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跑者的故事:他們在陽光下幸福奔跑

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馬拉松賽事,每年的北馬都是國內跑者心中最期待的盛宴,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可以更加肆意的揮灑汗水、更純粹的傳遞跑馬的精神。

2018華夏幸福北京馬拉松,吸引了超過10萬報名參賽者,最終3萬個參賽名額,顯得彌足珍貴。除去專業的運動員,有幸參賽的業餘跑者,也可以在9月16日的北京享受奔跑的樂趣。

賽道上的幸福跑者:北馬對我意義非凡

趙威,是本屆北馬3萬名參賽選手中的一員,但他的身份卻有些特殊——華夏幸福執行總裁,既是贊助商,又是參賽者。"希望所有的參賽者能夠在安全第一的基礎上,跑出堅持、跑出精彩、跑出幸福。"這句話,是趙威賽前賽後始終強調的。

北馬跑者的故事:他們在陽光下幸福奔跑

趙威平常忙於工作,日程的安排幾乎按分鐘計算。即便如此,他還是把跑步的習慣堅持下來,"就算是出差,趙總也是要留出時間,在酒店附近跑幾公里。"熟悉趙威的華夏幸福員工如此說道。

參加北京馬拉松,是趙威每年最期待的事,尤其是從去年以來,北馬被冠上了華夏幸福之名,對於趙威來講就更是意義非凡了。"在這裡,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參賽者,同樣我也為身為華夏幸福人而自豪。此次參賽的還有很多我們的員工,他們很多成績都比我好,但是無關成績,大家感受到的快樂和幸福都是一樣的。"

跑完全程,趙威和大家一起相互祝賀,這種祝賀源於對馬拉松的堅持,源於對健康生活的不懈追求。正如趙威所言,"跑步已是人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幸福跑團"的幸福心聲:馬拉松如人生

華夏幸福內部的跑步文化,在業界早已小有名氣。早在2015年,華夏幸福就成立了內部的馬拉松協會,還規定員工每週至少跑步兩小時。

"實際上,在華夏幸福,關於跑步慢慢的已經不需要制度的約束了,跑步成為大家自覺自願的一種習慣,一天不跑就會難受。"趙威說。

北馬跑者的故事:他們在陽光下幸福奔跑

"跑遍華夏,尋找幸福"——這是"幸福跑團"的精神。在北京馬拉松的賽道上,身著紅色華夏幸福T恤的"幸福跑團"成員們,如一個個活躍的因子,引人注目。過去幾年中,北京馬拉松的"幸福跑團"規模越來越大,跑團成員幾乎都能完成42.195公里的全馬賽程。

今年55歲的張榮敏,早在2015年就就參加了北馬。在別人的眼中,55歲是快到退休的年齡,但張榮敏依然覺得自己"很年輕"。"我是一名跑步愛好者,華夏幸福有這樣的跑步文化,讓我覺得很幸福。我身體很好,精神狀態很好,工作起來不覺得比年輕人差。"

連續第二年參賽的"幸福跑團"成員狄鋆,是華夏幸福的一名中層管理人員。今年,他跑進了2小時30分大關,成績堪比專業運動員。"華夏幸福是有跑步基因的企業,所以才能為北馬提供這麼多優質周到的服務。"狄鋆表示。

華夏幸福的幸福征程:不止在北馬

"幸福跑團"成立已久,每年北京馬拉松,都會從中選出"北馬之星"。他們是華夏幸福馬拉松精神的代表,而他們的腳步,又不僅限於北馬。在秦皇島馬拉松,在武漢馬拉松,人們都能看到"幸福跑團"的身影。

北馬跑者的故事:他們在陽光下幸福奔跑

多年來,"北馬之星"杜玉傑的跑步累計里程,已經超過了6000公里。"10個全馬,20個半馬,跑了25個城市。"杜玉傑說,"我們的工作,是改變城市。跑步讓我有更多機會,用腳步丈量每一個城市,感受城市的魅力,在跑步中探索,我感到非常幸福。"

三年前,張珩入職華夏幸福。起初,她並不喜歡跑步,完成馬拉松更是遙不可及。集團內部的跑步文化,逐漸影響了她。從5公里、10公里到20公里,張珩終於可以完成全馬的賽程。"這三年,是我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身體越來越好,工作中也不再害怕困難。"

北馬跑者的故事:他們在陽光下幸福奔跑

北馬之星的故事,在華夏幸福內部還有很多。他們身上的共同點,就是陽光和快樂,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更多幸福。這或許就是華夏幸福培育跑步文化的初衷,華夏幸福的高管經常會強調,希望把陽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傳播到更多地方。

在北馬華夏幸福跑團的背後,華夏幸福還有這樣一個組織——"酷跑俱樂部",4年來,它組織了8300多場次酷跑訓練,110餘次馬拉松訓練營,將馬拉松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也把陽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傳遞給每一個人。

從2015年起,華夏幸福每年在固安、無錫、瀋陽等各地產業新城中舉辦"城市馬拉松節"系列活動,還在所有產業新城中建設運動公園、體育公園,鋪設塑膠跑道,將馬拉松上升為一種城市文化符號。

上升到企業運營層面,華夏幸福的發展,也如一名跑者,在產業的賽道上,堅持奔跑。"和馬拉松一樣,企業的發展也是艱難而幸福的。即便是你感到了困難,但只要用馬拉松的精神去堅持,就一定會收穫幸福。"趙威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