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遍51家现金贷,失信人为什么还有机会作恶?

8月24日顺风车女孩遇害案事件,令人愤慨、心寒和不安。

对事件里的犯罪嫌疑人顺风车司机,即使愤怒令大众不愿意多看一眼,但了解作恶之人怎么会这样,依然可以从其背景中得到一点点对社会的思考。

借遍51家现金贷,失信人为什么还有机会作恶?


财经媒体的报道中,该嫌疑人在过去半年曾在51个现金贷平台有申请记录,从传统金融机构到新兴网贷机构,他几乎借遍了能借款的所有机构。

可以理解为借不到钱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也许他真的是带着不想活的念头去进行犯罪的,人命与法律不属于这样的“亡命之徒”要考虑的事。

一.高负债下的生活难民

据悉,犯罪嫌疑人所借的这51家借款机构包括汽车租赁、消费分期平台、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卡、小额贷款公司、P2P网贷等。

出事前一周还向四家申请贷款。

借遍51家现金贷,失信人为什么还有机会作恶?


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负债越来越多,就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以贷养贷”,借一个新平台的钱补上之前的欠款,恶性循环。

被债务追着跑,在高压生活里流窜的人,是恶也是难。

二.互联网借贷的风控

嫌疑人钟某负债平台多,借钱频繁,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这样的资质为什么还是能从超五十个的借贷平台成功借款?

在2017年11月13日、2018年1月13日钟某都曾有过逾期记录,在第三方查询系统内,其个人信用测评结果显示为“建议拒绝”。

但对判断借款与否,各家的互联网平台风控标准高低不一。

如果收取的利息足够高,赚的钱足够覆盖住收不回来的坏账,那么对于这样的生意,平台还是会希望多做多借。

并且一些小贷公司员工,因了解各家平台的风控规则和漏洞,把急用钱或还不起贷款的客户转介绍到其他平台,从中收取介绍费。

风控失控,最后的最后没有哪方会真的得益。

三.完善的信用体系是社会的必需

我们知道,我国个人征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征信体系以央行征信为主。

央行的征信系统有着最为官方却不全面的信用信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功能远远不足。

1.央行征信覆盖率低

截止2017年11月底,央行征信中心收录自然人信息9.5亿人,有贷款记录的约4.8亿人,央行个人征信的覆盖率50%左右。

只有一半的人口有央行征信记录,而美国在2014年,这一比率就高达92%。

借遍51家现金贷,失信人为什么还有机会作恶?


2.个人征信信息不全面

其次在已覆盖的人群里,信用信息并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与全面记录。

信息更新的频率为一两个月一更新,而且依然很多小的金融机构企业不会把信息上报央行。

3.规矩不全,未成方圆

对于征信“老赖”是有明确的出行限制,不能搭乘飞机高铁,其金融贷款行为也会受限。

然而这样的约束还是没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此次的顺风车案件,司机的借贷行为和不良征信,是否在一开始资质审核中就可以引入作为判断标准。

企业对用户信用的重视,个人对自己信用的重视,相关机构对信用体系完善的重视,才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