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有多大?

武器装备秀


难道到现在为止,还有人认为德国🇩🇪有机会赢得二战吗? 必须要明确一点,像世界大战这种规模的战争,拼的就是国力,尤其是在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之后,谁的肉厚,谁就能取得胜利。

那么,在此不妨列举一下法西斯一方和盟军一方的综合实力对比:






由于法国在一开始就被德国用闪电战击垮,所以不算入排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仅仅战斗机的数量,美国一国的数量就多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而坦克的数量方面,仅美国一国就多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苏联一国也多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而这仅仅是军事装备方面,还不包括兵源数量。 所以说,在硬实力上,盟国是远远要强于德意日的。

除了纸面的数据之外,战争潜力也很重要。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纪上收到美英法等战胜国的抑制,但后来美国为了保持欧洲大陆的平衡,英国也为了防止欧洲大陆上法国一家独大,所以两国大量对德国投资,使得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经济的恢复,完全依赖于美国英国资金的注入,换言之,其对外依赖性很高。一旦外国撤资,其经济将受打击,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的确受到了眼中的冲击,而希特勒之所以能上台,二战之所以能发动,也是因为经济危机中德国收到很大冲击。 所以,德国走的路线就是用对外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用抢掠别国,来缓解本国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其所有的战力都是即战力,而根本没没有后备力量,战争潜力极弱。

反观盟国的美苏两国,美国由于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摆脱了经济危机,再加上战争初期大量倒卖军火,经济实力全球第一,再加上其齐全的工业链,虽然美国在开战前只有10万陆军,坦克飞机等装备数量甚至不如英国,但一旦开展,其可怕的生产能力便显露出来,仅仅一年时间,其装备数量暴增几十倍;而苏联由于其体制,也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而且其生产效率极高,所以在战争初期,苏联虽然一度败退,但其拖拉机厂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坦克生产厂并大量生产坦克,这种生产能力也是德国无法匹敌的,所以,尽管德国的坦克质量远强于苏联,但凭借数量优势,苏联还是占了上风。


综合实力以及战争潜力的巨大差距,注定了德国在这种旷日持久的世界性大战中无法取胜。即使德国趁着欧洲的英法苏毫无准备,曾经一度大败这三国,但其国力的透支,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德国东线失利开始,已经说明其转移国内矛盾的失败,因为这种转移矛盾的战争,只能胜,不能败,于是,出现了施陶芬堡等人刺杀希特勒的事件。

可以说,德国自从选择与整个欧洲(包括苏联)为敌,并且将意大利这种水平的国家当做队友时,失败就已经是百分之百注定了。东线失败之后,虽然每场战役打得都异常激烈,但各国领导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经在做最后挣扎,虽然盟国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是,胜利,已经注定。


庭州行者


德国不可能赢得彻底的胜利,更多是建立起类似于拿破仑一样的大陆霸权,与英国和美国这样的海权国家对峙。

德国放弃了海狮计划,就意味着德国已经失去了控制战争的烈度的能力了。除了苏联之外,当时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国家有英国、美国。英国的特点是全球殖民帝国,家大业大,然而英国由于土地分布太广,短时间内不能将战争潜力转化成战斗力。美国的特点是经济规模最为庞大的工业国家,然而由于美国迟至1941年才从1929年的大萧条中走出来,同时美国的军队规模一直偏小,短时间内美国也不能将战争潜力转化成战斗力。

(德国在较高舒适度下的战争)

因此在法国投降至苏德战争爆发这段时间,英国最缺少的是时间,就像是前期储备了很多资源却一直被对手打rush战术,不能大规模暴兵——英国支撑的很艰难,以至于丘吉尔都跑到美国签署了城下之盟的《大西洋宪章》,以英国放弃传统的殖民帝国秩序为代价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英国快坚持到了最后关头,希特勒却放弃了对英国的持续战争,可能是来自苏联的情报显示东方的威胁越来越大,而远征英国又因为德国海军的乏力而不能够成行。美国与英国的暧昧态度最终让希特勒认为征服英国,或者逼迫英国求和的可能微乎其微,德国必须在尚占据优势时快速拿下欧洲大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美英联军的围剿。

(海狮计划)

不过,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英国的战争潜力几乎被希特勒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打法逼迫到了极限,希特勒相信丘吉尔的抵抗决心,而误判了英国人的抵抗实力。丘吉尔在战后都感慨地评价英国的飞行员:“英国历史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少的人却保卫了如此多人。”所以,尽管英国人有雷达黑科技,还破译了德国的密码,但德国在侵略苏联之前,仍然具备极强的战争能力。持续不断地袭击英国本土,是可能实现逼迫英国求和的结局。英国求和后,美国不会再有进攻欧洲的桥头堡和盟友了,德国在欧洲的地缘安全会得到保证。在此基础上,德国可能会通过掠夺欧洲各地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实现经济转型。

为了让苏联人绊住德国人,丘吉尔抛弃了固执的反苏政治理念,在德国侵略苏联后,英国是第一个支持苏联的。苏德开战3个星期,苏联遭受到重创,德国人步步紧逼,局势很不明朗,丘吉尔就在英国财政窘迫的情况下,还为苏联提供了1000万英镑的贷款,这让苏联人都感到很意外——英国人确实需要时间。

(苏军攻克国会大厦)

再来看看希特勒在苏联土地上的横冲直撞,可以说德国人可能取得了世界史上最大成就的歼灭战。此时的德国已经不是一般的中等强国,希特勒几乎是以整个欧洲联军,挟雷霆万钧之势砸向苏联。虽然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抵抗意志更为顽强,在1941年10月时就已经搜刮尽最后一粒米投入了战争,而德国人却迟迟在1943年2月才宣布进行战争总动员。

德国党卫军的种族主义政策,也在占领区使德国丧失民心,转而促成了反法西斯主义联合阵营的成立,德国军队陷入了人民战争,

德国人在1939年至1943年间,实际上是在舒适度很高的环境中开展作战的。虽然德国人发动的战争规模已经打到了世界级,然而不知为什么,德国好像迷之自信,一直没有将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于战争。

当德国人发现战场优势在被逆转之后,他们发起了总动员,但是为时已晚。4年的时间,让英国和美国都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把国民经济转型为战时经济,德国尽管仍有强大的实力,却不得不与整个世界为敌,最后落败。

(德国最终战败)

所以,德国打赢二战的唯一方式,即是全力以赴,将德国的所有战争潜力用于一个方向上的战斗,不管是英国还是苏联,德国只要能够逼迫英国和苏联求和,美国再参战的战争意志就会有所保留,德国可能会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二战。从二战爆发到德国发动总动员令,希特勒浪费了4年时间。与整个世界为敌,德国能够拥有的最大机会,就是时间。


而知而行


要是希特勒不和蠢萌的意大利结盟,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呢,为什么这么说?

意大利军队并不是像《爆笑二战史》中那样搞不清楚状况,什么德军千里驰援意大利军队,没想到对方竟然在煮意面,作者的描述手法却让大众误会了他们,事实上,在沙漠中没吃没喝,意大利基本就是罐头罐头罐头,想吃意大利面不可能的,军官也吃不到,而且连饮用水都是用飘着汽油或者某种不知名的油,即便规定是食用水桶和汽油桶分开用但是沙漠地区没那么多讲究,干净的饮用水都困难,更何况奢侈的意大利面。



所以士兵士气低迷,再加上意大利内部官僚主义盛行,外行瞎指挥,内部派别闹得厉害,导致意大利整体战斗力下降,还有很多部队哗变,其实他们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德军没少为意大利善后擦屁股,这也让德军延迟了进攻苏联的计划,赶上了苏联的冬天,然后就像拿破仑一样了,有意大利这么个拖后腿的,希特勒想要打赢,很难。



另外,希特勒虽然调动了全德国人的战争积极性,但是在二战之初,就有很多人反对希特勒,认为他这是在玩火,后来一些人还几次密谋刺杀希特勒,最终都失败,就连沙漠之狐隆美尔都卷入其中,不得不自杀谢罪。



苏联和德国还有过蜜月期,如果德国先和苏联保持好关系,一点点耗死孤悬的英国,战局整个欧洲大陆还是有可能的,而且德国资源匮乏,很多打仗用的橡胶,石油等,钢铁等没有,不适合打双线战役,同时他的盟友日本也是同样的原因,急不可耐的发动太平洋战争,提前拉美国下水,所以战略失误,队友是猪,没多少胜算。


军事一点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德国答应二战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大概为百分之0.000000001%。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打赢二战不光是军事征服这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德国在二战中如果不犯错误,比如不在敦刻尔克放走33万英法联军,不在6月22日才进攻苏联,不在北非扩大战场,德国就有可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也就赢得了二战。

但是,二战的胜利不单单是建立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战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搏杀

战争的表面是士兵的砍杀,背后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而德国加日本、意大利以及一干仆从国,在综合国力上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美国、苏联以及英国的。

这就意味着德国和这些大国刚正面一定是没戏的。所以德国对苏联采用了闪电战,日本偷袭了珍珠港。

不过这种偷袭的套路只适合于战争前期,帮助德国和日本在敌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但是此时距离战争的胜利还有十万九千里。

而美国、苏联等大国在遭受德日的攻击时,就如同一个被猛然拍到地面的乒乓球,在触地后,只要这个乒乓球没有爆裂,那么它会弹跳地更高!产生更为强大的能量!

所以莫斯科会战后的苏军越打越强,而珍珠港之后的美军则很快在中途岛海战中获胜!

因为综合国力强,这些大国能够经得起德日的突然打击,然后在付出比德日数倍的代价后,依然能够取得胜利。用一句比较夸张的说法:“我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冲上来,而你却已经没有了子弹”。

因为综合国力强,在战场上美苏可以以损失多名士兵杀掉敌军一名的交换律作战,而德日则不可能从一比多的巨大优势中取得胜利,反而是越打越萎靡,最后被耗死。

二战打到1943年,德国已经筋疲力竭,不得不进行全国动员。因此,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德国不可能取得二战的胜利!

2、法西斯战争具有不可持续性

法西斯上台是希特勒的阴谋,更是资本大鳄的阴谋。

“凡尔赛体系”给德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屈辱,让所有德国人都充满仇恨,这种仇恨被希特勒利用起来!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德国也遭受重创,超过800万人实业。危机的蔓延让所有阶层充满了失望,所以各种各样的思潮开始涌动,来自苏联的无产阶级思想开始趁机在德国壮大。

此时的德国民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失望的资本大鳄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带领德国防止被苏联赤化,于是他们选择了极端的法西斯领袖希特勒。

应该说,希特勒很符合这样的要求。他团结无产阶级,拉拢小资产阶级,镇压工人阶级,使共产主义在德国失去根基。随后希特勒以国家担保发行债券,要求资本家购买,获得大量资金。

在获得资金后,希特勒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经济的恢复中,很快德国修建起了高速公路网,军队大规模扩编,军事工业欣欣向荣。

经济的恢复让德国人看到了希望,所以希特勒的支持率更高,通过大型工程的建设和军队的扩充,德国的失业率不断下降。

但是疯狂开动的工业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这是德国国内无法满足的,所以德国开始想周边扩张,于是吞并奥地利、兼并苏台德、捷克斯洛伐克。

不过敲诈勒索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不是谁也吃这一套,所以在碰到波兰这颗石头时,希特勒不得不动用战争。

而一旦开战,就只能不断打下去。

  • 首先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土地、人口和资源,解决了当下的资源和市场问题,刺激了国内经济,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让德国不得不继续扩张,维持这个链条的循环。

  • 其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致使国内劳动力大幅减少,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过长,那么国内的生产将会处于严重困难的局面;

  • 最后战争转移了国内的矛盾,但是一旦国外战争受阻,或者遭遇了巨大的失败,不能为国内获得更多的市场和资源,矛盾就会重新回到国内,且更加猛烈。类似于庞氏骗局,一旦底层会员无法满足上一层的要求,整个链条就会轰然崩塌。

所以,德国的战争是不能失败的,但是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德国的失败是必然的,所以这对于德国来说就是个死循环。随后的结果只能是玉石同焚,大家一起完蛋。

3、德国的对手是全世界

希特勒维持自身地位和德国凝聚力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战争,且是不断取胜的战争。

但是,一旦战争受阻或者遭遇失败,希特勒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 首先是资本大鳄们对希特勒感到失望,因为战争没有带来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市场;

  • 其次是小资产阶级的失望,希特勒的战争不仅没有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因为战争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他们会选择离开;

  • 最后是工人阶级,希特勒承诺的工人福利是建立在对外掠夺的基础上的,而一旦掠夺受阻,这些福利就难以落实,工人阶级自然开始离心;


所以不用美英苏等国来消灭希特勒,本国的各阶级就会革了希特勒的命!

希特勒的发展模式,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缓解也不可能,而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希特勒能做的,就是通过战争,让这场更大的危机推迟几年发生,越晚越好。

战争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德国发展的困境,比如资金和资源,但是却加剧了国内的供求矛盾,导致危机蕴藏了更大的能量!

所以,希特勒的泡沫迟早有被戳破的一天,这是希特勒无法避免的结局!

另外,由于希特勒的对外掠夺的本质,导致希特勒几乎全世界成为敌人。日本作为德国的盟友,并没有对德国的扩张形成实质上的帮助,反而是处处掣肘,时时帮倒忙。比如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偷袭珍珠港。

至于猪队友意大利就更是如此了。

而即使希特勒取得了二战的胜利,美英苏等国都被打服了,希特勒还是需要面对和日本等盟友的火并。加上占领区此起彼伏的反抗,希特勒赢得二战胜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德国能否打赢二战?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既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阐明了先东方苏联的战略方针,没错,拮取粮食很重要,没有粮食怎么供养士兵呢?夺取高加索的石油同样重要;因为战争靠的是速度,德军一开始突袭苏联,之所以成功,就是靠的快速突进。不过话得反过来说,当时德国倾尽了所有的国力和兵力,在机械化装备和能源都是充足的,土兵士气也很振奋。但一进入乌克兰的基辅会战就出现了胶着状态。这就说明德军存在了多种战略预算的不足。一.欲速则不达。当德军偷袭成功,这里边也有斯大林的责任,这责任就是轻信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对红军的调动不力,开战初时竟疏忽了有一支红海军的存在,假定这支红海军立即调上的话,纳粹根本没有可能在进攻中炸了苏军的机场和飞机,也不会一下子损失300万的军力。斯大林的自信或略了朱可夫的作战才能!既然称德军的"欲速则不达",德军从1939年9月1日开始运兵发动战争开始到进入乌克兰的1941年6月22日,德军没有休整过部队,士兵无疑产生了疲劳的情绪。


二.德军在计划进攻苏联之前不应该对英法进行挑战。对付英法必须得消耗国力,当初德军已在敦刻尔克打得英法大撤退,但最终在海军和空军方面存在差距,德军没有能力持续下去,再者西路提供不了粮食和石油。

扭过头来再去东路苏联,那是多了一个週折。更要命的是:英法同美国结盟;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十分强大,这就是德军造成了西线战役的困顿。何为双手难敌四拳啊!

三.德军进入苏联的列宁格勒十次会战,对于士兵的供给没有充分固计到位,由于战线较长,粮食必然发生困难,到了这个时候,士兵的士气已是无法再提升。这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让苏军取得了转折点的重大原因。更可怕的是,到了1941的冬季,德军士兵没有棉衣,到了莫斯科会战时,德军已冻毙了20万兵员。

四.德国自身国土不大,人口相对也少。苏联地域辽阔,即使德军在十次会战中全胜,可是也不能让苏联红军全部消灭吧?苏联红军完全可以从别的地方组织反攻,因此,希特勒打苏联只是一厢情愿的美梦。

......

综上,二战时期的德国法西斯没有战胜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集结了250万兵力,而到了柏林会战时却只剩下了80万兵力,证明德国当时已没有兵源可补充了。德国在柏林会战时的飞机有4500架,可参战的飞机却是3300架,证实能源已枯竭。处于重重困境的德军怎么会有获胜的机会呢?


星空89831416


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德国和自己的对手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德国仅仅只是一个千万人口级的中等强国,而在其对手中却有美国和苏联这样洲级大国。1940年的德国大约有7000万人口,全年钢产量2150万吨,发电量630亿千瓦时;而同期美国的数据为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要知道美国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才加入二战,换句话说美国在和平年代的工业产能都远远高于战时的德国,那么一旦美国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动起来就拥有完全碾压德国的战争潜力;同时期的苏联尽管在技术层面还落后于德国,但也拥有1.7亿人口、1830万吨钢产量、480亿千瓦时发电量。尽管此时的德国已征服控制了整个西欧,但在钢产量和发电量上也只是稍微领先于苏联,然而后者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却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以致于当苏德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德国赫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苏联的人海洪流中——这还不仅仅只是单纯指苏军在前线拼人海战术,与此同时在后方苏联利用自己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生产出粮食、被服、药品和武器并将其不断送往前线,而德军的后勤补给很快就随着战线越拉越长而日益捉襟见肘。

自此之后德国用了4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工规模扩张了整整19倍,到1944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已是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武器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与此同时苏联也奋起直追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至德国的90%,尽管直到此时苏联的工业技术仍不及德国,然而仅仅是庞大的体量就给德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

即使在美、苏这两个洲级大国参战前德国单挑英国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将其拿下——尽管此时的英国早已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毕竟得等到二战后大英帝国才正式解体,此时的英国依然拥有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这意味着英国可以调动的战争资源远比德国雄厚。况且英国也并非孤军奋战——尽管德国征服了整个西欧,但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消化,英国则扶植各国的流亡政府和低下抵抗组织同德国对抗。虽然流亡政府和低下抵抗组织实力有限,但也能对德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而当苏、美相继参战后德国战败实际上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以德国有限的国力却要单挑美、苏、英三个巨无霸,不要指望日本和意大利: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又擅自开辟对美国的太平洋战场,早已是自顾不暇;至于意大利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如果轴心国真要会师一处相互配合的话,那么1942年应该是最佳时机:如果在这一年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那么就有可能将各自的控制范围联结起来。一旦德、日成功在中东会师将会使中、苏这两个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相互配合。然而这只是德、日两国一厢情愿的设计而已,事实上当时德、日两国都已达到自己扩张的极限:日本不可能在同中、美对抗的同时还有余力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德国也不可能在乌克兰和北非两个方向同时出击。所以关于二战时期德、日中东会师的计划始终只停留在纸面上。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这要看怎么定义“赢”,如果到英、美、苏都己对德宣战的程度,德国不可能赢,失败是注定的。这不用多说,历史已经证明。

现在很多军迷议论的,有几个战略节点,如果德国做到了,可能不是最终失败,能“赢”二战,那么分别列出来讨论一下。

一,不和日本结盟或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向美国宣战。

与日本结盟,德国战略考虑是用日本这个在亚洲己先于德国“搞事情”发动战争的亚洲第一军事强国牵制苏、美,让德国在欧洲的战事减轻压力。美在亚太有重多利益,日本的扩张会让美国小心的提防着日本,而无暇或至少分散兵力。苏、日之间有深刻历史矛盾,就算不夹击苏联,让苏联有后顾之忧,也是好的。所以结盟是上选之策,德国并没有犯错。偷袭珍珠港之举,不是德国控制得了的,但偷袭之后德对美的宣战也没有错,一是美德之间实际对立己形成,宣战不宣战,只是一层纸,宣战后对美之商船、军舰就可以给予攻击,对英国形成巨大压力,让美形成两线作战,同时让日本方更全力攻打美在亚洲地区利益,让美形成两难选择。

而美国的选择有二点出乎德的想像,一是参战后选择先欧后亚的战略顺序,二是与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结盟,并给予苏联大量援助。这些都是德国方掌控不了的,与德宣战与否并无关系,战争走到那里了,这是必然结果。

二,不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或提前几月发动,不要拖到冬天,输给莫斯科的严冬。

这都是用二战结果反做的“事后诸葛亮”的推演。灭掉法国后,进攻苏联成为德国必然选择。苏联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并高速发展,如不在攻下西欧,军力几无损伤,士气正旺时进攻苏联,而是让苏联再备战几年,德国就算把占领区的能量全部消化为已所用,依然无法和苏联对抗,(这点上看看地图就明白),趁苏联备战不足,军队受肃反影响严重受损时,灭苏联正是时候。这是战略决策方面的问题,德国也没犯错。

战术方面,初期对苏战役的顺利,超出了德军指挥部想像,后勤补给出了问题,但推迟两个月进攻苏联并不是其主因,只是推崇德国的一些人找的借口。其次就算是攻下了列宁格勒、莫斯科,也不意味着灭了苏联,赢得了战争。先不说拿破仑也攻战了莫斯科这样的历史,就说斯大林也做出了放弃莫斯科的决定,一度就差点登上了撤离的汽车。为备战德国,苏联早有准备,将大量工业搬到了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莫斯科就算失守,只是相持阶段来临会晚一点,战线停在那里的问题,这是苏联拥有巨大战略纵深所决定的,如同中国抗战,丢了上海、南京、武汉、太原,还有西安、重庆、昆明等一样。德国无法通过战争来消灭苏联政权,或消灭苏联的抵抗意志,就注定会输。

三,先灭英国,再攻苏联。还有不放走敦刻尔克英法撤退回英国等言论。

这更不值得一评,这是对二战情况根本不了解的人的YY。德之能力,是过不了英吉利海峡的,不多说,自己去补知识。敦刻尔克那点人马,在二战的战役规模看,更不值得一提。

德国发动二战,就注定失败。如果说要“赢”,也许有几个时点或条件,一是与苏联瓜分波兰后,停下侵略脚步,与英法苏溝和,成为英法抵御苏联的桥头堡,如同现在欧洲一样。好处是基本恢复了一战前,德国的领土和国际地位,慢慢发展也许会成为西欧“领袖”。

二是战领西欧后,与苏联取得战略互信,保留英国为条件与美国签订和平协议。可这个条件能否达成,并不在德国一方,要看美、苏怎么想。最可能成功的协议是联英、美,抗苏联。结果可能几年后,苏德仍有一场大战,苏联对耗后,英、美得利,法国复国,德国退回原点。不知这样算不算“赢”。





净月暖阳


个人觉得纳粹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很多人会提出反驳意见,理论依据基本是战争初期1939年-1941年纳粹在欧洲取得的辉煌战果。但在所有“成就”中,能称得上巨大胜利的只有征服法兰西而已。纳粹眼中的主要敌人英国、苏联、美国都未臣服。

当法国投降的消息传到柏林时,希特勒欣喜若狂,谁都没想到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兰西在短短一个月内战败了。对突如其来的胜利,德国上下并没有做好准备,完全是运气好。当时希特勒对内讲话时表示,要抓住此天赐良机,迫使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以求尽快结束战争,巩固既得利益。

谁知道,英国出了个主战派首相丘吉尔,坚决反对与德媾和。凭借大英帝国经营了几百年的海军继续抵抗。纳粹海军实力就呵呵了,只能依靠空军轰炸英伦三岛。英国皇家空军英勇反击,单凭空袭怎么可能击溃英国?陆军又不能游过去,战事陷入僵局。

希特勒在战前曾预言: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不可忽视,一个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一个是潜伏在东方的苏联。与传统殖民帝国英法不同,他们领土都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帝国,战争潜力极其强大。如果德国不抓紧时间在欧洲(主要指西欧)开疆拓土、分庭抗礼,那么迟早有一天美苏两大势力将在德国会师,瓜分世界。二战后德国果然被冷战一分为二,希特勒战略眼光还是有的。

希特勒带领德国人走的,既不是资本主义道路又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纳粹解释为“第三条道路”——国家社会主义。美苏都不认为纳粹是自己人,甚至相互指责对方。美国人说,纳粹是极左;苏联人说,纳粹是极右。在共同敌人“感召”下,美苏走到了一起,携手消灭“第三股”势力。纳粹怎么可能对抗两大帝国?

就算纳粹在苏德战争初期一路凯歌,兵临莫斯科城下,但纵观历史,俄罗斯人面对强敌时往往采取防守反击策略,利用广袤的纵深拖死敌人。拿破仑做不到的,希特勒也做不到。纳粹心里很明白,自己跟苏联拖不起,如果在冬季前无法结束战斗,时间是站在苏联这边的。所以纳粹才会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给在沉睡中的苏联人最大的打击,快速结束战争。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当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纳粹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总不能纳粹每次都那么好运,遇到法国这样的对手。

西边有个捣蛋的英国,东边有个泥潭苏联,外加一个猪队友日本,为了一己私欲把珍珠港炸了,纳粹极力避免的情况出现了:美国参战。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现在是六手,纳粹可能胜利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还要提下纳粹的两个主要盟友意大利和日本。

意大利真是个“穷光蛋帝国主义”,明明国力不行,还做着罗马帝国的美梦,正面战场不帮忙就算了,在自己的主场北非还被英国人追着打。

日本又远在东方,总不能指望100万皇军在欧洲登陆作战吧?最现实的一套方案是派遣关东军从东边进攻苏联,最后和纳粹在西伯利亚会师。可在诺门坎被朱可夫一顿胖揍后,皇军也打消了这个念头,转头去打美国了。

从盟友层面来看,纳粹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我们爱历史


德国想要打赢二战,就需要避免所有的决策性错误。而德国决策性错误的根本还是在于希特勒,希特勒有大局观但,并不是真正的大局观,希特勒若是能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国的战争实力,德国有极大的可能性在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后从而停战。只要能避免所有的错误,德国是有希望在1941年冬季之前结束欧陆战争的。

即使1941年日本和美国仍然会宣战,但是考虑到美国太平洋舰队被重创,美国进入战争状态和战时生产又需要时间,理论上英伦三岛,美国是无法避免沦陷的。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从二战初期德国的战绩可以看出法国和苏联两个大帝并没有足够的预备来应对德国的突然行动德国只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结束掉于法国和苏联的战争就有希望在美国全面介入之前结束战争并获得胜利。


贞观防务


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我认为超过七成,但四个致命失误葬送这超过七成胜率。

第一个失误:英国没拿下之前攻击苏联。

第二个失误:意大利进攻希腊让苏德战争脱了两个多月。

第三个失误:非洲战场用了过多资源。

第四个失误:日本偷袭珍珠港。

四个重大失误里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最大失误,美国的参战让德国陷入灭顶之灾。

为什么我认为德国有超过七成的胜率,从德国40天征服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就看得出来,如果德国在没有美英等国的干扰下收紧拳头全力进攻苏联,那么第一个春季攻势就能打垮苏联。看看德国那些将领,哪个扔到盟国那边都是不世出的名将。

其实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英国已经独木难支了,再坚持轰炸个两年日不落帝国就变成德意志帝国的不列颠省了。只要德国精心经营欧洲十年,让欧洲人对帝国有了国家认同感,那么未来击败苏联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