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稿件」21年前的記錄:鳳凰衛視香港回歸報導(二)

【舊稿件】21年前的記錄:鳳凰衛視香港迴歸報道(二)

【程鶴麟按語】本週,本公眾號刊發記錄者哈里2017年下半年寫作的原始稿件,以紀念21年前,鳳凰衛視歷史性的、不同凡響的初試啼聲。

看著這篇舊稿件,程老漢深感,當時就記錄,非常重要。這篇舊稿件所記載的許多事,我已忘卻。若非當時就記錄下來,有些事就灰飛煙滅了。

第二回 運籌會館

卻說沈紀先生執掌了鳳凰衛視香港迴歸報道企劃案的帥印之後,立馬行動,於4月28日,即工作營之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在鳳凰會館5樓東屋他的辦公室裡升帳,召集了第一次企劃會議。

查沈紀其人,男,時年60餘歲,常自稱老漢,但並不倚老賣老,走起路來虎虎生風,說起話來鏗鏘亂響,辦起事來麻利中帶著點兒急躁。他是一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曾任中國最大電視臺的副臺長。沈先生於今年(1997年)春天加盟鳳凰衛視,被委以鳳凰衛有限公司節目總監重任。但是沈先生初到鳳凰衛視時,幾乎屬於半雪藏狀態。在鳳凰衛世人人都忙的四腳朝天的情況下,他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卻只起一種諮詢作用,委實讓人看不懂。而到了香港迴歸報道工作小組成立,宣佈沈先生領銜擔綱,人們這才明白了鳳凰衛視管理層之精明巧妙、之穩健紮實、之長袖善舞——經驗豐富的沈先生成為鳳凰衛視唯一一位專心於香港迴歸此一重大報道的領導人。

如今看來,當潘紅星在北京如坐針氈,憂形於色,管理層卻都穩如泰山,不動聲色,原因正是他們早已決定了啟動此一重大工程的兩項要物:主導人物和財物預算。有了這兩樣,自然能夠面對即將來臨的世紀媒體大戰,勝似閒庭信步。

實際上,自1996年3月31日鳳凰衛視中文臺啟播的那一天起,管理層就已經瞄準了九七香港迴歸。啟播才兩個月時,即派出強大的攝影隊,於1996年6月初,到深圳獨家採訪瞭解放軍駐港部隊,製作成長篇報道播出。

「舊稿件」21年前的記錄:鳳凰衛視香港迴歸報道(二)

「舊稿件」21年前的記錄:鳳凰衛視香港迴歸報道(二)

(以上兩圖:1996年6月初,鳳凰衛視派出主持人竇文濤、許戈輝等人組成的攝影隊到獨家採訪解放軍駐港部隊。)

劉長樂總裁和崔強、王紀言兩位副總裁利用參加上海電視節的機會拜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黃書記,並安排了主持人吳小莉,就九七香港迴歸之後,滬港兩地良性互動關係等問題採訪了黃書記。1996年底,籌辦《時事直通車》專欄,而推出該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提前進入香港迴歸報道,所以該專欄曾一度擬名為“九七特寫直通車”。而該專欄自啟播以來(至1997年),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板塊就是“聚焦九七”,專門報道香港迴歸的消息。

第一次企劃會顯得比較鄭重其事。公司副總裁、鳳凰衛視中文臺臺長、中文臺第一大忙人王院長也抽空到會。這位著名的電視學者講話總帶著濃厚的理論色彩,而此次在強調香港迴歸的重要意義時,簡直還帶著點兒詩意:“這是本世紀最後一件重大歷史事件。7月1日凌晨,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將發生一場媒體間的世界大戰,全球6000名記者,將在那裡做著本世紀最後一次重大的較量”。4月底的時候報名參加香港迴歸報道的記者是6000人,而到了6月底,真正到港記者過了8000人,的確有“世界大戰”的味道。王院長要求企劃的眼光應不限於香港,要發揮鳳凰衛視溝通兩岸三地的優勢,注意到當時鳳凰衛視覆蓋亞洲及太平洋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事實,立足本港,放眼世界。後來,在鳳凰衛視中文臺60小時香港迴歸報道中,就有了國際知名人士訪談﹑有中國內地和臺灣方面的相關報道。

老資格的新聞工作者沈紀先生,則很專業的提出了“大事不漏﹑揚長避短﹑拾遺補缺;用公共信號,做自己文章,著鳳凰色彩”這樣一個企劃原則。這個原則後來成為鳳凰衛視中文臺在香港迴歸報道中,貫穿始終的方針。

而應邀前來支持鳳凰衛視的、時任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學院副院長鍾大年教授,則冷靜地分析了鳳凰衛視面臨的局面。他指出,九七香港迴歸,是傳媒難得的機會,但對於鳳凰衛視這個到7月1日才誕生15 個月的衛星電視來說,卻又是一個極嚴峻的考驗。幹好了,觀眾最多認為你盡到了責任;幹得不好,觀眾不會因為你是個年輕的電視臺而原諒你。

機遇與挑戰並存,光榮與責任同在。企劃會開著開著就開了鍋,人人熱血沸騰,個個躊躇滿志。

且慢,先別頭腦發熱。4 月28日的時候,企劃人員手頭的情報並不完備。那時中英雙方在有關的日程安排上尚未到成完全一致。後來的事實是關於解放軍駐港部隊何時開進香港這一關鍵問題,中英雙方是在6月27日才達成協議。

那麼如何企劃?

當時沈紀先生一咬牙一跺腳(他其實並未跺腳﹐可能亦不曾咬牙。但他老人家確實做出了一種“一不做,二不休”,勇往直前、毅然決然的樣子),說: “不管怎麼說,企劃案必須迅速做出來。我們就只當他已經安排妥了,先按手頭現有的資料做。只有大方案定下來了,到時才談得上依據變化做調整。今天拿出第一稿,明天上午討論。”

哇賽,這老頭好狠﹗要知道,企劃部總共才有兩三個人,一條半條槍:程鶴麟、宋彥利、吳碧玉、劉嘯。不過沈大帥軍令如山倒,企劃部得令忙加班,連夜閉門造車,總算趕在次日凌晨完成了第一稿。來不及打印,就把手稿複印,上午發到大家手中。(這個原始記錄顯示,1997年的時候,中國人還在筆頭寫作階段,還未進入鍵盤寫作。那時候,編輯記者用筆寫稿,然後交專職的打字員錄入電腦。鳳凰衛視前評論員曹景行先生今年1月發表的文章也講到:“對媒體記者、編輯來說,開始還可以繼續用筆手寫稿子改稿子,另有專門的電腦打字員幫你打稿。沒過幾年,編輯部裡所有人都自己學會電腦寫作,否則就難以繼續任職。”)

4月29日,討論這份“手抄本”。討論完,沈大帥下令﹕按今天討論的改,明天再討論。

4月30日,討論第二稿,還是手抄本。沈大帥又下令﹕再改,節後再討論。

5月1日至3日,勞動節加上週末雙休日,全國人民放假3天,鳳凰北京企劃人員忙著“再改”。

5月5日,討論第三稿,這回是計算機打印稿。

就是這天決定,給鳳凰衛視中文臺6月30日12時至7月2日24時一共60小時的香港迴歸報道節目,安一個總片名——

九七香港迴歸世紀報道

……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