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百科:和「西府秦腔」一樣瀕臨滅絕「東路秦腔」同州梆子

秦腔百科:和“西府秦腔”一樣瀕臨滅絕“東路秦腔”同州梆子

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又名“同州腔”,也稱老秦腔。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多奉為梆子腔鼻祖。

以同州(今大荔),朝邑為中心,盛行於關中東府10餘縣,流行於北至綏德,東到潼關,南抵洛南,西行渭南。並流傳到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

明代末葉,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動。據同州梆子老藝人王謀兒等口述,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在大荔和蒲城之間的孝同練兵時,就以同州梆子為軍戲。

秦腔百科:和“西府秦腔”一樣瀕臨滅絕“東路秦腔”同州梆子

大荔曾流傳:“坡南出了個驢子歡(即呂志謙,同州梆子名藝人),一聲就能吼破天。不唱戲,沒盤纏,跟上李瞎子(李自成)過潼關。唱紅了南京和燕山…….”的民諺。清嘉慶至光緒年間,為同州梆子發展鼎盛期,湧現出許多班社、著名藝人層出不窮。

1912年後,由於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趨縮小,加之戰亂與饑荒所迫,至20世紀20年代,關中各地班社相繼解體,呈現出藝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藝出眾的一些藝人,如“二麻子”趙步瀛,“咬牙旦”趙傑民,“迷三縣”朱林逢,“猛開花”王德元及拜家紅等,也只得轉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當教練或參與演出。30年代後,這一劇種即瀕於絕響。

同州梆子劇目豐富,據統計有1000餘本,但大部分已經失傳。發掘、整理和演出本僅有200餘本,多為歷史題材戲,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臉、武生戲見長,文武兼備,且袍帶戲和靠甲戲為多。如《石佛口》、《鐵冠圖》、《蛟龍駒》等。《破寧國》為淨行的專行劇目,所謂“四紅加一黑,必定是《破寧國》”,就是群眾對這出戏特點的概括。

秦腔百科:和“西府秦腔”一樣瀕臨滅絕“東路秦腔”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滾板]、[代板]、[搖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樂器以二股弦為主,輔以三絃、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過門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

腳色行當齊全,特重花臉、鬚生、正旦、武生等四樑柱為主體的組班體制。分行比較嚴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鬚生、老生、紅生,淨行的大淨、二淨、三花臉,小生行的文生、武生,醜行的文丑、武丑,都有嚴格的區分。

同州梆子以武戲擅長,據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講究五段式:(一)天官帽頭——吹奏[三眼腔]之類的成套曲牌;(二)鑼鼓吵臺——吹號、放炮、演奏各套鑼鼓曲;(三)男女接場——全部腳色“亮箱”;(四)武開開場——表演各種奇特技巧;(五)開正本戲——先出折戲,後出本戲。表演講究功架與特技表演,如翎掃燈花、碗打碗、三節棍、打連枷、鞭掃燈花、噴火等。

秦腔百科:和“西府秦腔”一樣瀕臨滅絕“東路秦腔”同州梆子

解放後,為搶救這一古老劇種,於1957年陝西省戲曲學校招收了74名學員,成立同州梆子班,聘請名老藝人王謀兒、何祥初、王麥才、王賴賴、朱林逢、劉省三、張海娃、段瑞峰等任教。培養出白嶽焰、雷平良、王雲香、杜愛仙、黨樹仁、賀安東等優秀青年演員。

1958年,同州梆子班除在西安演出外,還赴大荔、蒲城、合陽、澄城一帶巡迴演出,受到群眾熱情歡迎和好評;1961年5月由同州梆子班組成“陝西省同州梆子實習演出團”,赴京彙報演出《破寧國》、《石佛口》、《轅門斬子》等優秀傳統戲,引起首都戲劇界的關注。

著名藝人王賴賴演出的《滾鼓劉封》,被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譽為“活張飛”;戲劇理論家周貽白觀看演出後,撰文認為,中國各地梆子戲曲劇種概源於同州梆子。

秦腔百科:和“西府秦腔”一樣瀕臨滅絕“東路秦腔”同州梆子

1964年同州梆子班學生畢業分配渭南,成立渭南專區同州梆子劇團,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而解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1979年在西安恢復成立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演出了《青絲吟》、《囊哉》、《丫鬟斷案》等戲,現代戲《家庭公案》一劇,演出百場以上。

同州梆子劇團於1987年併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為院屬同州梆子團,先後演出了現代戲《琴戀》、《繼母情》;新編古代戲《泣血無字碑》及改編移植傳統戲《木蘭從軍》、《秦雪梅弔孝》等。

該團於1997年撤消,儘管同州梆子已無專業劇團存在,但起高亢激昂、優美動聽的唱腔餘音,仍在千萬人的耳際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