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纹”者|南宋官窑贯耳瓶


冰裂纹”者|南宋官窑贯耳瓶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拣退,在其时俗称“官窑”。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威风凛凛,规整对称,雅致大气,一丝不苟的形式。

并且釉面极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耀眼,纹理结构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巨细开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

所谓“冰裂纹”者,犹如冰糖、云母一样平常,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时机不多,较为特殊。

釉面泛起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历程中工艺处置不妥,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使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巨细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织,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

经由人工染色,从而到达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冰裂纹”者|南宋官窑贯耳瓶

此南宋官窑贯耳瓶,粗颈较长,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腴而不臃肿,有圈足,微外撇。通体开片稀疏,纹片纵横交错,自然美观,别具一格。

瓷器身上适当泛起的横向起线,一方面阻挡厚釉发生的流淌,另一方面也镌汰了裂纹装饰过多而发生的破碎感,更将炉身按等比数支解成渐变状的三部分。

从而增强器皿横向张力基调,提升视觉诱导,相反相成增强整体雄健以及心理上的对比平衡作用。差异于两晋香炉的那种幽玄的格调,始终让人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也差异于三彩薰炉的雍容华贵,孤苦在上的不行攀缘感。宋官窑的瓷炉始终像宋词那样,古典韵味,细腻淡雅,夷易近人。

此为陈设之用而非生活用器,瓶造型方正别致,风格硬朗,胎体厚重,外形敦实。釉质坚致温润,釉色匀净细腻,莹澈而无浮光,简约淳美,精致隽秀,富有天然韵致,端庄典雅,古色古香,尽现宋代官窑酥润含蓄之美,品相完好,是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冰裂纹”者|南宋官窑贯耳瓶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研究与定性,杭州老虎洞为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乌龟山为郊坛下窑址,他们均在杭州凤凰山取其紫金土进行烧造。这与史料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记载“官窑在杭州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相吻合。

随着老虎洞窑址所发现的元代地层中的哥窑形成定论,众所周知官窑和哥窑所使用的胎土是一致的,都是使用瓷石与紫金土合二为一的“二元配方”。从出土的瓷片上可以发现,胎有薄厚,3毫米厚度的为薄胎,5毫米为厚胎,低于2毫米的很容易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形毁掉。

其胎色有三类:黑褐色(又称铁黑/黑灰/紫黑色),灰色(又称香灰色,有深浅),及土黄色(又称赭色,有深浅)。胎色的深浅,与其含铁量有关。在烧制过程中,因庞大体积的龙窑燃烧点分布不均,窑内还原气氛差别很大,着色元素铁含量高呈色就深,铁含量少就浅。

宋瓷以简约和补拙的风格而著称,历来人们关注研究瓷釉的特点,各朝文人也纷纷落笔赞叹瓷釉的自然与和谐之美,《坦斋笔衡》中就有对南宋官窑“油色莹彻,为时所珍”的赞誉。

今日,业内学者更用科学的方法,对官窑的釉料进行化学分析。从而发现石灰碱釉是其色青略黄瓷器的物质基础,即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约在5%左右,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是低于15%。这种釉药配方可以保证一定的粘稠度,使釉在高温熔融中无太多流淌而变薄,并且保持釉面的平整。官窑的釉面有乳浊度强到玻璃质感强的变化,而玉质感是官窑追求的品味。

宋瓷的质地、釉色、式样、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定窑被誉为当时的五大名窑。

该件官窑贯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虽然样式并不华丽,釉色单一,却有一种独特的端庄肃穆和庙堂之气,内涵深刻、艺术境界深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冰裂纹”者|南宋官窑贯耳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