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的:3個人干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文:王老師 有趣、有料、有態度,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文末有彩蛋!

私信小編關鍵字“績效”,可免費獲贈一份薪酬、績效激勵的視頻資料。

導讀

薪酬成了企業和職工最重要的紐帶,可是,在企業中又有誰會思考給職工發的薪酬“值”嗎?每一個職工到底是企業的資產還是負債?

這個問題,除了企業主,估計職工們都不會去思考?

一、薪酬:

  • 我經常會問企業老闆:請問你給職工發薪酬,你最希望每月發出來的薪酬能實現哪一個特性?答案無一例外:“激勵性”。
  • 我又問職工:你最希望薪酬能實現哪個特性?答案也是無一例外“增長性”。
  • 薪酬設計有4個特性,你知道嗎?
  • 1、規範性
  • 2、公正性
  • 3、激勵性
  • 4、增長性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 薪酬4個特性
  • 你的薪酬系統實現了哪個特性?
  • 現實中,大部分企業只實現了“規範性和公正性”,要求同崗同酬、規範標準:“基本薪酬+考勤薪酬+績效薪酬+津貼補助+獎金+提成”,看起來很規範,也很公正。可是,別忘了:同崗同酬才是最大的不公正,企業請職工回來,買的不是在崗,買的是價值(作業結果、作用、作用)。
  • 如果價值大和價值小薪酬一樣的,請問職工為什麼要努力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 如果職工都不為結果、作用、作用去努力奮鬥,企業又如何能實現目標,如何能持續發展?
  • 所以,個人建議企業在建立薪酬系統的時分,一定要優先考慮激勵性和增長性,讓企業發給職工的每一分錢背面都是具體的價值。
  • 有增長性才能真正實現激勵性,職工才有動力去做出更多的作用和作用,咱們要讓做出作用、作用的職工可以收穫更高的薪酬!

二、人效:

2106財年,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電商鉅子阿里巴巴3.6萬多名職工,創造贏利427億人民幣,人均117萬人民幣。

  • 咱們來看,馬雲在阿里巴巴到底是怎麼提升人效的?
  • 2011年,阿里的HR從所有部分要招聘方案,各個項目部、事業部提方案,數據報過來,馬雲驚呆了,所有部分加起來總共要招聘12000人,結果馬雲說2011年咱們最多招2000人,將12000人的方案直接砍掉,他說人多了反而壞事。
  • 2012年,阿里招聘方案又是2000人,馬雲又砍,說本年最多招500人。
  • 這次到2014年,僅僅招了200人,2015年更慘,2015年馬雲直接說公司不加一個人,走一個才可以增加一個,不走人就不招人。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馬雲的“人效思維”!

  • 1、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
  • 2、欣賞有價值的失敗,獎勵堅持拿到結果的努力
  • 3、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薪酬
  • 4、加薪酬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 5、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企業能做到讓3個人幹5個的活,拿4個人的薪酬嗎?

  •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想說按”3個人幹5個人的活,發4個人的薪酬“思路進行簡略的薪酬改革就好了呢?

例如:有職工5人,每人薪酬為3000元,共計15000元,那辭退或轉崗2名職工,留3名職工,按發4個人的薪酬,每人薪酬從3000元漲到4000元,每個職工漲薪酬1000元,公司也節省下了3000元。

可是.....

  • 1、因為加薪了,開端的時分職工們都很高興,可是後來職工們又開端訴苦忙不過來,那企業的問題也隨機而來:退貨增加、投訴增加、交期延誤......
  • 2、漸漸地老闆發現3個職工確實忙不過來,於是又開端加人,從原來的3個人加到4個人,增加4000元的固定固定薪酬;
  • 3、後來覺得4個人還是不夠,怎麼辦呢?再加一個人,又增加4000元的固定薪酬給,最後發現企業原來5人發15000元,可是現在5人發20000元,企業比原來薪酬增加了5000元的成本。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問,原因何在呢?

  • 1、問題在於不是先想著分錢,而是要先衡量作業量。
  • 2、3個人幹5個人的活,發4個人的薪酬“最重要的一個字是"活"字。
  • 3、”活“——就是企業的作業量,咱們要根據作業量來定價,而不是根據現有的薪酬來分配。

企業如何提升人效?讓3個人幹5個的活,拿4個人的薪酬?

  • 推薦:ksf和ppv薪酬績效形式
  • 1、KSF薪酬全績效形式:將薪酬和績效全面融合在一起
  • (適用於中高層管理者、業務人員)
  • 將職工要的薪酬和老闆要的績效融合成一個系統,找到一個平衡點作為共同利益的支點。如果將薪酬系統、績效系統分開設置,必然形成兩者之間的敵對和矛盾。
  • 對於目前很多企業成本高、贏利低的現狀,KSF薪酬全績效形式能高度關注到老闆與職工的利益平衡,打破傳統薪酬的剛性痼疾,構建激勵性、增長性、全融合的薪酬績效形式。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KSF設計過程:

  • 第一步:崗位價值分析
  • 這個崗位有哪些作業是最重要的,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 第二步:提取目標(中層管理人員6-8個)
  • 有哪些可量化的數據是企業所需求的,急需改善的?比方營業額、毛利率、職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職工培訓時間等。
  • 第三步:目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法)
  • 每一個目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薪酬。需求注意,不高把所有的目標平均分配薪酬,要挑重點。
  • 第四步:分析歷史數據
  •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贏利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職工流失率?
  • 第五步:選定平衡點
  • 企業和職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
  • 第六步:測算、套算
  • 依據歷史數據,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目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薪酬額。
  • 事例模板: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2、PPV形式——基於職工個人的產量與價值的薪酬形式

  • (適用於基礎操作型二線職工,人事、財務、行政等)
  • 將產量量化,將職工的作業職責、作業內容、作業項目、作業結果等以標準化、規則化、價值化的方法進行量化考核計算,並直接與職工的收入掛鉤,形成多勞多得的利益分配機制,很好的為企業解決了職作業業積極性和主動性、跨部分作業、複合型人才、職工加班作業、主動付出等困惑。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PPV設計過程:

  • 1、 崗位重點分析,作業事項、花費時間、分佈規律、作業強度、作業價值、測量方法;
  • 2、 量化,找出簡單測量的部分,對簡單量化的再進行時間、數量、價值分析,簡單測量的作業佔總作業量的30-50%;
  • 3、 定價,初定易測量部分的薪酬佔比,並分別定價;
  • 4、 歸類:
  • 崗位產量,指定崗位或流程緊密的崗位才能做的部分;
  • 公共產量,經過培訓或指導,可以公開招募執行者;
  • 5、 測算,測算各崗位的可能性收入,一般,測算後的薪酬低於原薪酬;
  • 6、 打包:不易量化測算的部分進行分類打包,並建立管控標準;
  • 7、 開放,開放更多的公共產量,進一步提升人效;
  • 8、 優化,不斷調整、修正、擴充產量項目。

事例模板:

馬雲說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有可行性嗎?

  • 作業量多職工的收入就高,當職工忙不過來的時分,就可以把作業分出去,因為每一個作業都定了價,把作業分出去,對應的錢也就分出去了,這樣每個職工的為了保障自己的收入,一定會盡量做好每一件作業,如果職工總是做不好某項作業,公司也有權利從頭分配作業給另一個職工,當然對應的定價也會做從頭的分配。!!

文章思路來源於:【績效考核】一書,中國績效研究院出品!想深入學習建議購買。附送KSF薪酬績效網課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