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抪捻

 

抪捻:这是比较地道的洛阳土话,塑料袋子打不开:抪捻一下。棉线穿针,对不上:湿点唾沫,抪捻一下。

抪pū,bù,bō:读bō时是“播”的二简字,从手从布会意,布亦声。

关于抪字的本意,《说文解字》解释为“扪持也”,具体含义不详。又可指击打,读作bù。又指散布、铺展,读作pū。鲁西南、洛阳方言:拨开。

捻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niǎn、niē,读niǎn时,有用手指搓转(zhuàn )和搓成的条状物的意思;读niē时,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用手指搓转(zhuàn ):捻麻绳。搓成的条状物:灯捻儿。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我们一开始点的灯染料是植物油,灯盘儿里放一根棉绳儿,就叫:灯捻儿。纳鞋底子的绳子正好。如果亮度不够了,奶奶或妈妈会用缝衣针:拨拨灯捻儿。后来我们使用了煤油灯,也一样使用这个“捻”,洛阳老城小巷子里的居民使用煤油灯的截止时间是1965年。

晚上,我们都能看到奶奶在煤油灯下搓棉线,这个动作也叫抪捻,穿针引线大拇指与食指都要“抪捻”一下线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