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緊糧食安全「弦」 「看」好自己的「飯碗」!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規劃》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

不過,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特別是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空間將進一步拓展,但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際農產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妥善應對國際市場風險任務緊迫。

《規劃》認為,鄉村生產空間是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兼具生態功能。應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分發揮各地優勢。

《規劃》認為,應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以往的很多時間,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保證18億土地紅線不突破。期貨日報記者仔細閱讀《規劃》發現,《規劃》要求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其中提到要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完成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劃定工作,確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5.46億畝。與此同時,要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所有高標準農田實現統一上圖入庫,形成完善的管護監督和考核機制。加快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細化落實到具體地塊,實現精準化管理。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到202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4億畝,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5個等級(別)以上。

實際上對於我們經常跑“農業口”的記者來說,早已沒有了地大物博的概念,近年來,隨著各項建設的推進,加上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等,我國不但種植農作物的面積逐年下降,而且糧食生產能力依然很脆弱。《規劃》的出臺將有力地保護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

《規劃》表示,要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要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全方位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按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持續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深化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改革,科學確定儲備規模,強化中央儲備糧監督管理,推進中央、地方兩級儲備協同運作。鼓勵加工流通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自主儲糧和經營。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強化糧食質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構建安全高效、一體化運作的糧食物流網絡。

記者翻閱相關資料發現,2017年我國僅進口大豆一項就高達9555萬噸,2018年1—8月我國進口的穀物及穀物粉數量雖然有所下降,但仍高達1641萬噸。而近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一直在6億噸左右徘徊。

目前,中美貿易問題仍沒有解決,我們進口大豆等農產品成本面臨抬高的問題,同時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玉米、小麥、稻穀等庫存正在加速去庫存化。而我們只能確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5.46億畝。相對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的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我們的土地與其生產出來的糧食都太少了。因此,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將讓我們如何保證糧食安全“弦”繃緊。這更加說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重要性。

另據記者瞭解,《規劃》還要求促進小農戶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要求深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如深化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合理制定大豆補貼政策;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強政策靈活性和彈性,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護政策;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培育壯大骨幹糧食企業,引導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研究完善食糖(糖料)、油料支持政策,促進價格合理形成,激發企業活力,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

作者:喬林生;來源:期貨日報;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