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里收購的都沒有好下場?一文讀懂騰訊和阿里的投資邏輯!

被阿里收購的都沒有好下場?一文讀懂騰訊和阿里的投資邏輯!

今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如果你是投資經理,阿里和騰訊同時掉進水裡,你會救誰?

是不是很難選,早在去年,阿里和騰訊就先後進入世界市值TOP10企業之列,兩者目前已超過了強生和埃克森美孚,進入了TOP8。

阿里和騰訊力量越來越雄厚的背後,離不開外人看來眼花繚亂的資本佈局。

從2005年,騰訊投資和阿里資本就開始買買買,但騰訊投資的投資數量更是接近是阿里資本的投資數的兩倍之多。

兩家公司的投資邏輯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和相似之處?

今天這篇文章帶您搞懂四個問題。

01

騰訊和阿里

分別喜歡投資哪類領域和公司?

平時如果聽說哪一家公司屬於騰訊或者阿里系,簡直是莫大的榮光,這代表著商業市場上至高無上的肯定。

那麼騰訊和阿里分別喜歡投資佈局哪種類型的公司呢?

先來讓我們看一下往年的數據,用結果說話。

據Mergermaket的2017年報告顯示,騰訊過去5年總併購投資額為625億美元,其中2016年投資213億美元,即1400億人民幣,相當於拿其當年總收入的97%做了投資。阿里5年總併購投資額達419億美元,其中2016年投資135億美元,即900億人民幣,相當於其當年總收入的56%被拿來做了投資。

如果做一個加總,我們會發現,騰訊和阿里在過去5年一共已經在全球投資了1000億美元。

那麼這兩家公司的鉅額投資都投向了什麼方向呢?

VC Saas的數據顯示,騰訊投資額最大的5個行業分別是:文化娛樂(870億)、金融(302億)、電商(114億)、汽車交通、生活服務。阿里的投資比較平均,投資額最大的8個行業分別是:文化娛樂(302億)、金融(294億)、電商(223億)、生活服務、房產家居、汽車交通、企業服務、社交。

看到特點了嗎?這兩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文化娛樂、金融、電商這三個領域進行集中投資併購。這是為什麼?

因為騰訊和阿里在這三個行業的競爭也許會決定中國互聯網接下來的20年。

在具體研究這三個行業的重要性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白騰訊和阿里目前所處的位置與戰略。

從財報上看,這兩家公司的收入結構其實都比較簡單:騰訊2016年1520億人民幣收入中,700億來自遊戲(佔46%),380億來自在線增值服務,270億來自廣告,170億是支付和雲業務;阿里2016年1580億人民幣收入中,1340億來自電商(佔85%),67億來自雲服務,147億來自視頻/娛樂,30億來自其他業務。

因此,從業務角度看,騰訊是一個社交+遊戲公司,通過社交平臺獲得流量,然後通過遊戲、增值服務和廣告的方式賺錢。而阿里目前仍然是一個電商公司,雖然雲服務和視頻/娛樂業務增長非常迅速,但是電商仍然是其最核心的業務,沒有之一。

看到這裡,我們會自然提出一個新問題,為什麼當這兩家公司的主營業務相對明確時,還要進行如此廣泛的投資佈局?VCSaaS的數據也間接展示了,除了共同的那3個重點行業,這兩家公司的投資還遍佈物流、旅遊、硬件、零售、體育、AI、生活服務、地產家居、企業服務等多個行業(阿里投資加油站和騰訊入股特斯拉是它們近期的兩個跨行業投資案例)。

之所以說這是騰訊和阿里在探索的新模式,是因為這種在擁有主營業務的前提上還大量進行多元化投資的模式在科技領域非常少見。

02

為什麼騰訊背後的上市公司數量

甩了阿里資本一條街?

2018年中國互聯網行業迎來上市大潮,資本湧動,巨頭身影也在其中穿梭不斷。

有趣的一點是,騰訊的出現次數最多,遠高出已經部署10年的阿里資本。

上市企業裡,從此前的易鑫、B站、虎牙、優信二手車、同程藝龍,到剛上市不久的拼多多、美團點評、蔚來汽車、趣頭條,一共9家獨角獸企業,騰訊都是重要股東——而阿里方面,除了寶寶樹一家被投企業待上市,在這股IPO熱潮中幾乎難覓這家電商巨頭的身影。

並不是因為阿里的投資動作太少。相反,截至2018年7月30日,鳳凰網科技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發現,阿里已經投出了五十多個項目,總金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用7個月的時間超出去年全年阿里近900億元的投資總額。

原因可能與阿里極高的投資項目併購率有關,據鳳凰網科技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阿里2018年的55起投資中,目前已經有6起大併購,2017年的57起投資中有7起大併購,併購率均超過10%。與之可以對比的是,據公開披露的投資項目中,騰訊在這兩年沒有產生過一起併購案。

今年截至7月30日,鳳凰網科技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阿里投資的項目,E輪以後、戰略投資和PIPE投資項目的比例達到52.9%,而騰訊對應的數字是32.9%;而在2017年,阿里和騰訊的這組數據分別是49.1%和20.8%。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比之騰訊,阿里更傾向於在投資中佔有更多話語權,這也因此為阿里投資招來“強勢”、“控制力強”等標籤。在騰訊投資則坐擁“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的口碑,這時阿里投資的中心化路徑,顯得霸道、強橫。

03

為什麼大家都說

被阿里收購後沒有“好下場”?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創業者,坊間甚至傳聞:但凡有點理想的公司,都不想被阿里投資,因為命運只有一個——被收購。

但這其實是因為,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策略和產業策略迥然不同導致的。

作為中國互聯網的兩極,阿里重交易,所有的產品和產業都是為了強化交易簡化交易流程做服務的,試圖高效率進行商品流量的變現。

在投資上,阿里以先投資、再併購最後全資收購的高介入模式,讓阿里大多數投資的商業形態最終都成為了阿里的一部分。形成“阿里沒有盟友”的結果。

騰訊重社交,所有的產業都是鞏固社交流量的高效率變現。在投資上,騰訊以開放性的不控股、不介入的管理模式,最終形成了“騰訊沒有夢想”的現象。

但中國現在的問題在於:發展太快,屌絲翻身的案例太多,阿貓阿狗都有個生態夢。只要做到一定規模,就不想被AT完全收購吃定,而是隻談戀愛不結婚,拿了錢卻不想被控制。

所以中國很難出現美國那種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巨型併購,更多的是幾億美元的“戰略入股”。

坊間都說:“被阿里收購的都沒好下場”。

換句話說就是:但凡覺得自己有前途的,都不願被AT收購。而願意委身於阿里的,都是感覺自身價值達到了巔峰,後面將會走下坡路,不如趁早讓人贖了身。

被阿里收購的都沒有好下場?一文讀懂騰訊和阿里的投資邏輯!

對於騰訊和阿里來說,目前的戰略就是可預見的最好的戰略。空心化的戰略佈局不是放縱自己的無夢想,反而是進退自如的選擇。

04

阿里和騰訊,

未來誰會贏?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叫“贏”,如果單純考慮誰的市值更大,那這兩家公司其實經常輪著做5000億市值的頭把交椅,這個問題就沒意義。

我這裡所說的贏,是指誰對社會的影響更遠大,更能推動社會發展的水平。

我們先來說阿里,阿里孃胎裡就帶著B端商業的基因,從電商起家,淘寶改變了中國千千萬萬人的交易、購物和生活方式,天貓的推出,讓線下無數的品牌實體店搬到線上,很多店的線上銷量慢慢超過了線下銷量,大量實體店開始門庭冷落直至關閉,新的電商時代由此啟幕。

板塊1:線上電商、金融

在近幾年來,電商板塊一直是阿里最主要的收入構成,直到2016年底,電商佔比仍高達86%,但阿里已經利用電商積累起來的用戶、資金、大數據、上下游供應商等在商業產業鏈進行了佈局。

阿里金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阿里系的金融產品包括支付寶、螞蟻金服、眾安保險、招財寶、一達通等,分別對應個人生活、融資、理財、保險,還有專門針對進出口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說,目前的中國互聯網金融,阿里處於寡頭的地位。

線上商城和金融稱王的阿里,野心不止於線上,阿里的版圖開始蔓延至實體經濟。

板塊2:線下實體經濟

菜鳥網絡是阿里商業鏈中的基礎。並且已經開始佈局海外,在美國、法國、德國等設立了菜鳥的物流基站,這可不只是物流設施的佈局,這些基站是與大數據計算能力相結合的,具有收集數據、智能化計算、提前匹配需求的投送能力。

同時,阿里對上游實體也進行了佈局:2015年開始,阿里和富士康合作,發起“淘富成真”,開放富士康世界級的設計、研發、專利、供應鏈、智能硬件等能力,阿里雲的雲計算平臺和大數據處理能力,阿里電商淘寶天貓的平臺能力,同時雙方還引入雲鋒基金、銀杏谷資本、豬八戒網、洛可可等企業,為創業者提供全鏈路的創新創業服務。

板塊3:雲計算

最後,要提一下阿里雲計算。

這個在阿里內部被稱為“邪教組織”的部門,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提出“雲計算”的概念,但當時的互聯網,連“數據”的概念都還沒完全普及開,“雲計算”的提出,讓阿里上下所有人都莫名其妙。但馬雲同意了這個項目。十幾年來,雲計算一直慢慢地構建大數據的底層框架,構建每一條運算公式,引入AI人工智能,升級雲計算的能力……據說,雲計算部門的員工,在每年的最後一天,都要一起抱頭痛哭,因為痛苦研發的一年過去了,更加難熬的一年即將到來。

雲計算就是在這些人多年的研發下慢慢成型、發展、完善,在未來,所有用戶、企業的數據和資料全都可以在雲計算平臺上進行處理,雲計算,就是另外一個數字的世界。

看了上面說的幾個板塊,有沒有明白阿里在做些什麼?

嗯,阿里是在構建生態。

這個生態就是:上連雲端,下接物流,中間完成所有商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智能匹配。

這盤棋實在太大了。

再說騰訊。

騰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它在C端用戶做到了極致。

如果說阿里開啟了電商的時代,那騰訊讓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QQ+微信佔領了移動社交,而且由於社交衍生出來的高頻使用,它又搶佔了移動端的信息流,成為移動端另一個巨大的瀏覽器,掌管著大部分的信息入口。

通過這兩款神級產品,騰訊擁有了海量的用戶,這為騰訊在其他領域的佈局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

被阿里收購的都沒有好下場?一文讀懂騰訊和阿里的投資邏輯!

可以說,騰訊的核心優勢就是海量的、活躍度高的用戶,這是騰訊一切溢價和想象空間的來源。

騰訊的主要業務板塊。

QQ和微信:最核心的業務,也是其他業務的基礎和放大器。

資訊領域:騰訊網(行業第一)、天天快報、微信公共號、QQ公共號、手機QQ瀏覽器頭條

視頻點播:騰訊視頻(三強之一)、騰訊課堂、愛拍原創(投資)

視頻直播:鬥魚(投資)、呱呱視頻社區(投資)、龍珠直播(投資)、紅點直播(投資)

語音領域:QQ音樂(僅次於海洋音樂)、企鵝FM、喜馬拉雅電臺(投資)

遊戲領域:騰訊遊戲(絕對領先地位),以及投資了四十多家遊戲創業公司

文學閱讀: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等,行業第一)、懶人聽書(投資)、天方聽書等

動漫搞笑:騰訊漫畫、騰訊動漫(絕對領先地位)、百思不得姐(投資)

興趣內容:興趣部落、騰訊微博、知乎(投資)

這些佈局體現了騰訊一直以來的戰略:連接和內容產業。連接的目標是連接一切,將人和人、人和內容、人和服務、人和設備連接起來。這和騰訊產品至上的理念有關,產品與“場景”密不可分,騰訊的產品就是要讓用戶在儘可能多的場景下,體驗到騰訊系產品的優勢,所以,騰訊必須做好“連接”的工作。

海量的用戶加上一環接一環的內容、娛樂佈局,讓騰訊目前的變現能力基本無敵。遊戲、社交、廣告成為推動騰訊盈利的“三駕馬車”。

總結起來,騰訊的生態鏈就是:爆款產品——海量用戶——遊戲、社交、廣告——鉅額盈利——衍生支付、雲服務。

阿里和騰訊分別講完了,我們可以來對比一下。

阿里是“由商業而產品”,先確定商業服務這個領域,從廣泛領域入手,而後不斷深入每個細分領域,強化產品和配套,打通商業生態中的每個點,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化、智能化的B端商業大生態。

騰訊是“由產品而商業”,在每個領域通過爆款產品打頭陣,獲得用戶、數據、資金,並不斷推出更適合用戶、更火爆的產品,是產品越來越“究極化”,在C端的地位無可匹敵。

阿里從一開始就高舉高打,版圖宏大,從0開始構建商業生態鏈,發展過程艱辛,難度大;騰訊從社交需求入手,在第一批用戶的基礎上不斷推新,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廣,及時變現。

在2012年時,阿里一整年的盈利還不如騰訊一個季度的盈利,但如今,阿里的盈利已經開始接近、甚至趕超騰訊了。

所以,阿里的模式和戰略註定是個“延遲滿足者”,當別人靠著單點業務在盈利時,阿里還在辛苦地構建生態系統,但只要阿里的大盤構建起來,順利轉起來了,那規模化和生態化的效應會十分恐怖。

所以,從未來市場空間和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來看,阿里的發展的空間是大於騰訊的。

但也無法判斷騰訊未來會落後於阿里,畢竟騰訊是一家屢創神蹟的企業,未來依靠整合資源或開發新產品,結合已經擁有的用戶資源和數據,在未來突然讓我們眼前一亮也很有可能。

畢竟,未知也正是這個互聯網時代最精彩的地方。

作為平民百姓的我們,不要只觀摩他們之間的“神仙打架”,也要及時瞭解他們的業務情況,畢竟這兩大巨頭都有“製造趨勢”的能力,而每一個趨勢中,都蘊含著無數的機會,抓住趨勢,順應趨勢,能讓我們實現逆襲,走向人生的另一個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