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過後唐,後晉,後漢三個中原王朝,北漢割據政權的沙陀人,爲何在宋朝後就銷聲匿跡?

最愛肉丸子先生


在唐末五代的歷史舞臺上,有一支強悍的異族力量曾發揮過決定性的作用,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卻被視為大唐的“保護神”,並親手締造了三大中原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異族,便是沙陀。


沙陀本名處月,並非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隸屬於西突厥的小部落。處月部落在唐太宗年間居住在今天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巴里坤一帶,因境內有大沙漠,所以俗稱為沙陀。後世因其俗稱來指代處月部落,反而使其本名漸漸為人淡忘。



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雲。見《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用兵西突厥,在征服處月部落後,在其故地設金滿﹑沙陀二羈縻州。沙陀雖然部眾人數很少,但全是精於騎射的勇士,自從附唐後,屢次受其驅使作戰。武則天在位時,其酋長沙陀金山因參與征伐鐵勒等部有功,還曾被授予金滿州都督的職務。


沙陀內附百餘年時間後,中原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河西唐軍主力東調、防務空虛的機會,接連攻陷安西四鎮(碎葉、龜茲、于闐、疏勒),並征服沙陀部。吐蕃久聞沙陀兵剽悍,所以將其編入軍隊系列中,每次出征作戰時,必讓沙陀騎兵打前鋒(“吐蕃寇邊,常以沙陀為前鋒。”引文同上)。



然而吐蕃雖然倚重沙陀兵,但對其部眾卻是無比酷虐,漸漸地便引起沙陀的反抗。吐蕃征服沙陀後,起初將其由故地遷往甘州,後又準備將其遷往黃河以西苦寒之地。酋長朱邪盡忠及其子朱邪執宜不甘心坐以待斃,且恥於做吐蕃的臣民,遂於元和三年(808年)率部眾三萬落重歸唐朝。


沙陀東返之途充滿了驚心動魄,一路上遭遇吐蕃大軍的重重圍堵,損失極其慘重,甚至連朱邪盡忠也戰死於沙場。可儘管如此,強烈的求生欲還是支撐著沙陀人殺出重圍,迴歸大唐懷抱。而等到他們艱難地抵達靈州邊境時,所剩部眾不到總數的1/3,其中能作戰的,僅有兩千名步兵、七百騎兵而已,實在是過於慘烈。


元和三年,悉眾三萬落循烏德鞬山而東。吐蕃追之。行且戰,旁洮水,奏石門,轉鬥不解,部眾略盡,盡忠死之。執宜裒瘢傷,士裁二千,騎七百,雜畜橐它千計,款靈州塞。引文同上。



沙陀殘眾東歸唐朝後,被靈鹽節度使範希朝安置在鹽州。之後,流散於各處的沙陀相繼還部,使得沙陀的勢力逐漸增強。範希朝調任河東節度使時,又將沙陀部遷往河東,並從其中挑選出1200多名尤其精悍的勇士充軍,號稱沙陀軍。此後,沙陀軍被用於外御異族侵擾,內平藩鎮叛亂,成為唐朝軍隊系列中最強悍的僱傭兵團。


沙陀軍自從出現在中晚唐歷史舞臺後,便參與了一系列戰事,無論是唐憲宗討伐強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吳元濟,還是武宗對澤潞藩鎮劉稹用兵,抑或是宣宗出擊吐蕃﹑党項﹑回鶻等戰事,無一例外都是由沙陀兵來打開“勝利之門”。



自唐懿宗開始,民變四起,沙陀兵又協助唐軍討平龐勳、黃巢之亂,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不斷地為大唐“續命”,堪稱唐朝最可信賴的“守護神”。當然,在四處征戰的同時,沙陀的實力呈幾何狀倍增,控制的地盤也不斷擴大,所以等到李克用擔任首領期間(因戰功被唐朝封為晉王、河東節度使),沙陀儼然已具備問鼎中原的實力。


朱溫滅唐後,與其勢若水火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毅然扛起光復大唐的旗幟,以河東一隅之地對抗朱溫父子佔據的中原,鏖戰十餘載,終於以小吞大,完成滅梁興唐的偉業。此後二十餘年間(923-951年),中原興起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而其君主無一例外全是沙陀人,沙陀在中原的極盛期就此到來。



然而沙陀人的輝煌短暫易逝,彪悍勇武的戰士一旦下馬坐享榮華,銳氣盡消只是早晚之事,再加上跟漢人的大規模通婚、四散各地的稀釋,漸漸地便不復當年之勇。所以等到漢人王朝後周創建後,沙陀人的影響便一天不如一天,終於在北宋初年被漢人同化,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建立過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政權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就銷聲匿跡了?確實沙陀人其實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民族,特別是在唐宋之間這幾十年時間裡,沙陀人甚至可以說永久性的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但沙陀人後來去哪了呢?來看桃花石雜談解讀吧。


沙陀人如何來到了中原?

說到沙陀人,其實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時,他們某種程度上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一個部落。其實沙陀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或者說是西突厥的別部,也就是早期和西突厥有共同起源,後來分化比較早的部落,或者是早期和西突厥不是一個民族,但後來被西突厥同化的部落。

新疆巴里坤縣可能是沙陀人早期的聚居地,因為當地有大沙丘,所以這個部落後來被稱為沙陀人

而且其實再嚴格一點說,沙陀族是西突厥別部的別部。因為沙陀族其實還從屬於西突厥十姓裡的處月部,是處月部的一個分支,而處月自身就是西突厥的一個“別部”。而沙陀部早期和其它西突厥部落一樣以遊牧為生,主要居住於今天新疆東部的巴里坤一帶。在唐高宗年間(公元653到654年),唐朝滅亡了西突厥,西突厥別部處月部也被唐軍擊敗,一些西突厥部落投唐,其中就包括沙陀部。

而到武則天時期,大唐設立北庭都護府,沙陀部首領朱邪金山因為率部加入唐軍征討鐵勒有功,被封為“金滿洲都督”,名義上成為了北庭都護府下轄的地方官。不過在安史之亂之後,回紇勢力成為西域地區的主導力量,沙陀人因為飽受回紇壓制,於是投靠了當時在西域同樣勢力很大的吐蕃人。但在公元800年,回紇在與吐蕃爭雄西域的過程中,佔領了涼州(今天甘肅武威)地區,而之後吐蕃怕鄰近的沙陀人投靠回紇,要把沙陀人遷往青藏高原,沙陀人不願意去,決定再次投唐。

中唐時期,沙陀人基本上是在回鶻和吐蕃之間的夾縫中求生存

而這時的沙陀人,上演了一次和將近1000年後蒙古土爾扈特部類似的“東遷英雄傳”。因為吐蕃不願放沙陀人投唐,所以派大軍追殺,沙陀人一路且戰且走,其首領朱邪盡忠都在東遷途中戰死。而之後沙陀人在其子朱邪執宜的帶領下繼續東遷,終於成功到達了大唐領地內,但出發時的3萬沙陀人只有2000人活著到達了唐朝境內。時任靈鹽節度使的範希朝將他們安置在了位於今天寧夏吳忠境內的鹽州地區。而後來範希朝改任太原府,因為唐朝害怕範希朝走後新來的節度使鎮不住沙陀人,所以乾脆命令沙陀人跟範希朝一起走,這樣沙陀人又遷居到了位於今天山西朔州境內的黃花堆地區。

沙陀人在中原的興亡

而沙陀人到了中原之後,則成為了唐朝主要的兵員來源。後來其頭領朱邪家族還因為軍功被賜唐朝的國姓李姓。但在唐朝末期的公元876年,沙陀族在其頭領李克用的帶領之下反唐,曾一度佔領大同,但隨後被唐軍擊敗,向北逃往草原。

可是幾年後黃巢起義,攻入長安,事實上早已自立的唐朝各個節度使拒絕出兵救援朝廷,當時的皇帝唐僖宗只好又去招安李克用,最終李克用助唐廷將黃巢剿滅,被唐朝封為河東節度使,管轄山西地區。而在這之後,唐朝的江山基本上就被李克用和投了唐的黃巢舊將朱溫所把持了,兩者彼此攻伐不斷,唐朝也在這兩者的爭鬥中走向滅亡。

後唐莊宗李存勗,外貌和服飾跟漢人已經看不出什麼差別了


20多年後,朱溫廢掉了唐朝皇帝,自己稱帝,建立了後梁。而李克用則以唐朝宗室自居,立即發兵攻打,試圖“復興”唐朝。李克用死後,他的兒子李存勗(xù)攻滅後梁,建立了後唐,沙陀人成為了中原的主人。但其實當時的沙陀人已經移居中原100多年了,所以在這時,沙陀人已經高度漢化了。舉一個例子,比如當時朱溫曾經和李克用一起吃飯,結果李克用竟然在席間對朱溫進行了嘲笑,導致當夜朱溫就帶兵和李克用打了起來。但這個一起吃飯還能用言語嘲笑朱溫的細節其實本身就說明李克用當時能夠熟練使用漢語了。

後唐是五代裡疆域最大的朝代

而且後來朱溫和李克用之間幾十年的爭鬥裡,雙方打的你死我活,但朱溫也幾乎從來沒有利用李克用的民族身份對其進行過攻擊,這也說明當時李克用這些沙陀人已經高度漢化,雖然還有沙陀人的身份,但在當時已經不被視為外族了,不然朱溫是不可能放過這個絕佳的藉口的。而後來李存勗當上皇帝之後,因為寵幸伶人最後又丟了江山,到宋朝時歐陽修以這段史實寫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論之一《五代史伶官傳序》,在其中從各個方面論述了李存勗先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原因,但也從頭到尾都沒提他的異族身份,而完全是把他作為一個漢族傳統帝王來描繪的。這也說明在民族成份相對單一的宋朝,也沒人把李存勗視為異族皇帝。

(石敬瑭倒還有點突厥人的相貌

所以很明顯沙陀人在五代時期已經基本完成了漢化,只是人們還知道他們的祖先是沙陀人,所以他們的身上還背有沙陀人的名號。而後唐之後的後晉和後漢時間更晚,沙陀人那時的漢化只能是更深入了。所以雖然石敬瑭出賣幽雲十六州,給中原王朝造成了千年之變,但後世也幾乎沒人說因為他是異族,更多的時候則是把他當作是漢奸之類的人物,其實這也不是因為古代的那些文人不知道他是沙陀人,而是因為大家更知道沙陀人當時早就漢化了,他的民族身份在那個事件裡沒有起什麼作用。

所以後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忠勇報國典型形象的楊家將最初效忠的才是沙陀人建立的北漢政權,甚至楊繼業的名字都是沙陀皇帝給賜的,而在當時他們就以抗擊契丹而聞名了。後來的歷史上也從來沒人覺得楊家將曾經為沙陀人建立的政權效力而覺得他們對中原王朝的忠心有問題,因為當時北漢的皇帝雖然是沙陀人後裔,但其實跟漢人也沒什麼大差別了,楊繼業從小追隨沙陀皇帝也沒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妥,只是各為其主罷了。



所以在北漢被宋朝滅亡之後,宋太宗把北漢的劉氏皇族都遷到了開封,之後的沙陀人就幾乎無縫地融入了漢族之中。當然融入漢族也不是絕對的,當時沙陀人在山西的居住地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銜接地,所以一些留在北方的沙陀人,則在後來融入了契丹和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比如元代蒙古汪古部就被認為是李克用的後裔。另外現代還有一些人認為俄羅斯北亞地區的主要民族雅庫特人也有可能是沙陀人的後裔。但這些說法因為都缺乏直接證據,所以在現代也只能是一些參考了。


桃花石雜談


在中國歷史上建立過政權的遊牧民族中,沙陀人是比較特殊的一支,其最特殊的地方就表現在該民族始終就是一個弱小民族,無論就部族人數、還是風俗文化的影響力,都是孱弱微小的。

在趙榮織、王旭送先生著《沙陀簡史》中,對學術界一直爭議不斷的沙陀族的族源,及一元還是多元化起源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結論是,沙陀人的形成是典型的多元起源,其主體構成主要是西突厥部落聯盟中的處月部落和射脾部落,其族名“沙陀”正是來源於阿史那賀魯之亂後,率眾歸唐的射脾部首領沙陀那建的名字。

歸唐後的射脾、處月部落組成的聯盟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沙陀,他們積極參與了唐王朝對鐵勒和西突厥的多次戰爭。其後,隨著回紇崛起,遊牧於北庭附近的沙陀自然歸附了回紇,在吐蕃勢力北犯後,沙陀人又被迫接受了吐蕃的統治。

公元808年前後,吐蕃與回紇的在北庭地區的戰爭愈演愈烈,出於擔心沙陀人的忠誠度,吐蕃欲遷沙陀部落往青海河外之地,在這種情況下,沙陀酋長朱邪執宜等決定東奔大唐,一路上遭遇吐蕃大軍連番圍堵,到最終逃至靈州、託庇于振武節度使範希朝所部時,沙陀人只剩下三千騎兵、萬餘人口了。

其後,朱邪家族統領的沙陀人隨調任大唐河東節度使的範希朝遷居代北,經過數代繁衍,終成代北地區的強大政治勢力之一。尤其是酋長朱邪赤心幫助唐王朝鎮壓了徐州龐勳叛亂後,被授予振武節度使、並賜姓李國昌,這標誌著沙陀人勢力已進入唐王朝政治領域。更隨著鎮壓黃巢起義,而邁向了崛起中原最高權力之路,在李唐王朝覆滅後的五代亂世中,沙陀人叱吒風雲,連連建立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讓人咋舌的榮耀。

就題目所問,風光一時、豪傑輩出的沙陀人為什麼在北宋王朝統一中原後,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呢?我以為原因主要有兩個:

1.沙陀族一直是一個相對弱小的民族,雖然沙陀酋長李國昌(朱邪赤心)、李克用父子建立起來的所謂代北軍人集團,擁有當時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其組成中,真正的沙陀人一直是少數,其不得不容納大量的漢人、吐谷渾人、粟特人等於其中,其建立的政權也不過是以極少數沙陀人為主、輔以漢族為主、各民族精英參與的聯合體,一旦遭遇政權顛覆,人數過少的沙陀人很容易就被逐漸融合於其它民族之中了。

2.早在沙陀內遷之後,就開始顯現出強烈的“漢化”趨勢,不但貴族子弟積極學習漢語和儒家文化,更逐漸接受了盛行於中原地區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到了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時代,沙陀族內流行於採用漢族姓名,與漢人通婚成為常態,連重要的規章典制也幾乎全部採用了大唐舊制。這種種的漢化措施,雖對當時沙陀民族參與中原權力角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於其在宋代融合於漢族之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經過學界的論證,除了中原地區的沙陀人大多融合於漢族之外,河西沙洲地區的歸義軍政權裡也有相當多的沙陀人於其中;蒙古草原東部的汪古部也是沙陀族滯留於漠北的一支的後裔。


史海悠遊閭春暉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的歷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也包含著曾經在這塊廣大國土上生存、繁衍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的歷史。

  作為我國最主要的民族漢族,不斷髮展壯大。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在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分佈地域不斷擴大,像滾雪球一樣不斷髮展,人口由西漢的近6000萬發展到今天已超過10餘億;在經濟、文化方面不斷髮展與進步,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直處於主體民族的地位。

  在我國的歷史上,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曾經有過數次大的民族重新組合的時期,第一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是隋唐時期,第三次是五代兩宋時期。期間,五代時,在五個朝廷中,就有三個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我們現在全國56個民族中,沒有沙陀族。那是為什麼呢?

  原來,沙陀是西突厥的一支,由我國西北部入居朔州地區之後,英勇善戰。在保衛我國北部地區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壯大。唐末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李克用被任為幷州節度使,大批沙陀人又進入幷州,以後沙陀貴族登上中原政治舞臺,而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隨著沙陀三王朝的結束,沙陀人在歷史上消失了,再無出現過。其原由是大部沙陀人融入漢族,有一少部分融入其他各少數民族。

  所以,我們說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不論在政治上、國防上、經濟上、文化上都作過重大貢獻。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其中也包含著沙陀人的血液。


孤狼嘯月31600808


沙陀人?應該是被契丹或者大一統的宋朝給通話了!本來就是用漢語寫漢子穿漢衣的人!很難不被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