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抪捻

 

抪捻:這是比較地道的洛陽土話,塑料袋子打不開:抪捻一下。棉線穿針,對不上:溼點唾沫,抪捻一下。

抪pū,bù,bō:讀bō時是“播”的二簡字,從手從佈會意,布亦聲。

關於抪字的本意,《說文解字》解釋為“捫持也”,具體含義不詳。又可指擊打,讀作bù。又指散佈、鋪展,讀作pū。魯西南、洛陽方言:撥開。

捻是一箇中國漢字,讀音為niǎn、niē,讀niǎn時,有用手指搓轉(zhuàn )和搓成的條狀物的意思;讀niē時,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 用手指搓轉(zhuàn ):捻麻繩。搓成的條狀物:燈捻兒。

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我們一開始點的燈染料是植物油,燈盤兒裡放一根棉繩兒,就叫:燈捻兒。納鞋底子的繩子正好。如果亮度不夠了,奶奶或媽媽會用縫衣針:撥撥燈捻兒。後來我們使用了煤油燈,也一樣使用這個“捻”,洛陽老城小巷子裡的居民使用煤油燈的截止時間是1965年。

晚上,我們都能看到奶奶在煤油燈下搓棉線,這個動作也叫抪捻,穿針引線大拇指與食指都要“抪捻”一下線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