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了,副豬嗜血桿菌一定要重視!

秋天了,副豬嗜血桿菌一定要重視!

秋天了,副豬嗜血桿菌一定要重視!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glasser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主要危害仔豬和青年豬,引起病豬發熱、關節腫脹、呼吸困難和多發性漿膜炎為特徵的傳染病。

因副豬嗜血桿菌血清型很多,而且極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單純通過疫苗或者抗生素來控制本病難度都較大,只能通過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一種嚴重危害養豬業的疾病,常引起仔豬的大批死亡,即使不死的豬也可能出現生長不良、被毛粗亂(僵豬)。據調查,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真實發病率可能是實際確診的10倍以上。

1、病原體

副豬嗜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形態多變。全世界已經確定了的有15個以上的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為常見(佔70%以上),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不夠。

細菌對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藥性,但使用抗生素治療或預防的豬病料中不容易分離到該菌,因而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很大困難。

細菌對環境的耐受性比較差,對大部分消毒劑敏感。

2、流行病學

在藍耳病不穩定的豬群或圓環病毒感染壓力大的豬群,副豬嗜血桿菌病發病率高,也是藍耳病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

本細菌是豬體內的常在菌,通常存在於鼻腔和扁桃體內,在發生應激反應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抵抗力下降時,潛伏感染的細菌可以大量繁殖,進入血液循環,並隨血液循環到達漿膜、關節等部位,引起血管通透性提高,纖維蛋白滲出。

該病最常發生於3~10周齡的豬,有時哺乳仔豬和生長豬也可表現症狀。哺乳階段的仔豬受母源抗體的保護髮病率低,但頭胎母豬的母源抗體水平低或初乳管理不好的豬場,哺乳仔豬發病率也比較高。斷奶後母源抗體下降,失去了保護作用,所以斷奶仔豬發病率高。

3、臨床症狀

體溫升高,達40-42.5℃。精神不振、被毛粗亂、食慾下降、咳嗽、呼吸困難、眼圈發青等。

一肢或四肢關節腫脹、疼痛而導致跛行,嚴重者不能站立(需要與鏈球菌病區別)。個別病豬還可能表現神經症狀(需要與鏈球菌病區別)。

豬鼻支原體感染與副豬嗜血桿菌病有相似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症狀,需要進行鑑別診斷。前者往往通過汙染的活病毒疫苗傳播。

4、病理變化

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病理變化特徵是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即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胸膜炎和纖維素性腹膜炎。表現為喉頭充血;胸腔和心包腔積液(從清亮到渾濁,取決於纖維素滲出的多少)。後期則發生心包和心外膜、胸膜和肺臟、腹膜與腹腔臟器的粘連。若強行撕開心包膜,心外膜可留下絨毛狀的外觀,稱為“絨毛心”。

腫脹的關節主要在肘關節和膝關節。切開腫脹的關節,可見有乳白色到乳黃色的膠凍樣液體(是非化膿性炎症,如果鏈球菌感染則常引起化膿)。

5、預 防

由於副豬嗜血桿菌病是個條件性疾病,環境中的細菌不容易存活,所以主要感染途徑是豬與豬直接接觸,消毒基本上解決不了問題,需要採取綜合性措施。

1、改善飼養管理

因為副豬嗜血桿菌病很大程度上與應激反應有關,所以管理上儘量減輕應激反應對仔豬的影響。

如夜間斷奶,將母豬趕走,仔豬原圈留養5天;轉保育舍前空舍必須提前加熱,輕輕抓豬,按大小、強壯程度分群飼養;合理的飼養密度,並保持保育舍的衛生。

2、控制藍耳病、接種圓環病毒疫苗

因為大部分藍耳病不穩定的場表現出來的就是副豬嗜血桿菌病,因此無論採取淨化、免疫或改變飼養模式等,都需要控制好藍耳病。

而圓環病毒是無處不在的病毒,又可引起全身性免疫抑制,以前稱副豬嗜血桿菌病是圓環病毒的“影子病”。圓環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很好,既可以預防圓環病毒病本身(實際上也有副豬嗜血桿菌的混合感染),也有利於控制藍耳病。

3、做好母豬的管理,提高健康狀況

應該說母豬是大部分仔豬疾病的感染源,因此母豬健康狀況決定了仔豬的健康狀況。

4、做好飼料原料採購工作

飼料中黴菌毒素可以促進副豬嗜血桿菌的發生,因而需要使用優質的飼料,如有需要還要添加黴菌毒素吸附劑。

5、接種副豬嗜血桿菌疫苗

用豬副嗜血桿菌雙價滅活苗能取得較好效果。種豬免疫能有效保護仔豬早期發病,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免疫的同時結合科學的藥物治療,能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豬副嗜血桿菌病是以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和高死亡率為特徵的傳染病,嚴重危害仔豬和青年豬的健康,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斷奶時注射一針30%長效氟苯尼考。在預期發病前(一般豬場都有自己的發病規律),使用阿莫西林飲水或混料,一般每噸飲水添加400克,每天飲水一次連用3~5天;或者每噸飼料添加80%泰妙菌素125克+10%強力黴素1000克+20%氟苯尼考400克,連用5~7天。

由於副豬嗜血桿菌病引起程度不同的纖維蛋白滲出,抗生素是不能促進這些滲出液吸收的,所以在疾病的後期,滲出嚴重甚至粘連的情況下,治療效果不好。有條件的場可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的抗生素。

在疾病初期可選擇注射或者飲水給藥的方法治療,或者病豬注射,大群豬通過飼料給藥(根據“冰山理論”,表現症狀的只是一小部分豬,其它的則處於潛伏感染狀態或者即將出現症狀)。

1、注射給藥

最好將發病豬隔離出來單獨治療。可選擇長效氟苯尼考如喜樂坦(30%氟苯尼考),1ml/20kg體重,間隔48小時注射2次。因為副豬嗜血桿菌是革蘭氏陰性菌,死亡或裂解後可釋放內毒素,因此作用於細胞壁的藥物可引起內毒素大量釋放,引起發熱、採食量下降等,而氟苯尼考是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藥物,誘導內毒素釋放的能力最小。再配合使用5%氟尼辛葡甲胺,1ml/20Kg體重。

2、混料給藥

可選用阿莫西林或氟苯尼考,如每噸飼料添加10%阿莫西林1.5~3kg,連用5~7天,或每噸飼料添加10%強力黴素1.5kg+20%氟苯尼考400克,連用5~7天。

注意混料給藥時,需要考慮病豬的採食量。

7、結 語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豬場其它任何一種疾病的防治一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加強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選擇有效的藥物組合對豬群進行常規的預防保健、改善豬群飼養管理、重新思考豬舍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有穩定生產。

目前豬副嗜血桿菌病發生呈遞增趨勢,且以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及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為特徵,影響豬生產的各個階段,給養豬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因此,秋冬季豬場應對本病引起高度重視。

管理是提高豬群抵抗力的有效方法,忽視管理,只注重免疫和用藥,往往效果不理想。副豬嗜血桿菌對很多藥物有耐藥性,因此選擇藥物首選指標是療效,最後才是比價格(因為再便宜的藥物沒有療效也是浪費,甚至耽誤治病,造成更大的損失)。另外,藥量必須足,特別是在仔豬採食量下降的情況下,拌料飼餵更得精心計算好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