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神經介入週刊

第2期


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神外前沿訊,中國神經介入事業起步較晚,創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馬廉亭教授、吳中學教授、凌鋒教授、李鐵林教授等中國神經介入事業開拓者的艱苦創業、努力拼搏之下,國內神經介入事業已經蓬勃發展,蔚為大觀。據相關統計,目前全國開展神經介入診斷和治療的單位700多家,從事神經介入的醫師已近3500人。

近日,國內三大神經介入年會之一的第十五屆腦血管病天壇之聲會議在京舉行(詳見[會議紀要] 神經介入技術日新月異 第十五屆腦血管病天壇之聲會議舉行 | 神經介入週刊第1期),在本次會議上,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吳中學教授接受了神外前沿的專訪。

吳中學教授是中國神經外科泰斗王忠誠院士的第一個博士生。在王忠誠院士親自支持下,吳中學於1996年建立國內第一家神經血管介入科,完成介入治療腦血管病20000餘例,其例數和療效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併發明瞭8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其中顱內動脈瘤和頸動脈海綿竇瘻的治療方面居世界先進水平。

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早期的創業艱苦而辛勞,當時國內神經介入材料一片空白,為了製作彈簧絲,吳中學教授跑到北京燈泡廠找到鎢絲,親手研究與製作。第一批200例手術的所有材料,幾乎都是吳中學教授“手動生產”而製作完成的。

從1985年開始,吳中學教授至今從事神經介入的臨床與研究工作已33年。由於早期的防輻射條件差,為了挽救患者生命,吳中學長期暴露在X射線照射下,嚴重的傷害了身體健康。

對於未來,吳中學教授認為神經介入技術的發展不可限量,在顱內腫瘤治療等新領域,神經介入都會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訪談內容如下:

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神外前沿:據瞭解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最早是美國一位放射科醫生做的?您能否談談中國神經介入的歷史?國內最早是神外做還是放射科做?

吳中學:上世紀50、60年代,沒有CT和磁共振,腦部疾病的診斷主要靠腦血管造影的間接診斷,包括腦室造影、腦池造影。神經外科當時有幾句話:“診斷難死人,手術累死人,效果氣死人”、“寧鑽十個孔,不漏一個血腫”。

我最早從事神經外科是1975年在長春的白求恩醫科大學醫院,當時做腦血管造影,要穿刺頸動脈、椎動脈,打造影劑,通過觀察血管位置變化來診斷腫瘤。我的老師王忠誠院士在50、60年代,就經常做這樣的檢查。

神經介入大發展時期是俄羅斯專家Serbinenko教授,1970年左右,他切開頸動脈用自己做的球囊栓塞了第一個顱內動脈瘤。後來法國專家到俄羅斯參觀後也開展了球囊治療。神經介入最早做都是出血的治療,經典的手術是海綿竇瘻、大的動靜脈瘻。

神經介入的發展其實是在周邊介入和心臟介入之後,腦血管出血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是在血管外面堵,一是在血管裡面堵。我們國家是在1984年、85年左右開展的。最早是馬廉亭教授於1979年做的,用肌肉塊在血管內堵,當時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神外前沿:您何時開始從事神經介入工作?

吳中學:我是1985年到的北京,定的博士課題就是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當時改革開放初期,連最基本的神經介入材料都不具備,世界範圍內的微導管和微導絲也都還沒有。

神經介入最早的微導管是用的周邊介入的,我們出國學習拿回來的都是所謂的2號導管。當時很珍貴,就消毒後重新使用,一個導管一般能治療50-100個病人。

當時,國內放射科做神經介入,其實也比我們也早不了多少。我當時在天壇醫院,沒有導管可以用,就自己做製作,包括導管和球囊。球囊就到青島乳膠廠找,因為他們做乳膠手套做的好。

國內最早做神經介入的是我們三個人,馬廉亭教授、我、凌鋒教授,號稱三駕馬車。

神外前沿:為什麼對神經介入感興趣?

吳中學:因為有些腦血管疾病外科治不了,比如在顱底的海綿竇瘻。除了海綿竇漏,當時神經介入主要做的還有動靜脈畸形。像動脈瘤的栓塞都是我們做了七八年之後才出現的。國外最早介入治療動脈瘤,是美國在1991年開展的,用了第一個彈簧圈。當時我正好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學習,就申請去參觀。其實當時我都做神經介入工作都已經6年了,很多手術也都是開創式的,比如用球囊栓動脈瘤的成果就登載在當時人民日報上,為此還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神外前沿:很多介入材料要自己親自動手製作?

吳中學:當時動脈瘤的栓塞要使用彈簧絲,我就到北京燈泡廠找鎢絲。從1992年開始做顱內動脈瘤的栓塞,前200個手術,我都是用自己做的材料做的。

我記得很清楚,第一個栓塞手術的患者就是一位醫生,我拿燈泡絲做的前交通動脈瘤栓塞,當時國外材料也還未進臨床。這個病人其實找過史玉泉教授、段國升教授和我的老師王忠誠院士,當時都不建議手術,因為術後很可能下肢癱瘓。我把這個病人成功栓塞之後,片子拿給王忠誠院士看,王忠誠院士都驚訝。

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神外前沿:神經介入工作個身體帶來了傷害?

吳中學:我是王忠誠院士的第一個博士,1988年博士畢業後繼續在天壇醫院工作。當時的防輻射條件非常差,在讀博士期間,身體就受到射線傷害,白細胞等指標就下來了。另外當時很多地方不會做介入手術,更沒有防輻射觀念,我要經常到外面去做手術,先把患者的命救了再說。

神外前沿:您當年在材料上的很多研發,為什麼沒有國產化?

吳中學:當時沒有商業意識,也不想從中發財致富。當時填補八項國內空白的技術,連專利也懶得申請,只要患者能夠受益就好。

神外前沿:您最早做介入是從1991年開始,還是從1985年開始算?

吳中學:1985年開始做的,在1991年時都做了400例了。現在國內的神經介入事業發展很快,大背景是中國神外的快速發展,目前中國神外醫生有近2萬,剛開始全國就100多人。現在有些縣醫院都有神經外科了。

神外前沿:現在神經介入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

吳中學:我們的神經介入技術還遠遠沒有走到頭,還有很多神經系統疾病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還要在問個為什麼。另外心臟和周邊的介入技術,神外也可以借鑑。

神經介入的前景不可限量,現在主要治療血管,但是有些惡性腫瘤也可以動脈用藥治療,比如視網膜母細胞瘤,小兒患者居多,通常眼球摘除,但只要微導管給藥,患者就能保住眼球。


受訪者簡介

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吳中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副主席,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副主席,中國腦血管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Chin Med Sci J等多種核心期刊編委。曾參加或主持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醫學科技攻關課題的研究,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的著名期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 7次獲得國家、市級科技成果獎。曾獲“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神經介入週刊往期報道

[會議紀要] 神經介入技術日新月異 第十五屆腦血管病天壇之聲會議舉行 | 神經介入週刊第1期


神經介入週刊

專訪天壇醫院吳中學:中國神經介入開拓者這三十年 未來路在何方

《神經介入週刊》由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與神外前沿新媒體共同採寫製作,旨在傳播最新神經介入學術信息,審稿人楊新健教授,轉載需註明出處並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獲得學習交流與患者就醫渠道,請點擊本文做下角的瞭解更多,進行註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