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怕太子夺位可以一天杀三个儿子,为什么不率领大军讨伐已夺位的李亨?

蛇王十三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夜之间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赐死。然而在19年后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李亨自行称帝而尊自己为太上皇时却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昔日那个为捍卫皇权而杀伐果断,即使对自己的至亲也不惜痛下杀手的李隆基这时为什么如此顺从地交出了权力?

737年的李隆基大权在握,以致于满朝文武、四方夷狄莫不畏威怀德,这时的李隆基和其他所有帝王一样为坚决捍卫自己的皇权而果断杀伐。自古以来为争夺皇权在皇室之中父子兄弟手足相残就不是什么稀奇事,这点在唐朝表现得尤其明显——自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来几乎每一代唐朝皇帝的继位都是通过残酷的政变斗争实现的,在李隆基之前唐朝几乎没一位通过正常的皇位传承秩序继位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是通过政变粉碎了韦后集团才因功被册立为太子并得以继承皇位的,在扳倒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后才算真正大权在握。李唐王朝的皇位继承历史以及李隆基个人的人生经历使其对自己的手足至亲始终充满猜忌,为此他在长安城内特意修建了十王宅,李唐皇室子弟被集中安置于此,严格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随着皇子们年长后陆续成家生子,又于十宅之外修建“百孙院”。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皇室子孙集中居住以便于集中监视和管理。

李隆基所立的第一人太子是李瑛,其母赵氏原本是潞州的倡伎,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将其纳为侧室。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九月李瑛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真定郡王。李隆基登基后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进封李瑛为郢王;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瑛被立为皇太子。李瑛之所以能得以被立为太子源于其母是李隆基的宠妃——开元十二年(724年)赵氏成为三妃之一的丽妃。然而作为拥有三宫六院三千佳丽的帝王的李隆基可不是一个专情之人,李隆基在宠幸赵丽妃的同时也宠幸武惠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嫔妃,在这其中最受宠的还是得数武惠妃——尽管武惠妃在后宫的品阶是妃号,但宫中对待武惠妃的各种礼节待遇却等同于皇后。随着武惠妃的日益受宠自李隆基在太子时代起就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妃嫔开始日渐失宠,昔日子以母贵的太子李瑛随着母亲的日渐失宠而被李隆基忽视,到开元十四年(726年)赵丽妃去世后李瑛在后宫失去了助力。皇甫德仪所生的鄂王李瑶、刘才人所生的光王李琚也因其母的失宠而备受冷落,于是三个郁郁不得志的皇子逐渐走到一起抱团取暖,然而这恰恰触犯到李隆基的大忌——李隆基不仅介意皇子同外臣结交,对皇子之间过分亲密的行为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武惠妃之所以能得李隆基宠爱不衰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貌美而已,否则在拥有三千佳丽的李隆基那儿恐怕早就色衰爱弛了。事实上武惠妃对李隆基的心理拿捏把握恰到好处,也正因为如此她明确感知到李隆基已对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产生猜疑之心,这令武惠妃看到了趁机将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推上太子之位的天赐良机。正当李隆基的后宫波橘云诡之际大唐王朝的朝堂上也发生一件大事——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大唐王朝新任宰相。李林甫同样是一个善于揣摩君王心思的人,眼见武惠妃得宠的他常在李隆基和武惠妃面前说寿王李瑁的好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以宫中有贼为由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和太子李瑛的大舅哥薛锈入宫,三兄弟与薛锈随即披甲入宫捉拿贼人,这时武惠妃却对李隆基声称:太子联合鄂王、光王、薛锈披甲入宫意图谋反。李隆基派人察看后发现果然如此,于是召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回答说:“此乃陛下家事,臣不置喙。”这时的李隆基本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理念将三位皇子赐死。

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李隆基仅仅出于猜忌将可以在一夜之间赐死三个儿子,可在19年后当李隆基面对已公然自立为帝的太子李亨时却没对其采取任何行动,这自然不是因为他心甘情愿自动交出权力,而是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尽管当初李隆基为了权力可以一夜之间赐死三个儿子,可死的毕竟都是他的亲骨肉啊!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往往越发珍惜亲情——当李亨自立为帝时李隆基已是71岁高龄,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下已算是高寿了,即使他揽权不放又还能再当几年皇帝呢?对他而言权力迟早是要让出来的。如果李隆基执意不承认李亨自立为帝的行为即使成功了也不过多延续自己几年的权力而已,可如果失败了呢?这时的格局是:安史叛军已占据半壁江山,李隆基自己都已逃入蜀中,而李亨则在灵武自立为帝,这样一来李唐王朝实际上形成了以李隆基和李亨为首的两个权力中心。如果李隆基执意对李亨采取行动无疑是帮了正对李唐江山虎视眈眈的安史叛军的大忙,要知道李亨称帝对李隆基而言还可以作为太上皇度过残年,可如果安禄山得了天下李唐王朝就得改姓了。既然权力反正是保不住了,交给自己儿子总比交给安禄山强得多吧,那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况且这时李隆基本身已没多少权力可言了——马嵬坡兵变就是一个例证。一方是垂垂老矣的太上皇,一方是年富力强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没把握会有多少人跟自己走。


尽管如此李隆基仍并不甘心完全交出权力,于是他预留了一个后招——”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这句话就是李隆基为自己预留的后招:尽管对李亨的灵武政权予以承认,以告诉天下太上皇和皇帝和睦无间,以号召各路势力共同勤王平叛,但军国大事在优先由皇帝处理的同时仍需要奏报太上皇,同时太上皇有权颁布自己的诰书。这样一来李唐王朝两个权力中心并存的格局就以诏书形式明确化制度化。问题在于:出于统一事权以利平叛而言这种格局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对此李隆基给出终结这一格局的时间表”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就是说等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后自己就彻底交权。然而恰恰就是李隆基给出的这个时间表深刻影响了此后唐朝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当时身在灵武的李亨曾就平叛方略问计于名士李泌。李泌明确指出:安史叛军不过是一群没任何宗旨和战略目标的乌合之众,尽管看似强大,实则如潮水一般来得快也退得快。有鉴于此李泌建议: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这一计划作为着眼于平叛的军事方略而言无疑是极其高明的,然而此时李亨的着眼点更多放在了政治层面——早一日收复长安、洛阳就可以名正言顺将父皇李隆基接到自己身边就近看管起来,彻底结束两个权力中心并存的格局。在这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下李亨仍选择在叛军重兵集结的长安、洛阳硬碰硬,结果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得以收复两京,李亨随即马不停蹄派人去蜀中迎接太上皇李隆基。这时的李隆基还能怎么办呢?如果拒绝不等于昭告天下原先太上皇和皇帝的和睦无间都是装出来的,当今皇帝自作主张继位不合礼法,这样一来身为大唐天子的李亨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这无疑是在变相鼓励叛军以及潜在的野心家。在这样的局面下李隆基即使再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回到李亨身边,此后的李隆基实际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李隆基、李亨父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就此画上句号,然而正因为李亨没采纳李泌之计而丧失了一鼓作气彻底歼灭安史叛军的良机,安史之乱就此演变为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唐朝国力因此由盛转衰,即使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河北藩镇仍保持着极强的实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开创的“开元盛世”,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然而,在位长达44年的唐玄宗有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有反复甚至是错误,悦史君给大家做一个解析。

唐朝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册立次子郢王李瑛为皇太子。

唐朝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的十八子李瑁出生,母亲是非常得宠的武惠妃。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为了让儿子寿王李瑁上位,设计诬陷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三位皇子,唐玄宗盛怒之下将儿子们废为庶人并赐死。

但同年十二月,武惠妃去世,寿王李瑁不仅没能当上皇太子,反而自己的寿王妃杨玉环还被父皇唐玄宗纳入后宫。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册立第三子忠王李亨为皇太子,但宰相李林甫、杨国忠一直跟皇太子李亨明争暗斗,唐玄宗态度暧昧,李亨的境况并不好过。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进逼长安,唐玄宗率领少数嫔妃、大臣逃往四川。

皇太子李亨则没有跟唐玄宗一起,而是去了朔方军治所灵武登基为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在与儿子们的斗争中,最终是完败,悦史君归纳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情况非常危急

安禄山叛变后,一路攻城略地,唐玄宗不得不放弃长安,带着少数人马狼狈逃往四川。

这个时候唐玄宗已经没有了一呼百应的绝对地位,相反半途中发生兵变,杀死了他宠信的宰相杨国忠,还逼他不得不赐死杨贵妃。

悦史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完全没有阻止皇太子李亨称帝的能力。

第二,人心向背逆转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曾经参与诛杀韦氏集团,还斗倒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当上皇帝以后还开创了“开元盛世”,可谓天下人景仰的好皇帝。

可在天宝年间,唐玄宗沉迷于享乐,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整天和杨贵妃等后宫嬉戏,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在决定逃往四川时,唐玄宗所带的全部军队只有3000多人,其中属于皇太子李亨指挥的殿后人马就有2000多人,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典亲兵扈从”。

而发动“马嵬驿之变”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也与皇太子李亨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陈玄礼等人在杨氏兄妹死后,向唐玄宗效忠,但李亨已经具备了另立门户的力量,支持者更多。

第三,局势发展必然

在安禄山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唐朝江山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逃往四川的唐玄宗,已经无法肩负起恢复旧山河的使命。

在这个时候,皇太子李亨率领一部分精锐,来到抵抗叛军的第一线朔方军治所灵武,就表明了平叛的决心,也得到了臣民和将领们的支持。

年老体衰的唐玄宗,身边没有军队,也不可能率领大军去讨伐先斩后奏的唐肃宗李亨,只能接过太上皇这顶帽子。

最后,悦史君再总结一句,唐玄宗不仅后期施政大乱,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也是完全不合格的。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玄宗是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即使到了出逃的地步,

“马嵬之变”发生后,玄宗实际上没多大权力了,这时候太子自立,尊称为太上皇,

他有两个选择

一,拒绝,然后发布圣旨,谴责太子,调兵攻打太子?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即使他这样做了,只会让天下更乱,

一切是显然的,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皇帝,一个是正值壮年的太子,你是朝廷官员,你站在哪一队?皇帝恐怕没有信心会有多少大臣会站在自己这边吧?

而且你这不是告诉天下,皇帝和太子不合?老皇帝还在,太子篡位称帝,不合礼法?你否定了太子的合法性,太子怎么合法调兵?

太子称帝,老皇帝不同意,这样就是两个中央政府,听谁的?你这不是给机会拥兵大佬造反?

二就是同意,虽然很不情愿,但出于优秀政治家的理性,但几乎是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同意,只会让平叛更困难,会让太子合法性地位失去,甚至,太子一个不高兴,派兵废了他,这样父子就兵戎相见了,

基于“马嵬之变”,玄宗有信心陈玄礼还挺他的吗?

当然,这样结果就是自己退位,战争胜利后,自己被软禁,

但是,权力已经平稳的过渡到自己的太子手里,安史之乱被平定,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帝王,他清除武氏余党、平息韦氏乱政,又将太平公主势力斩尽杀绝。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创造了“开元盛世”。

一、唐玄宗“一天杀三个儿子”经过:

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堂侄武攸止之女,自幼在宫中长大。既有武则天的美貌,又有武则天的心机。

公元737年,武惠妃为了让儿子寿王李瑁上位,设计说宫中有盗贼,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武惠妃召唤入宫缉盗而披甲入宫,结果武惠妃又构陷说太子与鄂王、光王是带兵杀入宫中谋反,唐玄宗盛怒之下将儿子们废为庶人并赐死。

公元737年12月,武惠妃去世,李瑁不仅没如愿当上太子,反而自己的王妃杨玉环还被父皇纳入后宫。

公元738年,唐玄宗册立第三子忠王李亨为皇太子。

二、李享登基: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很快失守,长安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皇亲国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长安,太子李享随行。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

太子应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灵武登基后才告知蜀地的玄宗,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被告之后尽管心里有诸多不情愿,但还是例行公事般地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和《皇帝即位册文》,相当于是后补了让出皇位的手续。

三、李隆基不讨伐已夺位的李亨原因:

1、唐玄宗此时已不是开创“开元盛世”,天下人景仰的好皇帝,而是迷于享乐,宠信奸相,导至大唐面临着分崩离析,唐玄宗即便想讨伐李亨,也完全没有能力执行自己的决定。

2、在马嵬驿群时大唐百姓,已经对唐玄宗失去了信心。与李亨并肩战斗大臣,看中的是年青的李享,前途一片光明,反观唐玄宗已步入暮年,何谈前途。

3、李亨作为储君,遇到国之乱提前登基上位也是必然,如李亨能稳住,能夺回江山,至少他性命是有所保障。反之如他率军与李亨作战,就是帮助安禄山!唐玄宗还不至于昏庸到如此程度吧?


美丽青春您真痘


唐玄宗杀三子的时候正在开元盛世,当时玄宗当皇帝已经二十五年,正处于唐代最安定、最繁荣的时期。

前面清除了武氏余党、韦氏乱政,又把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一网打尽。登极后大力发展国计民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可以说这时候的唐玄宗正将大唐掌控于自己的铁腕统治之下。所以他有能力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武惠妃召唤入宫缉盗而披甲入宫,结果武惠妃又构陷说太子与鄂王、光王是带兵杀入宫中谋反。按理说这个构陷的手段并不高明,而且说辞也勉强,为什么精明有成府的唐玄宗就上当了呢?主要还是戳中了唐玄宗心中的痛点。他自己就经历过宫变,而且发动过宫变。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扳倒韦皇后,又斗败了姑母得到了太子之位,玄宗自己就是个政变的高手,所以对此极有警惕性,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再有就是构陷的人是武惠妃,应该说玄宗对于武惠妃非常宠爱。自从武惠妃入宫、以前得宠的赵丽妃(太子李瑛生母)等纷纷失宠。武惠妃死后玄宗痛不欲生,从这些情况都能看出来武惠妃在玄宗心里的重要地位。所以话从武惠妃口中说出,由不得玄宗不信。

这时候的玄宗比较刚愎自用,前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那个皇帝已经渐渐不存在,基本在这个时期已经快到了“九龄已老韩休死”的时候,所以杀伐决断皆出自上,没有人能劝谏得了。

安史之乱时李亨在灵武登极做了皇帝的时候早已经不是开元盛世的局面了。这时候唐王朝面临着分崩离析的严重后果,唐玄宗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即便他想讨伐夺位的儿子李亨,也完全没有能力执行自己的决定。首先李亨登极就不能完全说是夺位,李亨本身就是太子,太子是储君,遇到国之乱提前登极也说得过去。第二就是玄宗根本就无兵可用怎么讨伐?

马嵬之变就可以说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划的,玄宗的亲信陈玄礼配合了太子。连自己亲信都不贴心了,可见这时候的玄宗有多么地被动,自己能保住命都算是幸运了。这时候的玄宗面临极大的信任危机,安史之乱正是他的执政不当而造成的,而这时候的唐王朝需要一个受信任的皇帝,有一呼而天下应的号召力才能举天下之兵而复国。肃宗明显在这个时候比玄宗更合适,不仅民意如此,玄宗自己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所以听到肃宗登极自己被尊为太上皇,在无奈和以大局为重的复杂心理中认下了这个结果。

再说,太子李亨是在和李林甫、杨国忠的斗争中保全自己的,恐怕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沅汰


时也势也,唐玄宗怕太子夺位一天杀三子,无论是史实还是野史,都说出了当时的历史时期,开元盛世,唐玄宗此时已经经过了武周时代,斗倒了武家,韦后,姑姑太平公主,大唐一副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可谓志得意满,此时的唐玄宗手掌大权,朝廷上下无一不服。这时候的唐玄宗对于想夺位的儿子可谓是生杀大权在握,同时也很不忿,估计唐玄宗当时在想“老子一辈子斗倒了这么多人,多少风雨都过来了,你小子现在想夺位,你还太嫩了”。说到底是这会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手里有权利!

李亨登基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景象呢?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唐玄宗带着少数人马仓皇逃亡四川,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从大权在握变成了丧家之犬,马嵬坡兵变,不得不处死了宠臣杨国忠,赐死了心爱的妃子杨贵妃,可以看出,这会的玄宗已经是去了对权利的把控,同时宠幸奸臣,造成安史之乱也让玄宗失去了民心,臣心。之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时,军事实力比逃亡四川的唐玄宗可谓是强多了,而且当时安史之乱的现实,也让玄宗不得不承认李亨的地位,毕竟李亨已经是唯一一个可能力挽狂澜的人了,自己儿子登基总比江山被叛军占领,亡国之君的名声要好听!

所以一切都是时势的必然!


历史风云小胖子


先说唐玄宗“一天杀三个儿子”是怎么回事。

(唐玄宗剧照)

唐玄宗到晚年昏庸不堪,贪图享乐。不过,他在皇位问题上却十分清醒,对他的儿子们百般提防,怕他的儿子们夺了他的皇位。

他本来已经立了太子李瑛,但是因为他宠幸的武惠妃对太子的谗陷,他不加调查。便一天之内把太子李瑛加另外两个儿子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不久武惠妃又把他这三个儿子全害死。

唐玄宗为什么会把三个儿子一并废为庶人呢?是因为武惠妃谎称宫中有盗贼,请唐玄宗三个儿子进宫来帮忙。既然缉盗,唐玄宗的儿子们自然要“披甲执锐”前往。一边武惠妃又给唐玄宗说,你三个儿子造反呢!你看他们都带着武器闯进攻来了。唐玄宗一看大怒,立刻就派人把三个儿子拿下,并把他们废为庶人。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有些疑惑,这唐玄宗不至于这么糊涂吗?莫名其妙的,他三个儿子为什么会带着兵器,大摇大摆进宫来?有这么造反的吗?这太不合常理了嘛。稍微调查一下,不就明白了吗?不过,我觉得其实唐玄宗并不糊涂。在皇位问题上,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他的儿子们,他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否则,后来他三个儿子都莫名其妙去世了,他怎么不调查一下呢?

废掉太子后,唐玄宗准备立新太子。他把宰相李林甫找来商量。李林甫是个毫无原则的人,他见武惠妃受唐玄宗宠爱,就极力巴结武惠妃,提议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但是唐玄宗偏偏不听他的(李林甫实在是帮了倒忙,他越提议寿王李瑁,唐玄宗越怀疑李林甫和李瑁在结党,要对他不利),立了第三个儿子李亨为太子。可以说,正是因为太子李瑛被废,同时李瑁受怀疑,李亨才白捡了便宜,被封为太子。

(唐肃宗剧照)

但是李亨被封为太子后,他的厄运就来了。他也就开始被他父亲唐玄宗猜疑了。再加上李林甫的打击,李亨为此离了两次婚,极力表现对唐玄宗的孝顺,才算把太子之位保留了下来。

可以说,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对他的儿子们是非常冷酷无情的。

不过,安史之乱发生,尤其是叛军攻陷洛阳和长安,唐玄宗从皇宫逃出来,往四川逃去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对他儿子们有那么大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了。就算李亨在灵武自立为皇帝,把他遥尊为太上皇,他也只能听之任之。为什么呢?

第一,当马嵬坡兵变发生的时候,已经宣告唐玄宗众叛亲离。马嵬坡六军不前,其实大家直接指向的就是唐玄宗,怨恨他贪图享乐,怠政乱国。好在他找到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这两个替罪羊,这两个人的死,暂时平息了六军的怒火。但是,还会有人听他的吗?所以说,就算没有李亨自立为帝,他也变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唐玄宗已经把天下兵马指挥不动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整个朝廷之所以跟着他往四川逃,就是因为唐玄宗对军队的指挥失误。第一个失误,是他太过相信安禄山,任用他为边关三镇节度使,给了他很大的兵权,从而造成安禄山叛乱。第二个失误,叛军打到他眼皮子底下了,他还不做准备,还在歌舞升平。第三个错误,是他多次命令潼关的守军冒险出击,还杀死了执行正确策略的封常清、高仙芝,强迫老将哥舒翰出击。正是他的胡乱指挥,才造成潼关失守,长安被占。可以说,那时候,天下的兵马已经没人听他的了。

(安禄山画像)

第三,唐玄宗需要李亨帮他稳住局势,把江山夺回来。虽然也因此当不成皇帝了,但如果李亨能稳住,能夺回江山,别的不说,至少他的命是能保住的。

第四,就算他为了皇位,就算有军队听他的,他率军与李亨作战,那不是帮了安禄山的大忙吗?唐玄宗再昏庸,也不至于干这个吧?

所以,当唐玄宗听说李亨自立为皇帝的时候,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传国玉玺和皇帝用的一切文书印章给李亨送过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bcc68d11ae9291ab583bb31cbcc6508\

手机用户54618181069




对于题主提到的问题,我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


首先咱们来说说唐玄宗为啥一天能杀三个儿子,其实,题主提到的“杀”并不准确,准群的应该是变为庶人,虽说最后这三个儿子确实都死了,但真正下狠手的并不是唐玄宗自己。而是当时的武惠妃,武惠妃谎称宫中有盗贼,让唐玄宗的三个儿子进宫帮忙抓盗贼,三个儿子也没多想,就带兵前往,可当三个儿子一进入宫中后,武惠妃立马向唐玄宗通报:快来看呐,你的三个儿子带着兵和武器突然冲进宫里来了。唐玄宗听到后大怒,立即安排人将这三个儿子给抓下,并同时下旨将他们废为庶人。


对于唐玄宗毫不犹豫的将三个儿子废为庶人,有人觉得唐玄宗是不是昏庸无能,其实不是,唐玄宗并不糊涂,只能说唐玄宗在儿子们和皇位之间,太过于敏感。其原因就是因为只要儿子们一带着武器进宫,唐玄宗就会想起当初自己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以及后来与自己的父亲李旦的斗争。前车之鉴并不遥远,所以,唐玄宗深知绝对不能让儿子们有这个苗头,因此,宁可错杀,也绝不能姑息养奸。

而题主问题里说到的李亨,则是唐玄宗后来册立的太子,而对于题主说到的历史,则是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举兵反叛,逐渐贡献唐朝各大都城,在即将攻陷长安之际,唐玄宗迫于无奈,只能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以及大臣后宫们,仓皇逃出皇宫,去哪儿?只能去往蜀地四川,因为那是宰相杨国忠的地盘。可谁知在这次逃跑之中竟然发生了一件令唐玄宗怎么都想不明白的事情:众将士竟然突然杀死了杨国忠,在杀死杨国忠还不解恨的情况下,又逼着唐玄宗下旨杀死杨贵妃,因为众将士都认为唐玄宗以及唐朝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杨贵妃的出现,杨贵妃迷惑了唐玄宗,使其荒废朝政,亲信小人。唐玄宗被逼无奈,只能安排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

在宰相杨国忠,宠妃杨贵妃都去世之后,唐玄宗一众人马虽说去往四川的热情不高,但唐玄宗觉得还是得继续前行。可就在唐玄宗决定前行之际,当地的百姓们突然围住要求唐玄宗不要逃跑,应该留下来与安禄山们斗争。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然不是年轻时的唐玄宗了,唐玄宗一声叹息后继续西行,但太子李亨却被百姓们给留了下来,也正是如此,拉开了李亨上位的序幕。虽说唐玄宗已年迈,但此次却为何会对李亨的夺位没有任何反应呢?在酒翁看来,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唐玄宗已没有继续一呼百应的能力。自从杨贵妃出现,唐玄宗开始好大喜功,爱享受之后,整个朝廷都与唐玄宗初期不一样了,因为唐玄宗亲信小人,对安禄山的太过相信,使其一次次机浪费机会,造成最后仓皇出逃的局面。此时的唐玄宗虽说还是一国之君,但经过这些年的享受,唐玄宗已经失去了那股锐气。再加上跟着掏出来的队伍里,继续支持唐玄宗的人不多。所以,当太子李亨登基之后,唐玄宗也只能默默接受。


2,群心所向。从百姓围堵,不想让唐玄宗继续西行就可以看出,此时的唐朝百姓,已经对唐玄宗失去了信心。而当在围堵李亨后,李亨愿意留在此地,与安禄山进行斗争时,百姓们就已经将李亨作为了一个领袖来看待,再加上支持李亨留下来的大臣们,一个个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愿意留下来支持李亨,看中的可是未来的前途,他们也知道唐玄宗已进入暮年,跟着唐玄宗几乎毫无前途可言,可若跟着李亨,那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在多次给李亨上奏,要求李亨尽快登基之后,李亨终于“顺应民心”,登基称皇,到此唐朝历史上终于出现两个皇帝同时存在的局面: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


3,唐玄宗的自知之明。当唐玄宗到达四川后,一段时间内唐玄宗还是振作起来了,他开始计划如何与安禄山对抗,他给远在各地的大臣和儿子们下旨,其中就包括李亨。但唐玄宗从李亨那接到的“回执”确实“告知书”:告知唐玄宗,我李亨已经登基为唐肃宗了。唐玄宗在接到唐肃宗李亨后,并未决定带兵攻打李亨,而是接受了唐肃宗李亨的存在。

支撑唐玄宗接受李亨登基的原因则是:为了将李氏唐朝的江山继续传下去。唐玄宗深知唐朝在自己的手里差点毁于一旦,如果唐朝真就此毁灭,唐玄宗李隆基将愧对列祖列宗,因此,眼下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消灭安禄山这批叛军,而消灭这批叛军,唐玄宗自己已经无法做到,只能依靠唐肃宗李亨,因此,唐玄宗深知:内部千万不能乱。倘若现在唐玄宗和唐肃宗开战,这明显就是在帮助安禄山毁灭唐朝,那唐朝过不了多久就会改名换姓了。


因此,当唐玄宗接到李亨登基的消息后,第一件事则是安排人将传国玉玺给李亨给送了过去。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唐玄宗李隆基虽说晚年沉迷于女色,朝政荒芜,但心中对于唐朝的心还是没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李隆基站的高度没有变,还知道国家统一是首要的事儿。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创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皇帝。唐玄宗怕太子夺位杀了三个儿子,又为何不率军讨伐已夺位的李亨呢?且听有书君详细分解。

唐玄宗杀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当时,唐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武惠妃为助儿子李瑁登上太子位,勾结李林甫等人设计对三子说宫中有贼,三子遂带兵披甲进宫抓贼。武惠妃又对玄宗说三子披甲进宫要谋反,李林甫在一边煽风点火。玄宗火冒三丈,当即废三王为庶人。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

玄宗没有追究三子遇害之事,表明对此事的默许。当时正值开元盛世,玄宗志得意满,年富力强,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当时他最痛恨有人蓄谋夺位,一听说有人谋反,不论王子还是太子,根本不给机会,一律杀无赊,有种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个之势。

此一时,彼一时。后来被立为太子的李亨称帝正是安史之乱时期,玄宗已至暮年,无论体力还是精力都已今非昔比。统筹考虑后,唐玄宗不但没有率军讨伐,反而很快补了让位文书,并将玉玺、印章等一并送交李亨。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唐玄宗已众叛亲离,没有与李亨抗衡的实力


玄宗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且宠爱杨贵妃,贪图享受,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李亨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叛。

安禄山带兵攻城略镇,势不可挡。被逼无奈的玄宗带亲信逃出长安。此时的唐玄宗经过多年的享受,已失去了锐气,加上跟着逃出来的队伍里,继续支持玄宗的人不多。途经马嵬坡时,李亨一手策划了马嵬兵变。六军杀死杨国忠,逼杨贵妃自缢。

唐玄宗已经到了连心上人都无力保护的地步。后来太子李亨登基,玄宗也只能默默接受。

2、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李亨顺势称帝


马嵬兵变后,唐玄宗决定前行之际,当地的百姓们突然围住他要求不要逃跑,应该留下来与安禄山叛军斗争。但此时的玄宗已是暮年,心力交瘁,自觉回天无力,只好叹息着一路西行。


太子李亨却被百姓们留了下来,愿意与安禄山进行斗争。这时,百姓们都已经将李亨当成一个领袖看待了。如此拉开了李亨上位的序幕。

大臣们愿意留下来支持李亨,看中的是未来的前途。他们也知道玄宗已是暮年,跟着他没啥前途可言,而跟着李亨,前途不可限量。

李亨顺应民心,登基称帝。已失民心的唐玄宗心里明白大势已去,也只好认了。

3、唐玄宗老而不昏,关键时刻不会给叛军助力


唐玄宗若率他带的兵将去讨伐称帝的李亨,势必会给叛乱的安禄山助力,内忧外患,玄宗和李亨很有可能被安禄山一举歼灭,大唐王朝也将不复存在。

唐玄宗老了,但并不糊涂,他深知个中利弊。所以在得知李亨已称帝的信息后,第一时间补了禅位诏书,并派人将玉玺、印章等送给李亨,自己安心做起了太上皇。

综上所述,唐玄宗杀三个儿子时年轻有为,为保皇位,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而李亨称帝时,正值安史之乱,年事已高的玄宗狼狈外逃,自顾不暇,更无力率军讨伐了。由此看来,玄宗很是明智,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也莫过于此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