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企明星:從“一根海纜”到施工“重器”的中天科技

近年來,我國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在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下迎來了發展黃金期。海上風電項目施工環境複雜,專用設備不足,給項目建設帶來較大挑戰。不少嗅覺敏銳的企業紛紛進軍海上風電配套產業,中天科技便是其中之一,並在初創期一路高歌猛進。

海上企明星:從“一根海纜”到施工“重器”的中天科技

“一根海纜”的海上征途

提起中天科技,很多人的腦子裡會立即浮現“海纜”兩字。作為鼎鼎有名的海纜企業,其董事長薛濟萍有著“海纜王”之稱。

海底光纜被譽為光電傳輸“金字塔的塔尖”, 是沿海島嶼與城市之間通信的重要手段,但其生產技術十分複雜。20世紀90年代,我國尚不能製造海纜。1999年,中天科技瞄準世界海纜科技前沿,成功研製出第一根用於長江的水線光纜,隨後陸續開發了海底光纜、海底電纜、深海光纜、海底光電覆合纜、無中繼超長海纜等。

2002年,實行規模化生產的中天科技淺海光纜通過了國家鑑定。國內重點用戶如電信運行商、粵海鐵路跨海工程等在應用該海底光纜後一致給予好評,市場認可度大大提升,逐漸替代了進口產品。此後,中天海底光纜從淺海進軍深海,完成了從無中繼到有中繼的全部纜型的自主研製、生產,產品可應用到水下8000米深,一舉打破了西方跨國巨頭對國際深海光纜市場的壟斷。

隨後,中天科技又提出了“海纜向系統發展、海洋工程向總包發展”的設想。

藉助自身海纜生產研發的優勢,2017年,中天科技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海洋)正式成立,投資海上風電專用施工船舶及設備。

施工“重器”嶄露頭角

在茫茫大海中,支起大風機實屬不易。海上風電項目受颱風、雷雨、惡劣海況等影響,技術風險大,施工窗口期限制明顯。

先進的施工裝備是完成海上風電施工任務的前提。成立之初,中天海洋便與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簽訂了打造“兩型三船”的合作協議。

中天海洋總經理吳建華介紹,“兩型三船”包括兩艘6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一艘1600噸全迴旋浮吊船。前者命名為“中天7”“中天8”,採用連續式液壓插銷抬升系統搭配推進系統,抬升速度快,可自行在風場內移動;樁腿長度達80米,可以完成50米水深作業。後者命名為“中天9”,具有坐灘作業能力,甲板面積2200平方米,載荷2000噸,搭配推進系統,可在風電場內自行遷移,同時配套國內最大的液壓打樁錘“MENCK-3500S”,最大打擊能量3500千焦,最大擊打速度每分鐘可達100次,施工樁徑可達5.0米~6.5米。

2019年年初,剛剛完成交付的“兩型三船”已經開赴項目現場,在華能江蘇大豐海上風電項目及三峽新能源江蘇大豐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中嶄露頭角。

助推地方海洋經濟發展

趕赴現場的“兩型三船”,在江蘇大豐海域陸續完成了風機基礎施工和吊裝。“MENCK-3500S”液壓打樁錘,順利完成了首根基礎樁沉樁施工。隨後,“中天7”“中天8”也順利完成了首臺金風6.45兆瓦大型風機的安裝。

吳建華介紹,金風6.45兆瓦風機是目前國內批量生產的容量最大的風機,海上施工難度大,制約因素多,精度要求高。為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中天海洋項目部與各參與單位緊密配合,經過8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最終高質量完成了4節塔筒在甲板上的安放與翻身、機艙與發電機的吊裝、葉輪組裝與溜尾翻身吊裝。

“‘MENCK-3500S’的成功首秀,表明公司可以為業主提供優良的設備和專業的技術支持,全方位、一體式完成海上風電施工任務,又一次展示了中天科技的裝備能力和技術實力。”吳建華表示,從“中天9”完成首根基礎樁施工,到“中天7”“中天8”完成首臺風機安裝,中天科技正逐步成為中國海上風電建設的新生力量,也預示著中天科技離“海纜向系統發展,海洋工程向總包發展”的戰略目標又近一步。

江蘇如東海上風電資源豐富,如東海域現規劃風電場18個,規劃海域面積856平方公里,裝機容量453萬千瓦。吳建華對公司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中天海洋作為如東本土企業,一定會在這片廣闊的海域大展拳腳,為地方海洋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記者:趙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