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訓練是體育訓練嗎?

許多家長不知道感覺統合是什麼。只是把感統訓練看成一種簡單的治療方式,致使許多感統失調的孩子不能在最佳時期得到專業的幫助。

事實上,目前有八成左右的孩子被感統失調所困擾。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與身心健康都受影響,卻未被別人看見和理解。

這些孩子都沒有得病。所以,家長和社會只會用正常的標準去要求、衡量與評論他們,孩子們唯有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感統訓練是體育訓練嗎?

家長總是這麼告訴自己,“別老把自己孩子當作不正常的孩子”、“別老認為自己孩子有問題” 、“我們以前不做感統訓練,現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感統訓練不就是體育運動嗎?你帶孩子多跑跑步不就行了?”……

所以直到孩子上小學後無法正常上課、無法應對一般功課時,家長才開始著急、焦慮起來。

感統訓練,絕非運動。感統訓練雖然是以運動的形式進行,但它並非是一般的體育運動,以下例子可以說明。

例一,某校的體育老師,來體驗感統課程。兩小時的訓練,前半小時他已氣喘吁吁,難以繼續。雖然他的肌肉很結實,也很有力,但用的都是蠻力,加上身體不恰當用力,所以很快就把能量消耗完畢。

他雖然天天運動,但並沒擁有一個能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餘的身體和大腦。

感統訓練是體育訓練嗎?

例二,夫妻倆都是體育老師,但是,他們8歲的的女兒小美感統失調卻很明顯。雖然兩夫妻都很注重女兒的運動健康,從小就培養女兒運動的習慣,但女兒在肢體協調、前庭平衡、視覺空間和上臂肌肉張力等方面卻發展得很不足,造成孩子做事費勁、記憶差、容易疲乏等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

例三,12歲的男孩阿正,從7歲開始跟專業教練學乒乓球。練了快5年了,雙側肢體協調卻很一般,跑起步來,雙手臂不會協調擺動;手臂無力,吊環3秒都堅持不了;視覺空間發展不足,找東西時明明在眼前卻看不見;前庭覺發展也不足,學習能力不高。

例四,有一位誤認為感統訓練就是體育運動的家長,非常地愛孩子,天天帶孩子在戶外跑、跳、滾、爬一小時以上,卻發現孩子越來越坐不住,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做作業越來越馬虎。

還有更多的實例,在此不一一列舉。

感統訓練是體育訓練嗎?

這些事實說明,感統訓練並非體育運動,也並非一般的遊戲活動。沒有針對性的玩耍和鍛鍊,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並沒有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最大限度的提升。

那麼,感統訓練跟體育運動有什麼區別?

感統訓練是

通過針對性強、刺激力度恰當的足量身體感官刺激活動,來促進大腦形成新的網絡連結,以便更加完善機體的神經系統功能,進而展現出更良好的生命狀態、生活能力與學習能力。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感統訓練強調針對性因人而異,需要專業測評後根據個案身體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狀態、能量高低等來設定訓練方案。

感統訓練是體育訓練嗎?

而體育運動,就拿跑步來講

,長時間的跑步,機體已經習慣同一動作的節律和速度,如要引起大腦的反應,需要更大的刺激量才能達成,這樣很容易引起肌肉和骨骼的勞損。

另外,長期跑步,身體已經形成慣性反射,無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能輕鬆地進行。聽歌邊聊天,感覺不在身體上,各感官得不到刺激,大腦對肌肉和骨骼的動作無法產生新的反應。

所以,對於身體平衡控制不好的孩子,需要多角度的刺激前庭覺才能改善平衡情況。如果只是跑步,或做單一運動,幫助不大。更重要的是,體育運動無法給予孩子提供針對性的訓練。

比如:

對於重力感嚴重不足的孩子,身體協調差,一跑就累——跑步這項運動不適合他;

視覺空間感差,一上自行車就恐高,動彈不得——騎車不適合他;

身體笨重,一動就摔跤——跆拳道不適合他;

手眼協調不好,無法準確接球——乒乓球不適合他。

家長和體育老師如果不懂感覺統合理論,就無法理解孩子的“做不到”,甚至會認為“就是不會才要練,練久了就會”而強迫孩子去做給孩子造成了強大的心理壓力。

總之,感覺統合訓練不同於一般的體能活動或遊戲。它是個別化、針對性強的、促進身體神經系統完善的智能開發活動,必須經過教育、心理和生理三方信息整合的專業測評後,根據測評結果才能進行有效性的訓練。

感統訓練是體育訓練嗎?

感覺統合是人類的本能,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幫孩子把身體這個一切能力的根,用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打造好。讓他在成長過程中,能客觀、理智、輕鬆、愉快地面對一切人事物,創造出自己輕鬆、美好的愉快人生。

太優優能訓練課程是專為3-12歲中國幼兒研發,以提升兒童綜合能力為主要宗旨,圍繞這一核心目標,運用感覺統合訓練、視聽知覺訓練、表達能力訓練等多種訓練方法,來大幅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幫助孩子打造更堅實的基礎。

點擊“瞭解更多”,免費領取太優競思體驗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