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大渡河,以22位勇士的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和身下湍急的河流,在只有十三根鐵索的鐵索橋上匍匐戰鬥,奪取了大渡河,保證了紅軍的勝利。
那麼古人是如何修這座橋的呢?
大渡河峽谷溝深水急,自北向南,谷壁陡峭。水面寬度達到近百米,石拱橋、木橋在這裡是無法實現的,只能建造鐵索橋。
古人打製了12164個鐵環,環環相扣,做成每條上千斤的大鐵鏈,每根鐵鏈長達百米,總共做好十三根鐵鏈,整體鐵製構件重達40噸。
但怎麼把這麼重的鐵鏈拉到對岸去?
在河面較窄的地方,古人有用弓箭先射一根較輕的繩子,然後把鐵鏈綁在繩子上牽引過河的方法。但這裡的河面太寬,水深浪急,或者用船、木筏或浮木把鐵鏈一頭牽引過去的辦法也根本不可行,這些鐵鏈太沉重了。
把十三根鐵鏈拉過河面實在是個大難題!
最後採用的辦法是;風箏,在河岸這邊放一個風箏到對岸,對岸的人撿起風箏線,風箏線後面是一條絲質的繩子,絲繩後面又接著一條更堅實的繩子,一條又一條,最後是大型的纜繩,大纜繩足夠結實和承重,這才綁上鐵鏈,用絞車把鐵鏈拉過去,安裝固定。
並不用放飛十三個風箏,只是把鐵鏈接口處用繩子綁緊。就這樣,一個風箏,十三條鐵鏈拉過了大渡河。
古人真的是善於利用萬物的原理,創造力滿滿。
閱讀更多 我是王不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