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在兩個孩子這幾年相處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還是 Eric 出生後,哥哥 Joshua 有一段時間出現挺嚴重的行為問題,白天很容易發脾氣,黏著我們不放手,也不讓我們碰弟弟,甚至晚上也會夜醒、大哭、做噩夢。

那會兒哥哥快兩歲,還很小並且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看得出他對弟弟的排斥,但是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這份排斥是什麼。

當時的一段時間裡,家裡大家的關係特別緊張,像很容易被點燃的導火線,一不小心就會爆炸。孩子也如同失控的弦,而我因為白天要照顧孩子,晚上又要熬夜陪睡,整個人的情緒也處在崩潰邊緣。

不過,好在雖然失控的過程煎熬,但持續的時間並不算太久,大概經歷了一個季度,哥哥弟弟的關係也開始緩和,到現在兩個人“相親相愛”的情景,也讓很多人羨慕。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經過過渡期後,相親相愛的兄弟倆

每次家裡人一起聊到那段“過渡期”,我們都很感慨。我也寫過二胎手足相處的經驗(戳鏈接:二胎難相處?像安吉和小魚兒兩兄弟那樣相愛不難啊)。

但今天的文章,更想給大家分享,當時針對Joshua 因弟弟的到來而出現行為問題時,我們的一些落地解決辦法,幫助了孩子緩解二胎焦慮,適應了作為“哥哥”的新角色。這些細節和總結,也希望能提供給你們更多看問題的視角。

角色遷移是孩子要面對的坎,相愛的大道理是教不來的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成為父母的時候是什麼心情嗎?我當時抱著Joshua 雙手都是抖的,小心翼翼又滿懷感動,我意識到我接下來好幾年所有的生活和關係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沒有孩子之前,婚姻中的我只需要關注我自己和老公的需求,而當多了一個孩子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婚姻關係已經建立了一個新的模式,這便是

新的家庭關係系統模型(如下圖)。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當一個或多個孩子進入到家庭系統中會改變由丈夫和妻子已經建立好的互動關係。一孩家庭相互影響的紐帶從兩個發展為6個,而再多一個孩子,這個家庭關係系統模型會迭代成這個模式。(如下圖)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二孩家庭從6個發展為12個,創造了更為複雜的社會環境,並且影響這個家的生態環境。

我常常在想,我們自己成為新手父母這個角色,尚且沒有辦法快速適應,更何況是一個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很多狀況都不懂,即便我們和孩子說,“你多了一個弟弟”,孩子內心也是驚慌失措的,比如我當時梳理出的Joshua 面對新生兒所出現的適應困難:

1.他沒有渠道學習“成為哥哥”該有的具體經驗;2.搭建新家庭模式的過渡期突發也混亂,他需要不停調整節奏去適應。

除了孩子的適應困難,我也和老公討論過,我們的溝通機制同樣存在一些細節問題。

比如跟孩子說“兩兄弟要相親相愛”,可這些話對於當時的 Joshua 來說是無效的,Joshua 哪懂什麼叫做“相親相愛”,說完這句更生氣了,直接崩潰地說,“你們走開!你們走開!”。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聽不懂也不理解的狀態,只能選擇用更加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回應,比如大哭大鬧、持續抱怨、夜驚害怕等。

但我們不能用單向思維,把這些行為解讀為“不懂事”、“不愛護人”。我當時分析了我們全家的溝通方式,發現存在了兩個癥結:

  • 忽視了孩子的理解水平遠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低。

孩子所有的不聽話背後是一種無力和求助,可恰恰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他非常需要我們能夠把話說到他們能懂。

  • 孩子情感和認知發展需要同步搭建。

搭建新關係過程中的所有混亂,都需要我們好好陪著孩子去感受和體會,而不是藉著“教導”的名義來忽視孩子的安全感。

在這個心路歷程中,我們也沉澱出了兩個方法,很有效地幫助孩子思考整個過渡期的狀況,也能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把合作簡單化,啟發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我們可以先試著不關注孩子某一次的爭執,而是去看待更完整的畫像,看待孩子們之間相處的每一個日常細節,並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去做。

我用的第一個策略是拆解指令,通過把“如何與弟弟打交道”的步驟變得簡單、可執行,讓 Joshua 感受到,

“原來和弟弟相處的每一個細節,可以是這樣子去做的”,“原來我只需要這麼做,就可以讓彼此的關係都舒服”,這點情感連接非常重要。

假設孩子不能理解,我也會在引導兩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做多幾步,來闡釋給孩子看,什麼是“相愛”和“互相幫助”。

這個方法,很適合在流程類的生活日程中使用,比如讓大寶幫小寶換尿布、衝輔食等場景,這些都是天然的實踐場所,也是很好的增進感情的橋樑。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重點是需要我們在孩子的每次合作中,找到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特點,讓他們逐漸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原來是相互合作比打鬧更有趣、互相著想也比爭執舒服很多。

Eric 剛出生後,如果 Joshua 參與到幫我一起照顧弟弟的過程,我會這樣跟他反饋:

· 第一步:肯定哥哥的行為:“哥哥你做的太棒了,謝謝你很貼心地幫弟弟蓋上小薄被。”

· 第二步:強化弟弟的反饋:“你看,弟弟在對你笑,我想弟弟心裡一定特別開心,謝謝哥哥的照顧。”

· 第三步:肯定弟弟的行為:“哥哥,你有沒有注意到,弟弟也有幫你的忙哦。”

· 第四步:強化彼此的合作:“他那麼乖地躺在床上,好方便你蓋小被子哦。”

要搭建好一個橋樑,一定是讓孩子能夠明確彼此的角色和互補的位置。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細節描述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是主動參與的,而年幼的弟弟也用自己的方式接納著自己。

只有我們一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才會慢慢明白,自己和弟弟妹妹之間是互相幫忙的角色,我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同時我也能夠向其他人學習到東西。

在合作中看到彼此價值的過程,孩子就能更好地培養起自己在家裡的歸屬感,無論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還是提高彼此的關係親密度,都是能有增益。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每次多說半句,避免無意識偏袒行為

在二孩家庭裡,我們很容易就會做出無意識的偏袒行為。

比如當我們要給小寶寶餵奶的時候,大的孩子可能會跑過來說,“媽媽,陪我玩!”

這個時候我們總會下意識地回覆一句,“等一下哦,媽媽要先喂弟弟。”

過了不久,當大的孩子又來找媽媽的時候,我們又會下意識地開口說,“噓,小聲點,弟弟快要睡著了”。

坦白說,我一開始也會這樣做。因為真的是無意識溝通方式,後來我和Joshua溝通的時候,他就和我說,“為什麼你們只關心弟弟呢?”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其實在孩子的眼中,這些我們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對話,卻是另一種解讀:“媽媽凡事都以嬰兒為重,所以媽媽都不理我。”

我也會想,如果當時我沒有意識到這些細節,長年累月積累下去的話,孩子就可能真的會認為,“也許我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因為大家都不關心我。”

但要避免發生這樣子無意識偏袒行為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多加補充半句話就可以。比如,當 Joshua 在弟弟要喝奶的時候跑過來找我玩,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可以在每次下意識回覆之前,進行巧妙的補充:

· 第一步:肯定孩子的心意。“哥哥你想媽媽陪你玩是嗎?太好了!“

· 第二步:邀請孩子參與進來。“你可以來幫媽媽的忙,我們一起照顧弟弟好不好?”

· 第三步:肯定孩子的努力。“你真是一個得力的小幫手!”

在每一個生活細節裡,讓大寶有機會可以參與到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給他們一些簡單可操作的指示。一方面可以減低孩子被落單或者忽視的感受;也可以讓孩子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培養起自尊心。而一個有足夠自尊心的孩子,會更加容易和自信地與手足相處。

“媽媽,我不喜歡弟弟”你的回答,決定2個孩子的一生

Eric現在還時不時跟哥哥撒嬌,Joshua也會照顧弟弟

有時候現場如果太混亂,出現疏忽也是人之常情。這個時候,事後一定得主動分出時間給孩子,討論之前發生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談談感受,這些都是保護大孩子自尊心很好的方式。


這兩個建議操作起來很難嗎?其實我覺得並不算。但是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最難的是這份日積月累、在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意識。

我們是孩子們彼此關係的橋樑,但孩子之間的親密度,真的不靠我們的“叨叨”就能實現,不是說一百遍的道理“你們要相親相愛”,孩子就能懂的並且願意去做。不走心的道理,孩子一樣可以選擇逃避、抗拒,最終不願意去接受。

搭建橋樑,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天習以為常的事件裡,一點點地做起來。從孩子能理解的角度,把相處的方式簡單化,同時建立孩子行為和認知的關聯,讓孩子看到生活中彼此的角色和位置,這些都可以真正地幫助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只有孩子真的能一步一步體驗到的相處的融洽,才能在接下來的相處過程中知道如何堅固彼此的關係。

所以在二孩相處中,我們需要的是教會孩子理解什麼是“手足相處”,什麼是“合作”,什麼是“家庭關係”,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願意關注養育中的細節,並進行有效調整。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轉發、評論或點贊~

如果想學習更多輕鬆育兒小知識,歡迎觀看抖音【優陪親子早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