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被世人遗忘的大师-马一浮

近日,新华社专访马云,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为题,官面之文,却对题诗颇为入目,该诗出自何处?


旷怡亭口占

马一浮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马一浮何人也?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被世人遗忘的大师-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

对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与熊十力,梁簌溟合称现代儒家三圣的国学大师。有《马一浮全集》存世,对于这位被梁簌溟赞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周总理推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的人,为何会被世人遗忘?

相关作品

其所作大量诗词,现撷取数首杂诗,飨之。


向晓星辰数点斜,云中寒日似笼纱。

空庭老树无人见,独背春风自著花。


林卧逃喧厌鸟鸣,笙竽绝耳瑟无声。

黄鹂百舌俱听遍,更有昏鸦噪晚晴。


楼台弹指顿时开,活水灵苗遍地栽。

无尽苍生无尽愿,一花应现一如来


延伸阅读

马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清光绪九年(1883年),马一浮出生于四川成都,其父马廷培时任四川仁寿县知县。其母何定珠,出身于名门望族,亦颇有文采。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师从何虚舟先生学读唐诗。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随父母返浙江绍兴原籍,居绍兴东关长塘后庄村(今上虞县)。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聘举人郑墨田教子,取学名“福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县试名列榜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娶妻汤孝愍,汤氏父为浙江社会贤达汤寿潜(民国时期曾任浙江都督),因见其文章,大加赞赏,因而将爱女配之。同年赴上海习英、法、拉丁文。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妻子病逝,立志终身不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曾预纂《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次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文。

清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民国元年(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短暂出任民国教育部秘书长,不久后便辞官归去。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丰子恺撰《护生画集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攻陷上海,逼近杭城,马一浮携家人南渡避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至江西泰和浙大以大师名义作“特约讲座”,讲稿后辑为《泰和会语》,为浙大作校歌填词。同年随浙大至桂林,又转至宜山,继续在浙江大学讲学,讲稿后辑成《宜山会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编刻自撰历年诗词之作,有《蠲戏斋诗前集》、《蠲戏斋诗编年集》、《芳杜词媵》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回杭州续以书院主讲兼总纂的名义从事刻书。

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

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1959年,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被赶出蒋庄。

1967年,因胃部大出血,后诸病皆发,于6月2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安葬在南山公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