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说起老上海,在我们所有的印象中,第一个画面便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歌舞场。入夜,远东第一大都会的街市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颇有一种民国风情味。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华丽绚烂的歌舞厅成了中外显贵巨商夜生活的首选之地,夜幕中的霓虹一个劲地渲染这里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但是真实的上海,其实并不是一直光鲜亮丽,它的流年岁月,就隐藏在这些渐渐褪色的老照片中。

这些可能比你年纪还大的老上海照片,均出自上海本土一位摄影师之手。旅居美国之前,其在上海生活了44年,这座城市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故乡。

照片主角都是些寻常市民老百姓,背景大多是充满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即便色彩,也是简单的黑与白。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换房(摄于1984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原南市区孔家弄,孩子们围观老人爆米花(摄于1990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原南市区居民采购彩电(摄于1991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原卢湾区弄堂磨刀匠(摄于1994年)

对于拍摄的对象,这位摄影师始终保持着一种长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上海弄堂。他走街串巷,捕捉人们在弄堂里的千姿百态。在他的眼里,这里的生活特别有“味”。

每一张老照片,都有一个隐藏在城市角落的故事。

看《72家房客》回忆老弄堂市井生活

1990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清晨,这位摄影师在北京路、贵州路口的弄堂里,拍摄了一幅名为《72家房客》的照片。狭窄过道中间至少摆着五台洗衣机,洗衣机旁,妇女们在忙着洗衣服,小女孩趴在凳子上做作业,两小孩在澡盆里戏水,门口妇女抱着小孩跟人聊天,还有抽烟打盹的老爷叔、淘米洗菜的老太太……放眼望去,小小弄堂,挤满了妇女、老人和小孩。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作品《72家房客》(摄于1990年)

照片里,每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混搭在一起却意外地协调。无声又静止的照片,却像一帧帧有说有笑的电影,播放着上海小天地里的市井生活和家长里短。

27年后,他故地重游。弄堂还在,家家都已装修一新,再也没小孩会在弄堂里露天洗澡,门口抱着小孩的妇女,现已是80岁老太太了。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27年后,弄堂里的一位居民已经80岁了(摄于2017年)

“老街上的新人”住进高档小区

上海还是那个上海,但又不再是属于那个狭窄弄堂的上海。上海的变化,体现在建筑的变化,更有人的变化。

《老街上的新人》,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1995年冬,他应邀给一对朋友拍摄婚礼。自忠路上的这个弄堂,就是新娘居住的地方。画面中,穿着西式婚纱的新娘手挽身穿西装的新郎,满脸幸福,面带春风。佝偻着身子的阿婆扶着弄堂里的桌子,站在一旁欣喜地注视着这对新人。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作品《老街上的新人》(摄于1995年)

由于这位“抢镜”的阿婆以及凌乱狭窄的弄堂背景,他认为这张照片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婚纱照”,但他觉得那个戏剧性的瞬间,有种“弄堂里飞出金凤凰”的味道。“大概是我对弄堂特别有心吧,连这种机会都不肯放过”。

之后的2009年和2017年,这位摄影师两次再见这对夫妇,他们和女儿居住在上海一处高档小区内。而小区所在的地方,在他们结婚之前还是一片破旧不堪的棚户区。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徐家汇路的老房子(摄于1987年)

摄影师用这些跨越30年的照片,讲述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变化。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弄堂里走出来的一对新人,早已是幸福的三口之家(摄于2009年、2017年)


从偷瞄到不屑一顾,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

上海的改变,不仅仅反映在城市的外貌,还有人们的思想。这种无形的改变也可以被镜头记录。

“这是我拍的1988年上海第一届裸体油画艺术展。展出当天,观众蜂拥而至,都非常震惊。”在展厅的一角,一位年轻人,正认真地盯着一幅油画观看,他的目光伸向了油画的背面。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年轻人目光伸向了裸体油画的背面(摄于1988年)

80年代的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虽然历经繁华,公开的裸体艺术展还是吸引了大量男性。“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摄影师回忆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上海第一届裸体油画艺术展吸引了大量男性参观(摄于1988年)

他指着另外一幅作品,也展示了当时民众公开接触此类场景的反应。1987年,上海服装展上,一位中年男人回过头斜着眼睛偷瞄尚未穿好展示服装的裸体塑料模特。“他的眼神也很有意思。”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一位中年男人斜着眼睛偷瞄裸体塑料模特(摄于1987年)

到了2007年,在一群穿着秋衣的模特前,一位老人若无其事,不屑一顾。摄影师说:“20年前后这个对比,反应了过去中国人对性文化的好奇和今天思想的开放。”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一位老人路过模特不屑一顾(摄于2007年)

黑白照片里,带着浓浓的写实感,这是这位摄影师摄影一大风格。

“如果没有记录的意识,摄影就走偏了。”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拍上海三十多年,始终取材于市井生活,试图记录上海这三十多年的点点滴滴。他甚至没有想过要“换一种拍法”,不讳言自己这些年来的拍摄“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对这座城市的忠实记录而已。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老上海(摄于1988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新上海(摄于2018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很多老弄堂,逐渐退让给一栋栋耸立的摩登高楼。不少当年稀松平常的生活场景,已经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历史画面。在龚建华看来,自己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后上海弄堂与城市化发展之间互相碰撞而发生的记忆,是一种幸运。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宴会厅效果图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浙江清园旅游发展集团


分享篇|弄堂里的黑白照片,见证老上海的岁月流年

▲温泉理想小镇规划示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