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巧用動物加固,至今已有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宋朝建的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利用什麼動物加固?屹立千年不倒!

說起橋,大家首先能想到什麼橋?趙州橋、盧溝橋!其實除了上述兩座橋之外,還有另外兩座橋——廣濟橋、洛陽橋,這就是我國的“四大名橋”。

今天咱們介紹一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的洛陽橋,此橋橫跨泉州洛陽江入海口,故有跨海橋之稱,是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構橋,有“南洛陽,北趙州”之譽,洛陽橋在我國造橋史上的地位和價值有多高?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巧用動物加固,至今已有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雖名洛陽橋,但此橋不在洛陽,而位於距洛陽有千里之遙的泉州。洛陽橋原名“萬安橋”, 始建於宋皇祐五年(1053年),於嘉祐四年(1059年)完工,歷時6年,耗銀1.4萬兩。

說起洛陽橋,必須提及兩個人,分別是建橋工程師盧錫和時任泉州知府蔡襄。悠悠千百年,每當提及洛陽橋,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歸功於時任泉州知府蔡襄,實則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總工程師是盧錫。今天的文章,以盧錫為主,也算是為他正名。

盧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據相關史料記載,“盧錫以處士終,生平好義,濟人利物”,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建造了洛陽橋。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巧用動物加固,至今已有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洛陽橋位於泉州萬安渡,即泉州城北的惠安、晉江交界處的洛陽江,此江波濤洶湧、江流湍急,《泊宅篇》對此江的描述為“水闊五里,深不可址”,“ 用四兩紗線,系石下墜,沉入江中,尚未能測其深淺”。

當時的泉州已是貿易重鎮,可謂百軻爭流、商家雲集,萬安渡的兇險成為阻礙國家對外貿易的一大障礙,建橋成為最為迫切的任務。

在這個歷史的檔口,盧錫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於是帶頭籌建,歷時6年,耗資1400萬錢,終於興建成功。需要說明的是,這1400萬錢完全是盧錫等人籌資而來,沒有花國家一文錢。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巧用動物加固,至今已有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萬安渡水流湍急,如何在洶湧的波濤中築牢橋墩?盧錫等人集思廣益,設計出一個絕妙之法,即等到潮水低落時,在江底沿橋樑一側的中線拋下大量石塊,壘起一道500米長、25米寬的矮石堤作為橋基。

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橋墩雙頭尖、中間大,好似船型,可以分解上游的江流與下游的海潮交互衝擊,這種石基的開創是世界建橋史上的重大突破,現代橋樑工程中稱之為筏型基礎。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巧用動物加固,至今已有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洛陽江水深流急,如遇潮汛大風,就連大石塊都有可能隨流入海,如何將石塊粘在一起而成為整體?常用的石灰漿在水中又無法凝結,又一道難題擺在盧錫等人面前,可謂愁煞眾人。

江裡盛產一種叫做牡蠣的生物,皆附石而生……一籌莫展的盧錫等人靈光一閃,何不用這種廉價的東西粘固橋基?這個辦法真是絕妙,牡蠣不僅生殖能力強,而且善於吸附固體,一旦和石頭粘在一起,用鐵器也難以剷下來。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巧用動物加固,至今已有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盧錫等人命人在橋基上大量養殖牡蠣,僅僅數年之後,牡蠣便把橋基膠合的非常緊密,“種蠣固基法”可謂首創,開世界橋樑學之先河。

歷經千年歲月侵蝕和波濤沖刷,洛陽橋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至今仍橫跨水域,千年屹立不倒,發揮著它的作用。

中國先民的聰明才智,在修建洛陽橋過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著實讓人歎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