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MIHO MUSEUM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在國內,有這麼一篇耳熟能詳的文章《桃花源記》

在日本,就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稱之為“桃花源”

由華裔美國建築師貝聿銘大師親手打造的日本“美秀博物館”

從1997年落成至今,依舊聞名遐邇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貝聿銘,1983年普利策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

大師不拘於傳統的建築,將光線與建築結合表現的淋漓精緻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盧浮宮博物館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肯尼迪總統圖書館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我肯定來這裡的人將會明白我是有意識地令此美術館與自然融為一體。”——貝聿銘

美秀博物館藏匿在Shigaraki城山區的森林之中,距離日本的京都、大阪市區都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進入美術館,首先會通過桃谷間,春天還可以在這裡欣賞櫻花。

“復行數十步,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一條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銀色隧道映入眼簾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櫻花季時的隧道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貝聿銘大師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將中國故事中的“桃花源”獻給美秀博物館的創始人,Mihoko Koyama女士。

隧道的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風景。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踱步幾里,走過隧道,跨越一條鋼鐵吊橋,便來到美術館的主入口廣場。

為了不破壞生態,貝聿銘選擇了在山中挖一條隧道

再造一座長120米,由96跟鋼索拉起來的吊橋跨越山谷來鏈接兩端

“我當時想,為什麼不從山坡的另一邊開個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橋,由橋將遊人引入博物館,從而避免了沿山路進入勢必影響自然的做法?這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筆下進“桃花源”別有洞天的故事,為我設計山洞和過橋帶來了靈感。” —— 貝聿銘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到達橋的彼端,一眼望去,博物館似乎只有幾座建築

實際上,為了保護環境,美秀博物館百分之八十的建築都存在於地下,這樣建築就與周圍的環境更融洽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貝聿銘講究建築與自然的融合

他以四角錐為基礎,使整個建築構建在幾何學的形式上,用四角錐創造出類似山峰或峽谷的形式。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博物館的入口的自動門也是一道風景,貝聿銘大師巧妙運用遠藉手法,圓門中儼然一幅風景畫作。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大廳另一個方向運用了臨借的手法,一棵迎客松屹立在窗外,構建出一幅別有風味的畫面。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室內被玻璃屋頂灑落的光線與柔和的米白色石灰岩牆壁所包圍,似乎空間與遠處的山已經融為了一體,處於山中,生於山中。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屋頂整體的立體框架結構,是以三角形的簡單幾何學方式組合而成,呈現出結構之美。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美秀美術館由北館和南館構成,北館主要展示日本美術品,南館專門展示世界古代美術品。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展館內多運用光影的原理,製造不同的天窗裝置,錯綜複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營造光影的交錯。

一些細節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後記

創館理念

桃花源就在此處

1997年11月,MIHO美術館於滋賀縣信樂綠意盎然的山間開館。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Mrs. Koyama Mihoko:1910~2003)秉持「透過美術的力量,創造美麗、和平與歡樂的世界」的理念開始蒐集藏品,除了豐富多彩的日本美術品以外,也囊括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南亞、中國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古代美術品。

設計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等著名建築的貝聿銘博士,為美術館打造了一條櫻花步道,穿過步道盡頭的隧道和橋樑,即可抵達。此構想正是源自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記描繪一個漁夫迷路後,循著香氣芬芳的桃花林進入一座洞窟,而洞窟彼端是一片理想樂園的故事。村落裡人人安居樂業,漁夫也被招待到村民家裡盛情款待。

我們希望來館者能在這片充滿四季繽紛景緻的現代桃花源,充分享受由瑰麗大自然、建築、美術品及美食交織而成的和諧樂章。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關於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

追求美的心

小山美秀子(Koyama Mihoko)女士在1910年生於大阪,成長於對日本四季節慶活動與習俗極為重視的家庭。女子學校畢業後,因嚮往高尚情操而進入東京自由學園就讀。小山女士深受「人生在世,就應為社會奉仕」這句本於基督教精神的教誨感動;透過住校生活學習到的「生活即教育」及「獨立與協調的精神」,奠定她往後人生的基礎。

其後,小山女士結識哲學家暨精神性導師岡田茂吉(1882~1955)先師,並終身奉其為恩師。岡田先師提倡「真正的文明世界,換言之即為『美的世界』,也就是『藝術的世界』」,小山女士也在其帶領之下一心一意踏上信仰之道,創立神慈秀明會。

小山女士承繼了岡田先師的思想,秉持著「追求並接觸美麗的事物,可培養出高尚情操,進而孕育出美麗社會」的信念,為世界和平與幸福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部分館藏

透過美術的力量,創造美麗、

和平與歡樂的世界

MIHO美術館藏品源自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40多年來收藏的茶道用具、神道與佛教美術、書畫、陶器、瓷器、漆工等多姿多彩的日本美術品。

在不知不覺中,這些收藏品與「透過美術的力量,創造美麗、和平與歡樂的世界」的理念結合,進而發展出打造美術館的構想。與貝聿銘建築師的結緣讓此構想得以實現,館藏也慢慢擴展至來自全球各地的古代美術品。

目前由日本到古代近東的館藏約有3,000件,其中的250~500件作為常設展品公開展覽。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Bust of Youth1st century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Wine Vessel: Fang Lei4th century B.C.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Medallion and Animal Carpet16th to 17th century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Buddhist Votive Stelesecond quarter of 6th century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Sheanked Bell:Nao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Bowl with Tortoise Design

深度解讀|貝聿銘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館,美成了桃花源

Cypress F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