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7000億 「國之重器」40年成長路濃縮改革開放史

未來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程婷)“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21臺、在建7臺,已發展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及全球最大的核電建造商,總資產已近7000億元。”9月27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副總經理譚建生在“中廣核改革開放40週年故事匯”上介紹。

若把時間拉回到40年前,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回顧過往歷程時,譚建生介紹,1978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同志宣佈,中國決定向法國購買兩座核電站設備,由此揭開了我國大型商業核電站發展的序幕。大亞灣核電站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是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工程。

“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約40億美元,但當時我國外匯儲備只有區區1.67億美元。”譚建生介紹,為解決最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採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全新模式,創造了“零資本裂變”的奇蹟。

從0到7000億;從大亞灣核電站的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到如今“華龍一號”示範工程防城港二期設備國產化率86.7%;從40年前的“小學生”,到將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出口到老牌核電強國,改革開放40年我國核電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譚建生感慨,中廣核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廣核的誕生、發展、崛起,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改革開放史。

从0到7000亿 “国之重器”40年成长路浓缩改革开放史

中廣核副總經理譚建生介紹中廣核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情況。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從0到7000億 “零資本裂變”的奇蹟

中廣核起步於我國大陸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978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同志宣佈,中國決定向法國購買兩座核電站設備,揭開我國大型商業核電站發展的序幕。

建設資金的當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約40億美元,但當時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為解決這一最困擾的問題,大亞灣核電站採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全新模式——向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後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開創性地殺出了一條重大項目建設的“血路”。

在國家計委的投資項目表上,大亞灣核電站一欄的投資數額赫然為“零”。中廣核的發展思路也因此被人形象地叫作“借錢買雞,養雞生蛋,賣蛋還錢,還有錢花”。

“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則打破了我國重大項目由國家投資的模式,成就了“零資本裂變”的奇蹟。

靠著知行合一、堅持“一次把事情做好”的精神,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中廣核已發展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及全球最大的核電建造商,總資產已近7000億元。

從引進來到實現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歷史性突破

核電近年來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是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說,“30多年前,法國和英國共同來到大亞灣,為中國建設首座百萬千瓦級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中國人完全是‘小學生’。30多年後,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聯合,共同建設英國20年來首座核電站。”

從引進國外技術,到使用自主技術成功開啟全球最高端市場,40年間,中廣核實現了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2016年9月,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英國政府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實現了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歷史性突破。

譚建生介紹,英國核電項目包括欣克利角C、賽茲韋爾C、布拉德韋爾B三大項目,其中採用華龍一號的布拉德韋爾B項目擬採用中國自主三代技術“華龍一號”。“進入英國新建核電領域,意味著中國已從核電技術輸入國,躋身為核電技術輸出國,這背後正是中廣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結出的實果。”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多年來,中廣核始終堅持將科技規劃與業務規劃同步謀劃、同步部署。”譚建生表示,近十年來,中廣核每年的科研投入佔營業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中廣核累計科研投入接近100億元,目前已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7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

大量的研發投入帶來頗豐的科研成果,除華龍一號技術外,中廣核研發出了中國首個核電站“神經中樞”——數字儀控平臺“和睦系統”,其應用為我國核電建設節約資金近30億元。此外,中廣核還在全球首創電子束處理汙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從1%到86.7% 核電裝備國產化實現突破

“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不到1%,連大宗的材料,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僅調試鍋爐是中國生產的。”譚建生介紹,在成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1997年嶺澳一期核電站開始建設,雖然仍是外方設備總包採購,但中廣核利用中方設備採購分包的機會,有意識地推動國內設備製造企業承擔核電設備的部分國內採購,一舉使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30%。

从0到7000亿 “国之重器”40年成长路浓缩改革开放史

大亞灣核電基地。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到了嶺澳二期,兩臺機組國產化率達到64%。在該項目,首次實現了以蒸汽發生器為標誌的百萬級核電站主設備的國產化。2009年,中廣核發起成立了“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期間,聯合研發中心設備研發和成套供貨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

隨著我國核電的規模化發展,核電自主化比例持續上升,從紅沿河1號機組的75%,到陽江核電5、6號機組的85%,再到“華龍一號”示範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國核電裝備製造業發生了跨越式發展。

譚建生介紹,中廣核依託20臺CPR1000在建機組逾2000億的設備總投資市場,帶動了整個產業鏈5400多家企業共同發展,推動我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裝備製造基地,掌握了核島和常規島關鍵設備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40年中我們最根本的發展經驗,是始終堅持安全發展。”談起40年發展經驗,譚建生表示,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承載著我國核電高起點起步的使命。

此外,譚建生表示,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初期,中廣核管理層即確定了“找最好的教師”、“按世界一流水平培養人才”的方針,建立起了完善的核電建設、運營管理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體系,且創造了世界一流的運營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