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35篇原创文章。

作为太平洋战争后期的主要战场,菲律宾群岛战役仅被部分国人熟悉,前文曾经回顾过武藏之亡(详见 )和苏里高夜战(详见 ),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的一个插曲,发生在1944年9月24日的一次规模不大的空袭,却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沉船潜水圣地,那就是科隆岛。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 菲律宾群岛旅游热点地图,科隆岛距离马尼拉算比较近的

如果不是太平洋战争,菲律宾群岛将仅仅因为原始的海洋和群岛风光而存在于世人的心目中(详见 ,兴许还要加上良好的家政服务这一印象。然而由于几乎遍布菲律宾全境战争遗迹,使得这个群岛又多了一些军迷们感兴趣的理由。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2. 科隆岛标志性的镜湖

1944年中,美军陆续在马里亚纳海战和帕劳岛攻略中完败日军,兵锋直指南中国海和菲律宾群岛。为了试探日军在这一区域的实力,也同时为了软化日军海空力量,美军派出第38特混舰队在马克·米切尔海军中将率领下进入南中国海,对菲律宾、台湾岛和南海部分岛屿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3. 美军特混舰队,CV-16正是埃塞克斯级列克星敦号

9月21日,TF38对马尼拉湾的日本海军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击沉15艘日舰,迫使日军残余舰只向西撤退到已属于巴拉望省的科隆岛海域。23日,24艘日舰抵达科隆湾抛锚驻扎,然而美军丝毫没有放过这批日本舰只的意思。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4. CVL-27兰利号是独立级轻型航母的第6艘,纪念被击沉的CV-1兰利号

24日凌晨5时50分,TF38继续出动飞机远程奔袭轰炸科隆湾,包括96架F6F地狱猫战斗机和24架SB2C地狱俯冲者从埃塞克斯级列克星敦号(CV-16)和兰利号(CVL-27)上起飞。9时左右,飞行了340英里的攻击机群抵达科隆湾,只用了短短的15分钟,机群完成了投弹返航。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5. 1945年3月19日位于吴军港内的日本舰队被空袭,科隆湾空袭可类比

至少8艘日舰当场沉没,其中大部分为补给船和货轮,只有运油船冲川丸号(Okikawa Maru)被重创起火,在海面上漂浮了三周才最终沉没。由于科隆湾的海水比较浅而且水质清澈,目前发现的13艘沉船(包括9艘日本沉船)使得科隆湾成为世界闻名的沉船潜点。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6. 科隆湾沉船点示意图,注意1-8号均为日军沉船

二战过后,科隆湾沉船本来一度为世人所遗忘,战后的世界人们正忙着收拾废墟重建世界和生孩子,并没有太多心思去回顾这些曾经的灾星。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7. 今天的科隆湾全貌,日本舰队在图中最右侧外海被袭

二十世纪50年代起,菲律宾人开始打捞沉船上的部分金属部件,80年代起开始有潜水员进入沉船游玩,至90年代,科隆岛上出现了专门服务旅游者的潜水店,并越来越兴旺。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来到这个只有3小时飞行距离的小岛,几乎占了岛上旅行者的一半。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8. 1:700的秋津洲号模型,注意舰尾的大型吊机和H8K二式飞行大艇

最著名的一艘科隆湾沉船当属二战日军最新最大的水上飞机母舰秋津洲号(Akitsushima),该舰是1939年第四次海军补充计划的建造舰,1940年10月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动工,1942年4月29日竣工,本级舰仅建成一艘,二号舰千早号最终未建成。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9. 秋津洲号的舰尾特写,注意其巨大的吊机和二式大艇

秋津洲号排水量4650吨,航速19节。装备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炮2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炮6座,单装25毫米炮3座。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0. 高速海试中的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注意舰尾独特的大型吊机

此舰原本计划用作飞艇母舰,可为日军的大型飞艇(日军的飞艇其实是大型水上飞机)提供整修和补给,因此舰尾有能卷收飞艇的20吨大型吊车(一说35吨)。该舰未设计主桅杆,而是由舰尾的吊车支柱充当桅杆,从而呈现出一种相当特殊的外观。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1. 另一个角度的秋津洲号,其后部空间足以容纳日军最大型的水上飞机

秋津洲号竣工后即编入第11航空舰队,于1942年5月15日离开横须贺港航行至拉包尔,8月中旬以肖特兰岛为基地参与了所罗门海战。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2. 舰船图集中的秋津洲号,可见二式大艇正在接近中

1943年6月30日以后,秋津洲号又在横须贺至北千岛群岛的幌筵岛之间充当运输船运送物资,8月29日返回横须贺,之后,此舰又为特鲁克岛运输陆军。1944年2月17日,秋津洲号在特鲁克岛遭受美军空袭,8月底返回横须贺,在吴港修理,随后被派往菲律宾参加捷一号作战。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3. 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的舰首特写,注意其双联127毫米高射炮

在9月24日的空袭中,秋津洲号尾部中弹后立即沉没,船身几乎被截成两段,船尾仅靠右舷的半截钢板和船底的半截钢板与船的主体相连,内部损坏相当严重。在此次被炸沉之前,秋津洲号已经两次逃脱毁灭的命运,其中一次在特鲁克岛的泻湖被重创后修复,但最终还是永远葬身在科隆湾,被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观瞻。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4. 沉没的秋津洲号示意图,注意其舰尾的大型吊机

沉没的秋津洲号向左舷90度倾覆,舰尾的起重机底部断裂脱离船身后平躺在海底沙滩上,舰体甲板上仍清晰可见大型设备、三联装高射炮台和一发弹药。进入舰体,可以发现其内部仍通透明亮,一束阳光从顶部的小孔照射下来,犹如受洗一般。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5. 由潜水店制作的秋津洲号水下示意图,特意标注不能用做水下导航

秋津洲号上的大型起重机仍保存完好,吸引了大批的巨型蝙蝠鱼和梭鱼。船头也藏着成群的大石斑鱼,梭鱼和黄鳍金枪鱼。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6. 这张沉船照片并非属于秋津洲号,因为沉船体位不对

由于船舰的位置较深,船舰内可能存在金属污染,没有沉船潜水证书是不允许进行穿透潜水的。但是沉船穿透潜水的体验是非同一般的,尤其是进入引擎室可以看到四个发动机,船尾还能看到起重机的齿轮和一些操作器械。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8. 套用流行的舰娘图,四发大艇和硕大的吊机是秋津洲的标志

除了被标为1号潜点的秋津洲号(Akitsushima)之外,科隆湾尚有8艘其他日本沉船,分别是2号点的冲川丸油轮(Okikawa Maru)、3号点的伊良湖号(Irako)、4号点的高雄丸号(Kogyo Maru)、5号点的莫拉桑丸号(Morazan Maru)、6号点的奥林匹克丸号(Olympia Maru)、7号点的吕宋号炮艇(Lusong Gunboat)、8号点的东革阿里号炮艇(East Tongat Gunboat,这条船其实是日本建造,原来名字已佚失,而以靠近当地的Tongat岛以东来代名)和14号点的光阳丸号(Koyokuzan Maru)。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19. 当地潜水店用日本海军将领的头像作为招揽生意的招牌

这些日本沉船或为油轮、或为货船,多多少少为日本帝国的运输线充当着走卒打手的角色,在TF38这一轮摧枯拉朽的打击中,坛坛罐罐被一举消灭。其中冲川丸号正是日本海军极为稀少的运油船之一,他的沉没有可能直接导致了一个月后路经此地的志摩清英舰队无法及时赶上西村祥治舰队,从而在苏里高夜战中各自为战,最终导致了西村祥治的全军覆没。

发现水下的历史——科隆湾沉船秋津洲号水上飞机母舰

图20. 在科隆湾沉船中漫游的潜水客留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规模不大的科隆湾空袭是不是也算改变了历史呢?值得遐想~

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搜索订阅同名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