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馬鋪村的由來

從前,出懷慶府城往東,沿沁河一帶有條官道,經過武德鎮直抵省城。沿路5公里處,有一個村莊原名叫“風凰村”,官道從村中穿過。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過去交通工具不便,一般行人多是徒步,運輸多是人力肩挑背扛。大戶人家用木輪牛車,官員上路多是騎馬或坐轎。官方傳遞文書、信件多是由公差騎馬送往。當時馬是重要的傳遞工具,每個官府都要養幾匹或幾十匹體力強、跑的快的好馬,專供公差上傳下遞之用。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離近的地方馬一氣可以跑到,遠的地方一氣跑不到,馬要休息、吃草料,就會耽誤時間,影響傳遞速度。為解決這種矛盾,各個官府都在沿途設若干驛站,養著一定數量的快馬,待公差傳遞時接力。驛站就是公差換馬的地方,鳳凰村中有個驛站,東西來往的人員都要路過這裡食宿。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過去做生意,做買賣靠的是肩挑背扛。因此,這個村也成了食宿、喝茶的地方。久而久之,來往行人越聚越多。飯館官、起火店、茶社、油坊、香火坊和炸油條、烙燒餅的,商賈雲集,逐步形成了小集鎮。管理驛站的是一個姓馬的中年人,在驛站的旁邊又開個飯鋪。人們通稱他馬掌櫃、馬老闆或喊“老馬”。他為人忠厚,待客熱情。每逢食宿客人一到,就忙得象個小磨一樣團團轉。打招呼,讓座位,倒水遞煙,照顧得無微不至。客人感到象到了自己家一樣,稱兄道弟。夜裡住宿更是待如貴賓。鋪床疊被,洗腳水送到床前。結帳時,隨隨便便。有了多給點,沒有就算。遇到客人頭痛腦熱的,“老馬”就把看病先生請到店鋪診治。

過去的年代,兵荒馬亂,旱澇成災,少不了逃荒要飯的難民。一年冬天,北風呼叫,鵝毛大雪下個不停。傍黑時分,安徽逃荒的父子倆來到店門口,衣裳襤褸,面黃肌瘦,拿著討飯碗。由於飢寒交迫,剛到門口,十來歲的孩子“撲嗵”一聲栽倒在地上。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老馬”忙走過來,把孩子抱進店鋪。熱湯熱饃,盛情寬待。孩子昏迷著囈語胡言。“老馬”關心地一摸孩子額頭,滾燙髮燒。馬上吩咐店夥計請來醫生,親自煎藥,給他端到床前。孩子的父親感恩不盡,熱淚滾滾,跪在老馬跟前:“你是救命恩人啊!是活菩薩。”就這樣,父子倆吃住幾天,孩子病痊癒,才戀戀不捨離開店鋪。隨後,孩子經常來瞧看老馬,老馬收他為義子。

懷慶府城往東,馬鋪村

後來,成了店鋪的一名小夥計。

“老馬”的助人為樂,樂善好施,自然贏得客人好評。老馬開的飯鋪也遠近馳名,遠處的客人只知道離城十里的地方有個馬鋪,而不知有鳳凰村。隨著時間的推移,交通工具的改善,鳳風凰村這個驛站慢慢簫條了。而老馬的飯鋪生意一天比天好,客人絡驛不絕。於是,往來商客,前趕後湊都要聚集在“老馬”的店鋪食宿。路上行人,邊走邊說:“走啊!咱們到老馬’的飯鋪住呀!”天長日久,人們便把原來的“鳳凰村”叫成“馬鋪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