識的狀態,因為他不存在對當下感知的能力,笛卡爾通過思考而意識到“我”存在,我思故我在,這裡是思考而非思維,思維是一種狀態,思考是一種感知能力,如果沒有這種感知能力,那麼也不能成為“我”,意識跟你的軀體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我”!

莊周那時還是漆園吏,常在住處冥想。一日睡覺時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穿梭在花叢之間,感到無比逍遙自在!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這就是東方哲學裡著名的“莊生夢蝶”,莊子的意識跟蝴蝶合一了,化身為蝴蝶,他能感知到蝴蝶能感知到的世界。

在《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裡經常提到要拉回自己的意識,這種方法就叫“合一”,那麼為什麼要拉回你的意識,你的意識跑哪裡去了呢?這也涉及到抑鬱症的心理成因,當人們在這個世界上遭受了重大變故,比如親人去世婚姻失敗重大財務損失重大打擊外界壓力的時候,人體會自動的啟動逃避機制,這是從遠古時候就遺傳下來的本能!

在遠古時代,當人們在野外遇到大型猛獸,第一時間就是逃避,逃得越遠越安全,現代人繼承了這種本能,遇到不能承受的變故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啟動逃避機制。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的思維得到極大的提升,我們會在腦海中營造一種夢境,於是在外界壓力下,人們會自發的逃進腦海營造的夢境中!

這種夢境是以過去某件事展開思維的聯想,並在頭腦層面不斷收羅素材編制作為受害者的故事,頭腦給這個故事賦予真實性的同時塑造另外一個“我,當你的意識跟這個“我”結合的時候,你的意識就跑到了過去,以受害者的身份活在過去,囚禁在自己的頭腦世界裡,不能也不願出離你的頭腦,因為你選擇相信那才是真實的自己,而你的軀體被拋在當下,跟毫無意識的植物人沒有任何區別,在習慣的推動下行屍走肉一般苟活著。

除了在抑鬱症狀態,在其他諸如多重人格障礙或者焦慮症等神經症狀態下的心境也同樣如此。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遭遇不幸,為了避免這種不幸,他們會塑造另外一個“我”,賦予這個“我”很多美好的東西,並在相同時刻存在兩種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的運轉和決策不受另一種思維方式的干擾和影響,完全獨立運行。往往意識與其中一個人格合一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不記得另一種人格狀態,也就是常說的“入戲太深”,兩個人格在融合或分裂,好像是成為撒旦前的路西法,只差一把鑰匙就能打開地獄之門墮落為魔鬼,而真實的自己被流放在人間。

很多抑鬱等心境障礙狀態下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他們吃飯感知不到飯菜的滋味,甚至針紮在身上也像是紮在別人身上一樣而毫無知覺,因為他們的意識Goneaway了!意識療法旨在拉回你的意識,將你的意識從頭腦裡,從過去拉回來,跟當下軀體合二為一,跟真實的自己合二為一的方法,是《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倡導的“心身合一”階段,是自我心理療愈的第一個階段。

那麼如何才能拉回你的意識呢?意識療法提到感知你的感覺,意識存在你的感知當中,當下也運行於你的感知當中,不存在於你的頭腦思維當中,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踐行的方法,不需要高大上的禪修,也不需要形而上的瑜伽,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比如哪怕再你洗手的時候,你仔細看著水流的形狀,聽著水流的聲音,感覺水流穿過指縫的溫度,將你的五感充分打開,越敏銳效果越好,你就越能拉回迷失在你頭腦中的意識,跟當下合一,跟你的身體合一。

《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提倡,每一個孩子,當他還年幼的時候,就應該教他合一的藝術,所有合一的技巧都是要使你變得更覺知更專注,是把你拉出昏睡狀態的設計。心身合一狀態下你才有非凡的成就,任何成就都出自於意識而非思維,那樣的孩子會比較有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活出自我,而思維是慾望情緒的橋樑,在慾望的牽制下,頭腦會胡思亂想,身隨念動,在慾望的漩渦裡打轉成為慾求不滿,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生活就會胡亂塞給你一些不想要的東西,你不知道要去哪裡,生活就帶你去不想去的地方,最後深陷無窮無盡的負向情緒中難以自拔。

要趁年輕的時候去做合一,當一個人較老的時候就好比是季節過了之後才播種,即便他意識到了,心身合一了,但意識與之合一的是一副力不從心的軀體,再也沒有精力去實現那些想要成就的偉大理想,只有在午夜夢迴的時候發出幾聲無謂的感慨!

這是一個關於療愈的秘密,現在告訴你們每一個人,意識療法很多觀點要聯繫這點你才能明白,要把它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假以時日,你會見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巨大變化!

意識療法的第一個階段:提升意識,心身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