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完酒菜,扔下一块银子就走,店家为何从来不数

想必看过古装片的都知道,凡是拍摄侠客或者主角在酒楼吃完喝完,或者是买一些什么东西,总是很潇洒的扔下一块碎银子,转身就走,那真是好不潇洒。属实是让人狠狠的羡慕了一把,但是话说回来,一块银子的价值真的那么大吗?

说到银子的价值,就不得不先说一样东西了,那便是“戥子”。戥子是一种小型的量具,可以精确到五十分之一两。由木质或骨质或金属制秤杆、金属秤砣、秤盘和提手构成。秤杆上有刻度。专门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掂量一下,或者咬一下。既然要用专门的秤去秤,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古人吃完酒菜,扔下一块银子就走,店家为何从来不数

古代的常用的货币一般是铜钱,白银和黄金三者。当然,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不同朝代兑换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一元等于一百元这样明确。以明朝为例。《明史》记载“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例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所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也就是说一两白银大概等于一千铜钱。在古代,普通人吃一顿饭最多也就一百个铜钱。所以凡是用碎银子结账的人,店小二一般都不会去算的,因为只会多不会少,所以店家开心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再去细算呢。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银子价值这么高,那古时平民百姓岂不是也很富有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百姓用银子交易,其实都是不太真实的。在古时,普通百姓家中一般是很少有完整的一锭银子的。最多也只有一些散碎的银子。而即便是散碎的银子,价值也是很高的,除非婚丧娶嫁这种大事,一般是用不到银子的。平时吃喝开销用铜板就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