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姚雪垠的《李自成》?

坑渠佬


李自成这部长达五卷的长篇历史小说,历经数十年,是姚雪垠浸透一生心血的鸿篇巨著,即使如此,精益求精追求细节的代价,是实际上后两卷未能全部完成,目前出版的后两卷只是姚雪垠的分段梗概,期间的连接是有些突兀和不连贯的,在创作后两卷过程中,姚雪垠去世。

姚雪垠的李自成,集中描写了明末的社会大动荡,对各个阶层都有详细描写,明代官宦阶层崇祯、高起潜、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左良玉……农民起义军中的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刘宗敏、李过、李来亨、郝摇旗、高桂英、田见秀……满清贵族中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等,其细节描写合理想象、极为传神,对明代官宦制度、官职、以及之间的称谓都很到位。作者对明末的社会研究面面俱到,对李自成最终的失败原因分析透彻。整部小说把握了明末社会的脉搏律动,全面叙述了当年社稷崩塌、社会动荡的惨烈局面,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描绘,对人物命运不吝笔墨、进行了悲剧式的勾勒,让人不忍卒读。

但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完成时间是在文革期间,不免打上时代的烙印,主要存在对农民起义领导者思想和行为的主观拔高和过分描写。个人感觉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对此有所分辨,对李自成的过分描绘,会心微笑一下就可以了,对其他的精彩才是我们的应该关注之处。总之,瑕不掩瑜,这些都不应该影响其成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之一。


北风中的岁月


《李自成》是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无限拔高了一个明末流寇首领。这是关键的硬伤。

全书结构上,第一卷比较精彩,第二、三卷尚可,第四卷第五卷雪崩一样。就算是对传主也不公平,毕竟李自成其人的重要活动是从西安称帝到九宫山亡命,偏偏这一段,交待的草草了事。这也违背了姚雪垠讨论进京赶考的本意。

日后最荒唐的事情,是姚雪垠晚年提出,《红楼梦》有红学,《李自成》当有李学。此事差不多成了文学界的段子。

比较客观看,《李自成》里有些篇章,是描写明清上层军事政治活动的,这一部分抛开了立场束缚,写的生动深刻不装逼,还是颇有些看头儿的。

互联网高度发达后,文学的娱乐和思想作用已经大幅消退,做为文化产品不可逆的边缘化。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本身价值有限的《李自成》会被遗忘。

(全文完)


李牧


最近,我看到有人对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攻击,心很堵。很想写几句表达一下自已的心情。

《李自成》是姚雪银老先生竭尽毕生精力所写的一部文学艺术与思想价值很高的作品,它描写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克服种种困难,历尽千难万险,凭着坚强的毅力,过关夺隘,坚持不懈,经过十几年奋斗,终于推翻明朝统治的英雄事迹。

它是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励志作品,黑暗中给人光明,迷路中给人方向,困难中给人力量,是奋斗中的青年人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我第一次读《李自成》时,是在二十多年前上高中的时候。那时临近高考,我成绩不理想,信心失落,心中纠结。突然一篇课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虎啸雷鸣马哨哨(音)》,讲的是李自成走进勋阳大山前,对部下的一段讲话。那时,正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困难重重,部下只有一千多人。特别是文中最后一段讲话,深深地刺激了我。我想到,深山中的李自成尚能感到北京的崇祯帝不好受,知道自已一定会打进北京,推翻明朝,我怎么就对眼前的困难畏惧起来。从哪以后,我不知从哪来的勇气与信心,重新投入学习与高考,取得了成功!

有人说这是一部历史虛无主义的作品,为一个土匪头子美化。姑且不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就连文学的定义他都不懂。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比如说,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真的存在吗?文学能给人带来乐趣,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也就够了。《李自成》就是这么一部文学作品。

前不久,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他的儿子正在家里宅着。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高不成低不就,干什么都干不成,干什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岗位换了无数,钱挣了零。和他儿子交流,回答说,现在什么都不好干,困难重重。并说现在年轻人都是这样。

我和这位朋友谈到了年轻人,建议年轻人应读读《李自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文学作品,从精神上多补补钙。这位朋友来劲了,《李自成》不能读,因为李自成是乱臣贼子,怕把孩子影响坏了。你看我这朋友挺有政治觉悟的。我说,书你要会读,读人家怎样做事,怎样克服困难,让你的孩子注入一种精神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提振信心,坚持下去,攻坚克难,直到成功!而不是让你孩子去当乱臣贼子!

事实上,当今社会,年轻人普遍缺钙,得软体病者居多,并且阶层固化,低层穷二代翻身的困难很大。这时候就需要给年轻人注入正能量,注入可以改变命运的精神力量,重塑他们战胜困难的毅力与信心。《李自成》就是这样一部励志作品。

可是有人就是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一方面给《李自成》贴标签,另一方面又对年轻人的普遍缺钙无能为力。诚如我这位朋友,宁可给《李自成》政治定性,也不愿正视孩子宅在家里的现实!

难道说,穷二代当一辈穷二代,还想培养穷三代吗?要改变现实,精神力量又在哪里?


阳城导航


姚雪垠的五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是那个年代中后期中国人能看的少数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命运呢?那就是因为他不断拔高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李自成在明朝后期加入了高迎祥的起义队伍。明朝后期,确实吏治比较腐败,农民日子苦不堪言。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和张献忠成为两支最大的起义队伍。张献忠以杀人如麻著称,李自成的起义队伍纪律要好一些,一度占领了半个中国,差点当上了皇帝。


应该说,姚雪垠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但也确实有迎合上意、无限拔高李自成形象的缺点。 用魏明伦的话说,就是“把老八队写成了老八路”,写的李自成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按姚雪垠的说法,就无法解释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之后,为何在几天之内就被八旗兵赶了出来。还不是因为李自成的部队占领北京后,忙于吃喝玩乐,分赃纳女人,已经没有了战斗力。

如果《李自成》这部小说客观的反映当时农民起义的长处和弱点,给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应该说还是有价值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自成》留给人们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迷楼


姚雪垠的长篇巨著《李自成》,一共五卷,其中的三卷成书于七十年代后期。

在三卷之后,剩下两卷停顿了好长时间,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对已经成书的三卷的评价产生了变化。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姚雪垠最终还是完成了后两卷,但恕我直言,后两卷写的很潦草,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越来越模糊。

对于《李自成》这部巨著 ,相信姚雪垠注入了他的全部心血,而前三卷也配得上他的心血。

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姚雪垠给《李自成》这部小说注入太多的“政治含义”。这样,李自成这个人物就被他塑造成为一个“高大上”般的人物,光环过于耀眼。

但是,到了第四卷开始,李自成的形象开始中性化,并且可能是由于对后两卷究竟如何收场,姚雪垠先生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从后两卷的脉络和情节发展的逻辑来看,姚雪垠对后两卷已经没有了前三卷的激情。

总的来讲,对于姚雪垠老先生的倾心创作,还是要十分敬佩的,毕竟对跨越十几年,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起义进行了旗帜鲜明的讴歌(尽管明显的拔高了)。同时对李自成,刘宗敏,郝摇旗,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起义领袖和将领的塑造也是有血有肉。在人物塑造方面,姚雪垠显然是受到了当时那个特殊环境的影响,人物描写的过于理想化。

因为时代气息过于浓重,这部长篇巨著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被淹没。


步武堂


《李自成》这部小说,暂且不管其意识形态,只看其文学性,艺术性,以及对明末中国风土人情,服饰器物,规章典故,语言习俗,战争场面,宫廷辛秘,民族关系的描写,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整个近代历史小说创作中无出其右。

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书场播放,中国青年出版社,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前三卷10余册小说以及连环画,其第一卷第二册还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当然还有其他版本,以及戏剧,电视剧,电影等等其他改编的艺术形式,新世纪以后姚雪垠的学生及儿子又根据老人口述补全出版了后两册卷,一共5卷近20册,字数篇幅可谓空前。

当然这部小说作为一部历史传记小说,有其主客观的不足之处。

首先,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对李自成起义极力美化,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共产主义”战士,且其蛰伏商洛山之前及起义前的描写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这个人们都了解也应该理解,在那个政治高压情况下,也是勉为其难,其实,作者作为一个旧时代出身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对流寇有什么好印象,也不可能对封建朱明王朝有刻骨仇恨,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三卷开始,姚先生已经开始或多或少的对李自成加以批判,比如围攻开封时候,一度要将俘获的明朝民工几百人每人斩去一条手臂,不可谓不歹毒,为了政治利益牺牲养女婚姻幸福,卸磨杀驴除掉“曹操”“老回回”等农民军首领;同时对明朝方面的君臣有限度的报以同情,后两卷描写较多的满清方面,更是体现了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满清极为仇视,惋惜明王朝的覆没,这是因为写作这些的时候,政治高压已经不存在啦!他可以相对大胆的表达。

然而可惜,姚企图产生一部空前绝后的大手笔大部头历史小说,以至于前几卷过于冗长,随着年纪增大,身体精力毕竟不成,以至于后两卷草草收场,而且是口述由学生儿子代笔,文笔及艺术性大打折扣。


可靠25539777


一部脱离时代背景,假大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应景的严重"政治"化小说!在十五世纪中,小说政治化程度超越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年代的政治水平!这本书基本上是一部经不起推敲,个性化的废书!毫无历史价值!《李自成》与《金光大道》一一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安勤107043531


家中书柜里,至今还静静躺着1979年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第一版全套《李自成》,每本1.8~2.9元不等,排版朴实,插图精美,全书只有一个错字。


时光荏苒,如今翻阅着这部还崭新如初的巨著,恍如隔世,宛如几十年前读这部小说时的心情,还历历在目……

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难免烙有时代的印痕,而不同时期的读者,不可避免地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无不如此,无力改变。。。

初读《李自成》这部小说,就时常为义军的胜利而鼓舞欢欣,也常因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宏大农民起义以悲剧收场的结果而不忍卒读,充满遗憾,以致后几卷只是粗略而过。

如今以另一视角细细品味这部作品时,不禁叹服于作者学识的深度、广度及严谨,也钦佩作者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

不得不承认:作为老一代文化人,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姚雪垠,以平实的语言、画龙点睛的转折,即使是颇为沉沓的背景呈述,也给人以平顺的阅读体验,如实展示了一幅复杂而又宏伟的历史画面。作者虽参考了大量的各种资料,但作品中那些文人之间的对话,信手拈来,其学养深度,可窥一豹,是现今任何一个历史小说家无可比似的。


书中还汲涉了一些文物、古迹、典故、武术、饮食、卜卦以及民间杂艺的介绍,如实的还原了当时社会状态,让人受益非浅。如对大相国寺的描写以及对《推背图》的论证,很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您仔细读一下姚老自己写的前言,也不会人云亦云,否定这部作品的杰出意义了。从中我们可体会和理解到:在那个任何作品都要程式化、脸谱化、革命化的时代,作者顶着轻则声败名裂,重则蹲监下狱的巨大压力,在得到最高领导人的鼓励下,才完成了这部巨著,它艰辛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励志过程,我们应当从中受益。

小说只是在情节、人物、性格方面作了点人为夸张与增减,而对于书中的历史观、价值观、阶级观姚雪垠是一分为二地看待的,一再强调历史要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观作为根基,驳斥了“四人帮”对历史的篡改、别有用心的唯心论。

对李自成的革命局限性、崇祯皇帝无能为力的根源,卢象升的无奈,以及李信、牛金星对革命起到的作用等等,都有很理性、客观的认识。

无疑《李自成》这部作品的问世,开辟了当代历史小说体式的先河,为以后同类作品创作是有指导性的。其深厚的底蕴,更应是当今作家所应追崇的。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李自成》部作品,只是姚雪垠老先生作的尝试性探索,而他心目中计划的另一部更宏大作品《太平天国》,却没成书,徒让后人遐思……

[临池管窥]关阅为谢!


临池管窥


《李自成》姚雪垠写了大约前后二三十年,先生为这套书倾注毕生精力。但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国家政治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在书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一至三部,尤其是第一部,对李自成拔高的痕跡明显。李自成经常长篇说教,对部下进行起义理论灌输,大家可以看,在郧阳山中那一段,当时起义处于低潮期,李自成为鼓励大家有一次演讲,其辞稍改一下就能用于民国革命宣传。四、五部,尤其是第五部,写作归于重实,能够较好表现李自成组织大兵团作战的战术能力,对局势判断比较准确的战略能力。同时也能直写李自成得志骄纵、患得患失、残忍刻薄的阴暗心里。正是由于这个转变,才使《李自成》成为一部有头有尾的长篇巨制。从书中可以看出,姚先生为写此书,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我以为,如果有研究当时民俗及官制、宫庭礼仪的人,可以仔细阅读该书,定能取得理想收获。


二曲人


姚雪垠的《李自成》确实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因为当时把"农民起义"被无限拔高了。不管是烧杀抢掠的流寇黄巢,还是杀人如麻的魔王张献忠,都被美化为"英雄",他们都被美化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相比张、黄要好得多的李自成,谁敢不描给成十全十美的英雄。

《李自成》的作者过于紧跟形势,深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道理,而且有"三突出"的嫌疑。作者笔下的李自成,更像一个受毛泽东思想哺育的优秀的

游击队队长。

日后如果有《李学》,人们也更应该从中找出启示和教训,而不是弘扬文学宝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