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看看这个军大院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效果!

夹马营,位于洛阳城的东北部。后世的夹马营以烧烤闻名于世,而在五代时却是个军队大院。沿着夹马营坊门前的大道一路向西,可直通尚书省等政府机关。

自从追随李存勖后,赵弘殷便被安排在这座大院居住。

读书无用?看看这个军大院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效果!

李存勖

但接下来的二十余年里,赵弘殷的生活淡得跟水一样。他先后换上唐、晋、汉三朝军装,却没有升过一官半职;他想沙场立功,却只能随着一批批乱臣贼子徒劳奔命;他想匡济天下,却只能面对着那些可能连名字还没记住,就已经被赶下台的皇帝们。

他的命运就像《我这一辈子》里的福海,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但赵弘殷不是福海,他更不能让孩子也跟着随波逐流。

于是,他把赵匡胤送进了学馆。这是一个被夹马营的同僚视为奇葩的决定。

在五代乱世中,尽管贡举依旧未断,文人寒窗苦读后可以考取功名,佼佼者甚至可以做到宰相。然而这年头宰相无权,不过是朝廷的点缀。至于武人,前途全靠杀敌立功,读书更没用了。

赵弘殷却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觉得,越是天下大乱,读书越能够改变命运。因为书本上浓缩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能够在毫无希望的乱世,为人指明方向。

读书无用?看看这个军大院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效果!

五代时局图

没读过书,即便如李嗣源坐在龙椅上,也依旧为找不到出路而愁眉不展。而更多凭借蛮力上位的武将,则根本不去找出路。他们在醉生梦死中,吃饱混天黑,等着下一批叛乱者……

赵弘殷的父亲赵敬素怀大志却未酬。如今,赵弘殷对未来不敢有过于非分的想法,但情系天下的胸怀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在赵匡胤之前,赵弘殷有一个早夭的长子叫赵匡济。匡济什么?当然是匡济天下!在那个动不动就把名字取为“继勋”“重威”的年代,“匡济”显得特别不合时宜,又特别耀眼夺目。

可惜赵匡济夭折,或许正因如此,赵弘殷便将次子的名字取为“匡胤”,希望他能平安长大,光宗耀祖。

令赵弘殷没想到的是,这个儿子后来不仅完成了“匡胤”的使命,更一举圆了赵氏三代人“匡济”的梦想!

当然,眼下的学龄前儿童赵匡胤还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他只知道给自己教书的陈学究相当讨厌。

学究是贡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属于明经科,全称“学究一经”。参加考试的人只要在《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精通一部即可。这门考试考的是死记硬背的功夫,完全不涉及对经义的理解与发挥,由于简单,所以每年应考的学生特别多。

读书无用?看看这个军大院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效果!

儒家经典

考中了学究的陈老师,也想把自己的学生教成学究。在陈学究的悉心调教下,赵匡胤对读书深恶痛绝。他不知道每天摇头晃脑背这些“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再加上他在夹马营养成了武人习气,据说是“时尤嫉恶,不容人过”,其实就是横行霸道的含蓄说法。结果,一心要改造武夫习气的陈学究,对赵匡胤也深恶痛绝。

其实陈学究没明白,读书的方法本来就有两种。一种叫“务于精纯”,逐字逐句地读。一般这样读书的学生比较招老师喜欢,他们往往学业精湛,是当之无愧的“学霸”。另一种叫“观其大略”,读个大概齐,重在理解。这种读法,不知道的人往往会将之等同于“不求甚解”。

在陈学究眼里,赵匡胤就是“不求甚解”,朽木不可雕也!赵匡胤被劝退。

而在另一位青年教师辛文悦眼里,赵匡胤这是“观其大略”,孺子可教也!赵匡胤被其收入门下。

读书无用?看看这个军大院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效果!

司马德操

辛文悦只是想起一个典故。东汉末年,司马德操门下弟子读书大多“务于精纯”,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最后,诸葛亮名垂青史,而大多数“学霸”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辛文悦向赵匡胤传授的,仍然不出儒家“五经”范围。也许是教学方法得当,小赵匡胤与辛先生关系不错。后来他登上大宝,便马上把辛文悦找来授以官职。

读书无用?看看这个军大院长大的孩子读书的效果!

辛文悦

辛文悦成功将厌学的赵匡胤带上读书正途。那些“子曰”的智慧与道理,逐渐滋润了赵匡胤心中的沃土,史称赵匡胤“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国之道与儒家“六经”之义不谋而合,恐怕绝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