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紅不起來,薊州旱店子旅遊遇瓶頸,農家院陸續關門爲哪樣

從薊縣縣城出來,沿津圍公路北行,西轉,穿過S形的山路,拐過一個山嘴,就是旱店子村。村東的“山源興農家院”,是村裡目前經營最好的農家院。在農家院住宿一晚、吃三餐,每人只要80元,不過,今天這裡只接到一位客人。“2017年中秋節那幾天更慘,一個住宿的客人都沒有。”老闆娘張立新記得,2006年剛經營農家院那會兒,一天最多能接100多個客人,可這兩年客人越來越少了,客人們埋怨景點太少。“紀念碑、烈士墓、警世門、警世鐘,加上幾個涼亭,所有可看的景點加起來,轉一圈下來用不了一個小時,留不住人。”

紅色旅遊紅不起來,薊州旱店子旅遊遇瓶頸,農家院陸續關門為哪樣

張立新說,抗日戰爭時期,旱店子村曾是八路軍盤東抗日根據地,當年的“花峪”慘案就發生在這兒。2005年以來,旱店子村先後修建了幾個紅色旅遊景點,成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其紅色旅遊景區。

步行來到村東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拜祭先烈後,向東望去,雲海峰湧,草木森森。登上村西山頭,橡林蔽日、松濤飄香,涼亭的一角,在林間掩映,宛如人間仙境。“西邊五六公里是盤山,北邊20公里左右是金海湖,東南邊那是翠屏湖,晴天時向遠處看,這些景點都能看到。”張立新指著遠處向記者介紹。

紅色旅遊紅不起來,薊州旱店子旅遊遇瓶頸,農家院陸續關門為哪樣

雖然景色迷人,又有“紅色旅遊”支撐,但這兩年旱店子村的旅遊業一天不如一天。

張立新告訴記者,2006年前後,鎮上、村裡負責給農家院推薦客人,那時大夥都不愁生意。“後來上面不給我們分客人了,生意就漸漸少了。”

許多客人嫌張立新的農家院環境簡陋。“好幾個客人問房間裡為啥沒獨立衛生間,沒那麼多錢裝啊。”張立新說,她家算幹得最好的,一年最多賺3萬多元,蓋農家院那會兒花了12萬,現在還差2萬塊錢沒還清。

“角瓜炒肉、炒雞蛋……”記者發現,張立新做的午餐及其晚餐菜品都差不多。“我就會做十幾個菜,許多回頭客及其我埋怨,老是這些,都吃膩了。”為了讓客人吃得更好,最近,她買了些烹飪的書準備學做飯。

村民劉文英家的農家院,已經有兩年多不開張了。“2009年,我們家半年多沒接上100個客人,還不夠我及其兒子、兒媳的花費,那年下半年我這農家院就不幹了,讓兒子、兒媳出去打工賺錢。”

劉廣合說,村裡也認識到景點單一,沒法吸引更多遊客的問題,正與鎮裡協商打造更多紅色景區:“八路軍小劇團”將成立,建立“花峪”慘案紀念館的事兒正在調研,八路軍“邊區食堂”或將改頭換面接待遊客……

張立新感覺,將來村裡的旅遊景點多了,她的農家院也會火爆。劉文英則告訴記者,雖然現在不幹了,可她一直在觀望,哪天遊客多了,也許她還會重操舊業。

八戶農家院已經黃了仨。村黨支部書記劉廣合介紹說,旱店子村最多時曾有八戶經營農家院,如今只剩五戶還在勉強維持。

筆者認為:農家院旅遊同質化、創新能力差,一味模仿是鄉村旅遊最大的障礙。想做好鄉村旅遊引進人才,持續創新是鄉村旅遊發展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